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需求很大,并且这一需求基本还未出来。根据招商银行推出的《2013中国私人银行财富报告》,中国内地可投资资产规模为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在2013年底达到84万人,对应的财富规模达到了27万亿元人民币。同时,目前在中国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理财者群体,对财富管理行业的认识程度仍处在最初始阶段,这主要是由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所决定的,具体来看,与发达国家已经传承了好几代财富的家族相比,中国的富豪家族仍处于“财富创造”或第一代的传承阶段,这就给研究者留下很多深入挖掘的未知空间。
那么,中国的财富管理研究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很多金融机构设立了私人银行和家族财富管理部门,中国高净值人群使用私人银行服务的比例从2009年的16%剧增到2013年的50%。但财富管理的业务如何开展?如何将国外先进的和中国市场的现实结合起来?财富管理机构仍然面临很多困惑,亟需学术研究的指导。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向”阶段,而成熟市场如美国财富管理机构已经转向“服务导向”或“客户导向”,美国的财富管理机构主要以收取服务费为主,大多数同时收取服务费和佣金,而国内的机构则主要以收取佣金为主。中国的财富管理机构如何更好地进行转型?如何培养适应新型业务的专业人员?这些也是财富管理机构所面临的难题。
此外,发达市场的客户有着家族代代相传的投资理财经验,相对比较成熟。而国内的理财群体对财富管理的认识程度还很不足,投资者教育仍需一段时日,这也决定了中国的财富管理模式会与海外市场不同。因此,如何进行投资者教育和如何找到适合中国投资者需求的管理模式也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在笔者看来,行为金融学研究是探索中国财富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就是探索利用心理学和行为学设计一套评估的系统,帮助财富管理机构将客户与顾问之间进行匹配,评估高净值客户的财富心理状况、内在财务需求,以及在决策中可能出现的行为偏差等因素。
私人银行通常将客户按照一些标准进行分类管理,比如财富规模,但是财富规模对于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和区分客户的偏好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客户对风险的偏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其财富水平。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就需要了解影响客户偏好的因素,因为偏好决定了客户对某一项财务决策结果的感觉,这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客户做财务决策背后的原因。另外还需要区分哪些决策是由于客户个人的偏好决定,哪些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偏差所导致的,因为各种心理和生理因素可能会导致客户做出明知不正确但仍不可规避的错误决策,事实上这些方面都属于行为金融研究的范畴。(作者系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副教授,本文由商报记者徐志凤整理)
版权申明: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上海商报。
凡注明为其他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上海商报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本地新闻爆料热线:64316399; 读者专用信箱: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