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港口在庞大的物流网络体系中,是不同运输方式的汇集地和货物的中转站,物流承载量巨大,“一带一路”和“低碳革命”背景下,我国港口物流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港口物流,对整个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降低能耗和污染、提升我国港口物流业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港口物流;低碳物流;一带一路
国际海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行业之一,国际运输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发现,港口在减少全球海洋运输碳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港口措施可以明显地影响进出港船只和设备作业的碳排放和环保性能。“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以来,我国贸易每年都在稳步增长,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也逐年增加,2018年4月,交通部制定公布了《深入推进绿色港口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2年)》(征求意见稿)提出绿色发展要贯穿到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港口绿色发展体系。
一、港口低碳物流概述
港口因其便利的运输条件,自古以来就是货物运输的重要集散地,是国际贸易中货物运输链中最大的货物集结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的港口已经逐渐发展为集港口运输、腹地资源、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国际物流中心。港口物流以货物的中转和运输为主要功能,实现货物运输、流通加工、包装、仓储、商检、通关、信息交换和保险等商品全程供应链服务。港口因为其物流量巨大、作业种类繁多、大型作业设备众多,一直是能源消耗的大户。
随着全球范围内气候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低碳革命”正在兴起,低碳物流对全世界港口来说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国外一些港口正在尝试建立低碳港口认证机制,在此背景下,我国作为航运大国,发展绿色低碳港口,已是大势所趋。绿色低碳港口综合了环境污染小、能源利用率高、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实现了人与自然,港口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港口低碳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港口低碳物流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我国幅员辽阔,港口数量众多,很多港口已经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运行,但是与低碳物流相配套的设施还相对缺乏,与国外港口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港口的作业装备以及进出港的车辆,如广泛应用的集装箱轮胎式、门式起重机等装卸设备及运输设备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参差不齐、能耗高、污染物排放较多的问题。另外大型船舶靠岸时,因为以柴油为燃料,在港区作业期间也排放大量的尾气,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交通运输部于2017年印发了《港口岸电布局方案》,推进有条件的港口逐步进行岸电设施改造,但岸电设施建设初期投资大,投资回报期长,港口和船东缺乏积极性。岸电设施的不健全,限制了港口设施设备新能源的广泛应用。
(二)港口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一带一路”的提出给我国港口带来巨大的国际贸易市场和航运需求,与此同时,我国的港口物流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因为供应链各节点在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协调等方面存在衔接上的不顺畅,能源浪费较多,碳生产率(碳生产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较低。港口的运营管理中,不合理的规划布局会影响到货物仓储、装卸搬运的效率以及碳排放量的高低,同时,港口作为综合性物流中心,几乎涵盖了物流产业所有的活动,货物在港口要进行大量的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物流活动,物流管理水平低下,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能源的浪费,碳排放量大大增加。
(三)港口绿色低碳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不够完善
港口绿色低碳物流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硬件的建设、资金的投入,又需要软件方面的设计规划以及政策的引导,仅靠港口企业的自觉是无法完成的。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就无法对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部分企业在港口物流运营管理中,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环境污染。另外因为缺乏健全的碳排放及污染物控制相关的指标体系,导致港口物流的转型升级、落后物流产能淘汰的速度缓慢,制约了港口低碳物流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健全的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和管理。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港口低碳物流发展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港口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
1.出台法律法规,对港口环境严密管
控发达国家通过出台严格的法律法规,对港口环境质量实施严密监控和管理。例如,美国加州会定期委托专业机构评估港口空气情况。我国也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环境监测指标,对岸线利用率低、监测不达标的港口或码头强制关停或限期整改。同时,由环保部门牵头,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对港口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限制老旧卡车进入港区,对码头设施设备按比例强制性逐步“油改电”,对采购新能源装卸搬运设备的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对一些散货码头进行粉尘监控,对作业设施和作业方式进行管控,促使港口不断采取节约能源和其他减少碳排放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
