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试图运用循证理论,从个体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三个层面剖析罗宾·威廉姆斯自杀事件,并从中得到如何不断调整心态、保持健康心理的启示。
关键词:罗宾·威廉姆斯;抑郁症;循证理论;心理健康
一
罗宾·威廉姆斯是美国著名喜剧电影演员,曾赢得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格莱美奖等荣誉。就是这样一位在喜剧职业中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演员,却于美国时间2014年8月11日,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充满传奇的一生。人们不能接受一个喜剧演员自杀,他们仿佛是生活在人间最后的天堂——我们现在就像被告知,存在极乐世界的幻觉已经破灭。当罗宾·威廉姆斯自杀的消息传来,让广大喜欢他的影迷唏嘘不已,同时更让许多人对此充满困惑与不解。罗宾·威廉姆斯现象到底是一种“宿命”,还是一种偶然,本文试图从循证理论的视角来作出尝试性的解析,希望从中得到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循证理论(Evidence-Based Theory,EBT)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循证医学领域。循证医学主张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治疗措施。循证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医学领域确立科学的实践地位后,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应用例如在心理学治疗上,循证理论就是指“治疗者在意识到病人的人格、文化与偏好的情况下,将最好的可供使用的证据与临床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用以指导心理学的具体实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最好的可供使用的研究证据;二是治疗者临床技能;三是病人的人格、文化与偏好、愿望与动机。
1951年出生的罗宾·威廉姆斯虽然继承了其母亲的喜剧因素与幽默感,在学校期间也曾以与生俱来的戏剧天分闻名遐迩,可他依然会认为自己“骨子里一直很自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人”。1985年左右,罗宾进入自己的表演黄金年代,他曾在两年内拍摄8部电影,被人笑称:“你看看哪部电影里没有你?”而在那段时间他也陷入了自己最为疯狂的状态,因为他认为“酗酒和工作是对抗孤独和恐惧的唯一工具”。罗宾·威廉姆斯经历了事业的辉煌期后,近年来他的作品并不卖座,特别是他回归电视圈出演剧集《疯人疯语》,播出一季后就因为收视率太低而惨遭抛弃,算是不小的挫败。2000年,在老友大卫·莱特曼的《深夜秀》节目录制现场,一直受到抑郁症困扰的罗宾曾直言想放弃戏剧表演:“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只是努力想让别人去快乐,因为我觉得这样自己可能会快乐。”虽然罗宾·威廉姆斯曾在《死亡诗社》中说过“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但最终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他,还是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
罗宾·威廉姆斯事件,我们可以主要从个体基础心理层面、社会心理层面、健康心理层面进行循证分析,从而破解迷惑与不解的难题。
(一)个体基础心理层面以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为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包括认知、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等。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人格方面,罗宾·威廉姆斯从事喜剧职业,作为一名专职的喜剧演员,呈现出的是一种表现性人格,与内敛型演员相比,喜剧演员的表演大多需要外化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表现性人格更加突出。有专家指出,表现性人格的特征是需要不断地得到外界的肯定,一旦无法获得持续肯定,他们就很容易陷入抑郁。罗宾·威廉姆斯经历了事业的辉煌期后,开始走向低谷,外界的正向肯定被不断的弱化,表现性的人格特征产生负向的变化,人格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人格功能性的肯定作用被不断的削弱,同样面对挫折,坚强的人不会灰心,而怯懦的则会一蹶不振,罗宾斯选择了后者,为自杀埋下了隐患。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A.H.)1968年提出来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考量,罗宾·威廉姆斯作为一个具有表现性人格特征的喜剧演员,在生长需要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即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得到持续全面的实现。认为自己“骨子里一直很自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人”、“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只是努力想让别人去快乐,因为我觉得这样自己可能会快乐。”、事业出现挫折等,这种需要没有及时得到真正的满足,使他一生都走不出自卑和缺失信心的阴霾,这也是造成罗宾·威廉姆斯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罗宾·威廉姆斯现象的归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循证剖析: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爱情、婚姻与家庭等。