摘要:结合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经验以及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师资、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特色,构建了基于导师组的全员全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形成教授主导、监督以及调控的四全导师组,以达到完善本科生导师培养模式的目的。通过对本科生在科研能力上早介入、早引导以及早训练的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较高专业素养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全程全员科研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导师组
1研究背景
早在14世纪,英国的教育学家威廉•威克姆就提出了导师制,并在牛津大学实施了导师制[1]。17世纪导师制被普遍应用到牛津、剑桥等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19世纪末,导师制被欧美各大知名院校引入到本科生教育中,并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形成了本科生导师制[2]。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费巩等人将本科生导师制引入中国,并在浙江大学推广。新中国成立后,导师制主要用于研究生培养[3]。20世纪90年代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得到了全面发展[4]。2017年以来,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培养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作为行之有效的一种培养方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以实施。
相关知识推荐:高等教育期刊有哪些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主要有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低年级本科生导师制、优秀学生本科生导师制、辅导员模式以及宿舍导师制等[5]。华中科技大学对一般本科生指导课程学习,对优秀生采用科研导师制[6]。上海大学采用了三种类型的本科生导师:班级导师、专业导师以及驻楼导师[7]。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专业实行了全程•多维导师制[8]。从以上各学校所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看出,各高校根据需要选取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来执行。浙江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结合现有的导师制,实行了基于导师组的全程全员导师制。
2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实施导师制的背景
2.1平台背景
浙江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隶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于2018年由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改名而成。该专业具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和科研平台。该系有教师31人,教授6人,副教授11人(所有教师都是博士学历)。本系的科研平台有流体传输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流体传输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及流体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这些资源能为本科生在科研方面的发展提供基础。本系与多家高科技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合作平台:高端石化离心泵机组联合研发中心、流程离心泵联合研发中心、高速离心泵联合研发中心以及低温输送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这为本科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每年招收学生36人。师生比大于1∶6,这为本系实施全员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师资条件。
2.2制度背景
在本系改名前,实行大类招生,实施学院统一实行的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在大一期间,学院统一给每个大类招生自然班分配一位班主任,由学院任课教师担任;配备一位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到大一下学期分流后,根据学生的学分绩点,采用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给部分优秀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在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学生再重新选择毕业设计导师。本系改名后,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单独招生,这为该系实施全程导师制提供了基础。本系改名前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督促作用,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大一分流后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延缓了学生进入导师相关科研领域的时间;采用的是全程单个导师制,学生只能与一位导师进行交流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对于导师的指导没有监督机制,导师指导学生完全凭个人意愿,使得优秀生指导流于形式。
3基于导师组的全员全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针对改名前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缺点,在保留改名前的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的情况下,本系实行了基于本科生导师组的全程全员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以期通过早介入、早引导以及早训练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专业素养。
3.1本科生导师组
在导师组配置的时候,考虑学生的思想、生活、专业学习、竞赛、实践以及科研工作,由系主任进行合理配置。每个导师组由教授带队,形成有经验教师、青年教师互补团队。教授进行宏观调控、大方向引领以及监督各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有经验的教师既带学生,也指导青年教师;青年教师除了带学生外,要求掌握团队学生的思想动向。每个导师每届经“师生双向选择”后带1~2位学生。每个导师组成员的选取要满足如下要求:一是组员必须依托于不同科研平台,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组员必须依托于不同校企合作平台,以保证提供足够的实践条件;三是每个组必须保证在数值模拟以及实验研究方向至少一位教师,便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动手能力;四是至少配备一位有竞赛经验的导师,便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在满足以上条件下,每个导师组至少由5位导师组成,使得每个导师组都成为知识领域全面、研究方向全面、研究方式全面以及师资梯队全面的四全导师组。
3.2师生双向选择
新生入校后,由辅导员、班主任对本系的专业概况、管理制度以及本系师资进行完整系统的讲解,以使学生尽快了解我系的教学情况,历时大概一个月时间。之后导师填写自我介绍资料,主要包括研究方向、科研项目情况、论文发表情况等。然后向本科生发布导师和导师组情况。学生根据介绍,申请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导师审核后,系领导再审核以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喜欢的导师。
3.3导师分阶段指导任务
大一阶段,在双向选择完成后,导师就开始指导学生。带队教授安排指导任务和方向。定期进行团队指导,团队中的教师顺次安排指导任务。指导任务主要是不同研究方向的概况、历史研究里程以及前沿动态,以增进整个团队导师、学生之间的了解,以及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导师还需另行安排个别指导。第一学年,导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和专业特点,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思维。
在大二阶段,导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科研课题,让本科生加入研究生组会,布置阶段性工作任务,并要求定期做汇报。此外,导师开始指导学生写专利、看论文、配合研究生做实验以及学习相关科研软件。团队中的学生对任何方向感兴趣,相关教师都要配合。经过一年团队指导后,学生可以在团队内更换导师,由于长期处于一个团队内,老师和学生都已经相互了解,从而可以顺利过渡。这一学年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包括查资料、分析信息以及运用专业软件、实验方法技能等的能力。
在大三阶段,导师开始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引导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学科创新竞赛;指导科研能力强的同学形成研究方案、讨论科研论文思路,并撰写科研论文;辅导有考研需求的学生学习研究生考试科目。这一学年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科研的能力。
在大四阶段,学生要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进行相关的企业实习。在毕业论文方面,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导师负责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企业实习方面,以导师组为单位,由有企业合作经验的导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
3.4基于导师组的全员全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效果
目前本系实行全员全程本科生导师制有1年多了,第一届学生现在处于大二下学期。通过对2018级、2019级学生的调研,发现实行该本科生导师制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上课出勤率更高,挂科率更小,学生的平均绩点不断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更频繁。同时对科研的兴趣非常浓厚,目前2018级学生已经在导师和班主任的带动下,分成了7个专利小组,部分学生也已经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学习规划也更加明确,已经有部分学生表明本科毕业后要继续读研,不打算读研的学生也开始思考如何为进入社会工作做准备。此外由于本科生导师组的存在,使得导师之间的交流更多,对导师的科研和教学都有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4结语
基于导师组的本科生全员全程科研导师制是一种对师资、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以及管理机制都要求较高的培养制度,目前国内较少学校实行了该制度。本系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做了改进和补充,形成了适应于本系的制度,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本系实行该制度时间还较短,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显露,将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为该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实践基础。——论文作者:陈波徐向阳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9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