2.建立岸电供售电机制,推动岸电全覆盖
交通运输部出台的《港口岸电布局方案》对全国主要港口和船舶排放控制区内的岸电设施改造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但这一目标实现得如何还要靠政府加以引导和监督,对遇到的困难予以帮助和指导,鼓励多方参与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对拖拉拒不整改的采取强制措施。“一带一路”背景下,岸电的改造布局,应注意与国际接轨,确保国际、国内船舶与岸基受供电设备设施相关标准的衔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对港口低碳物流发展的要求。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水运》(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交通运输部主管,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水运行业综合性月刊、交通部首批创办期刊。主要栏目有:航运、港口、水利、工程、地质、信息、经管、机电法律。面向:水运和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决策层、管理层、科技人员。
港口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对港区内使用岸电设施的船舶采取优先安排泊位等措施,提高进出港车辆、船舶以及设施设备新能源的使用率,从而辐射整个物流产业低碳化发展。同时按照《港口岸电布局方案》的要求,尽快建立完善的岸电供售电机制和价格机制,推动岸电市场化运营。[1]
(二)加强港口作业组织管理,完善运行调度机制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港口供应链企业应建立战略联盟,围绕港口建立起合作关系,在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规模效益较为明显的领域开展合作,实现业务协同运作、资源共享,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港口作为调度管理责任方,应建立港口物流供应链的整体调度协调机制,并根据相关业务特点,对工艺流程、生产调度进行优化设计,提高设备的装载率,减少能源消耗。对一些粉尘污染较重的码头,可以通过干雾除尘、防风网等技术设施减少物流作业对港区环境的污染。港口也可以实施一些调控政策,例如,可以在白天和夜间采用费用差异,调节车辆流量,减少车辆在港区拥堵等待的情况,避免能源浪费。
(三)建立智慧港口
未来的世界级大港,将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开放、共享的智慧港口生态圈。智慧港口将港口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融入港口生态圈中,共享港口码头、船期、货柜、基础设施以及交通信息等大数据,优化管理模式,创新服务功能,大大提高港口运营效率并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智慧港口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提高基础设施的适用性,还可以带来先进、开放、可扩展的服务模式,增加港口枢纽的吸引力。利用大数据可以让驾驶员提前获知停车位等情况,并优化驾驶路线,可以明显提升运输绩效,降低能耗。智慧港口也可以使我国港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相关国家实现海上互联互通,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临港产业、海运物流、港口物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2]
(四)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港口是货物的集散地,进出港口的货物通过其他运输方式进行集散转运。发展多式联运能够大大减少货物集散过程中的中转环节,简化运输手续,加快货物的周转,减少人力、物力和其他能源的消耗。目前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相对滞后,多式联运占全社会总运量的比例较低,已成为制约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的“瓶颈”。我国港口的集疏运体系结构不合理,能耗较低的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占比例较低,应大力建设港口铁路专线,推进大型干散货和集装箱港区铁路集疏运通道和场站建设,使铁路货运站与港区无缝衔接,专线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港口无法完成,需要政府、社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国的内陆水系也较为发达,要继续完善以长江、珠江为重点的江海联运运输体系,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港口还可以通过建立公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优化和整合港口供应链各核心企业的信息和业务流程,降低货物转运能耗,提高组织运输的效率。[3]
(五)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绿色合作,加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应用
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我国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技术装备和服务领域的合作。提升蓄电池性能,提高电动运输和装卸搬运设备的引进和使用率。在船舶燃料方面,研发氢、氨等零碳替代燃料,促进船舶节能减排。实施碳回收利用,推动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成套设备商业化应用。在选择减碳路径时,应充分考虑我国产业优势,例如,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燃煤发电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可考虑研发应用氨混烧、碳捕集利用等技术,降低燃煤电厂碳排放。不同港口城市可以采取适合当地资源气候的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例如,天津港大力推广太阳能、土壤能、海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碳排放;大连港采用海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海水作为热泵的冷热源进行交换,达到冬季供热和夏季制冷的目的。——论文作者:杨美霞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