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驻村帮扶制度作为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有效机制,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驻村干部作为一种外生力量同样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但其在嵌入基层扶贫的过程中,由于选任制度、考核与激励机制的虚化及多元主体协调机制的不健全,驻村帮扶制度出现了形式化、扶贫成效短期化等偏离现象。为此,应从源头精准匹配驻村干部、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及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使驻村帮扶制度真正归位,进而实现扶贫攻坚的任务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驻村干部帮扶制度;“偏离”问题
1 驻村干部帮扶制度“偏离”原因
驻村干部帮扶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精准匹配虚化,工作形式化,短期化等偏离现象,为实现制度归位,确保驻村干部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从根源找寻驻村干部帮扶制度存在的漏洞与原因,精准对接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尤为重要。
1.1 驻村干部选任制度存漏洞
精准选派驻村干部,是落实扶贫攻坚的重要一环。但落实中出现了精准匹配虚化的现象。究其原因从源头上驻村干部选任制度便存在漏洞。目前人员选派中有个人自愿报名和组织选派两种。一种干部将其视为个人的镀金新渠道,平稳度过驻村帮扶的期限,在职称考评,职位升迁中均可获得一定优势;另一种则担心会影响在原单位的职务,采取避之不及的态度,以上两种心态在选派中均难以选出真正胜任驻村工作的好干部。这样看来,驻村干部选派并未真正实现精准匹配,驻村干部帮扶制度从源头上便出现了偏离。
1.2 驻村干部考核与激励机制虚化
驻村干部在扶贫中表出现了纸质工程等形式扶贫,其原因除选任制度存在漏洞外,考核与激励机制虚化也造成了驻村干部主观能动性欠缺。“把驻村入户扶贫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重要渠道。”作为激励政策忽略了驻村干部的实际利益诉求,所驻村庄大多条件艰苦,交通、医疗、基础设施均不完善,加之原单位工作需求,驻村干部往往城乡两地往返,而一刀切的补贴机制使得部分偏远地区驻村干部生活补贴难以维持所需。对有基层驻村扶贫经验的干部提拔任用给与的优惠政策往往有名额限制,也使得激励机制再次被抵消难以起到激励作用,也造成了扶贫形式化,短期化。
1.3 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不健全
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驻村干部与上级政府、派出单位、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多元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同时需要处理与上述多元主体间的多重关系,驻村干部驻村不仅承担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对于日常事务管理,基层建设均负有一定职责,然而上级政府并未为其匹配相应的权力,使得驻村干部在帮扶过程中出现了权责不一致的情况,加之派出单位在资金与物质保障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加深了二者的矛盾。
2 偏离到归位:驻村干部帮扶制度落地的具体建议
针对以上驻村干部帮扶制度出现的偏离表象以及原因,应对症下药,精准对接问题所在,从驻村干部的选任、监督与激励机制以及多元主体的协调机制建构等制度层面出发,提供制度支持,同时加强驻村干部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驻村干部帮扶制度归位。
2.1 提升驻村干部精准匹配度
驻村干部帮扶制度“偏离”问题之一,便是驻村干部选派从源头上变了味,尽管驻村帮扶是一项政治任务,但面对精准扶贫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仍需进一步完善驻村干部选派机制,做到“重选轻派”,改变“随机”选派的局面。
要严把选派条件和方式。选派有意向,有能力,基层经验足,作风正的人驻村扶贫,同时要根据驻村的实际村况与需求合理选派相应的人才,做到因需匹配,在选派方式上应强化干部自愿意识,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由单位推荐或组织考核的方式选拔人员,扭转“强抽人”的选派方式,防止人员选派从源头上造成驻村干部帮扶制度的“偏离”走样。
2.2 完善驻村干部监督与激励机制
针对驻村干部工作形式化,低效率,成效短期化,缺乏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必须完善驻村干部监督体制以及给与相应的激励,激发其主动性,认清自身责任,在扶贫攻坚的工作中发挥出先锋模范的作用。
第一,细节化制度流程,强化驻村干部责任。加强对驻村干部日常工作的督查与管理让驻村干部的工作落实情况与进度看得见,摸得着。可采取微信视频抽查,定期督查,交叉检查的方式掌握驻村干部到岗到位、尽职履责的情况,同时要求工作留痕,上岗签到,请假有假条,走访有日志,降低“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建立原单位、镇、村三级督促检查机制,从横向纵向共同拧紧驻村干部日常工作发条,通过细节化工作流程,督促驻村干部提升自身责任意识,发挥脱贫攻坚主力军的力量。
第二,推进召回管理制度常态化。云南、湖北、贵州对于部分对扶贫工作不投入、不了解、不作为、不履职的驻村干部实施了召回制度,有力的警醒了不称职,不作为的部分驻村干部,起到了很好的成效值得效仿。驻村工作虽然只是短期内的任务安排,但对于地方扶贫攻坚来说却重中之重,因而对于部分沉不下心,俯不下身的驻村干部有必要实施召回管理制度,推进此制度常态化。
第三,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创建上级政府、原单位、乡镇、村民多元主体评估体系,着重将公众满意度列入驻村干部考核体系之中。委托第三方采取调查问卷发放、实地暗访等形式,精准对接村民所想所愿,并将民意列入驻村干部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中,以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平、真实。
2.3 强化驻村干部胜任力与责任感
驻村干部作为驻村扶贫攻坚任务的主力军,在发展村级经济,带动村民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驻村干部不仅仅要承担起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实施者的角色,更要做好思考者,行动者,多角度考虑问题,下地头,做炕头,实实在在做好“助村干部”。
第一,加强培训,提升助村干部胜任力。驻村干部个人能力很大程度影响着扶贫成效,因而加强对助村干部的培训,提升其政策理论水平,统筹协调能力,吃透扶贫政策精神,做好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深入了解驻村村情,切实成为懂扶贫,会帮扶,有成效的驻村干部。同时应创新培训方式,将培训贯穿于扶贫进程前、中、后三阶段,采取专家讲座,专题辅导,经验交流,理论测试,优秀驻村干部案例传授或现身说法等多种新颖方式交叉培训,提升驻村干部胜任力。
第二,强化驻村干部责任意识。提升驻村干部执行能力的一个首要前提便是价值认同,应从源头上选拔有能力,愿干事,有抱负的干部扎根基层。
2.4完善多元主体协调机制
驻村干部在扶贫攻坚的进程中只是多元主体中的一环,社会各界的担当同样是助力乡村脱贫的重要力量,因而有必要完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
推荐阅读:扶贫政策论文发表的范文
3 结语
驻村干部在驻村帮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暴露出了驻村干部帮扶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和不断完善相应机制,确保驻村干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真正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把扶贫任务扶在根上,扶在百姓心上,实现驻村干部到“助村干部”的转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1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