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罗宾·威廉姆斯认为在骨子里一直很自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人,这说明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正确人格和正确的社会心理,正如其它一些患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一样,如卓别林从小就讨厌过圣诞节、金凯瑞超强控制欲害得女儿离婚、周星驰一直觉得面条是最好吃的、葛优有严重焦虑症不敢坐飞机......非正常的人格与社会心理的出现或与自己的童年阴影、心灵创伤和不为人知的怪癖有关吧。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罗宾·威廉姆斯作为著名的喜剧演员,他们代表着一类职业,事实上职业与人的性格有着相互影响。具有某种性格特点的人会更喜欢、更适应某种职业,而这种职业一直要做的事情、一直要扮演的身份,又会反过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像喜剧演员这样的职业,真的只有少数人才适合做。在喜剧演员表现的世界里,很多时候生活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演员能用“欢笑驱散悲伤”的方式去面对。这种面对困境的方式有利也有弊,虽然当时欢愉解脱,但用欢笑面对悲伤其实是逃避悲伤、贬低悲伤。如果过度地单一使用这种做法,会使一个人不完整,更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生活。罗宾·威廉姆斯近年来他的作品并不卖座、曾直言想放弃戏剧表演、经常酗酒自嘲等,表明了他在这时并没有扮演好自己的,出现的社会角色的失调,产生了应激反应,出现了焦虑和不满足感,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生活,从而导致角色失败,以自杀的方式退出了喜剧表演的舞台。在爱情、婚姻与家庭上,罗宾·威廉姆斯经历了三次婚姻,2011年,罗宾·威廉姆斯在加州纳帕谷迎娶了自己的第三任妻子平面设计师苏珊·施耐德,而其与第二任妻子所生育的女儿没有到场。这表明他在爱情、婚姻与家庭中也是一个失败者。
(三)健康心理层面关于健康心理的解释是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郭念峰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性节律、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依据“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基于罗宾·威廉姆斯成长、生活、职业经历,折射出他的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即精神刺激的抵抗力、耐受力比较低,深入骨子里自卑心理、后期职业步入低谷、婚姻不幸、酒精的依赖等,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使得其对精神刺激的抵抗力相对较低、耐受力相对较弱,在经历长时间的侵蚀后,便在这种长期的、慢性的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的躯体疾病,从其选择自杀的方式即可略见一斑。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各自不同,人格特征不同,工作生活经验不同,从精神创伤中恢复过来所需的时间不同,恢复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罗宾·威廉姆斯在自杀后被传出长期与精神上的抑郁作斗争,直到生命的结束都没有从精神的刺激中康复过来,精神的创伤在其生命的过程中留下了严重的痕迹。
罗宾·威廉姆斯认为“酗酒和工作是对抗孤独和恐惧的唯一工具”。2006年,罗宾在努力戒酒20多年之后,又陷入了嗜酒如命的状态之中,每天喝到大醉才罢休,有时也会在戏中对自己经常酗酒自嘲,但却始终无法走出酒瘾的掌控,以至最后不得不进入戒酒医院。从其工作生活中酗酒、嗜酒如命、戒酒后又复发,最后不得不进入戒酒医院、把嗜酒作为对抗孤独和恐惧的工具等来观察,其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即心理自控能力已失去了对正常人要求的标准。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表达会恰如其分。基于此,罗宾·威廉姆斯的心理自控能力失衡严重,只不过它们都有随意性,一般人以致难以察觉罢了。1951年出生的罗宾·威廉姆斯虽然继承了其母亲的喜剧因素与幽默感,在学校期间也曾以与生俱来的戏剧天分闻名遐迩,可他依然会认为自己“骨子里一直很自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人”,这是他对自己进行的自我评估,可见并没有作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从他的职业成就来衡量,作为一名喜剧演员,能够获得许多殊荣,是非常具有成就感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由于过低评价自己,尤其是作为一名成功的喜剧演员,因为害怕失败,达不成社会期待而极易导致抑郁、焦虑不安的情绪。骨子里固有的自卑感、自我评价不是一个出色的人,虽然有谦逊的成份,但更深层次的是缺乏“自信心” 的表现,实质上是对自我进行恰如其分的认知能力,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在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这也是罗宾·威廉姆斯悲剧的一个关键因素。最后是环境适应能力差,当工作上孤独与寂寞不能排解、职业辉煌后的落寞、抑郁焦虑的困扰、酒精药物的依赖、婚姻家庭的不幸等,不是采取主动适应的方式,而是采取一种无能为力、逃避式的消极适应,悲剧也就由此而生了。
心理疾病本身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隐秘性。我们之所以听说某些人得了心理疾病很吃惊,例如喜剧演员或是身边朋友,是因为他通常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的是符合社会角色的表现。心理疾病的核心是主观痛苦,如果没有严重到发生破坏社会的行为,别人很难察觉出来。别人更多看到的是其职位成就,看不到他与外在评价不一致的自我评价。认知治疗学者认为,人有两种内心深处的恐惧或者脆弱性——担心自己失去爱,担心无能。这也是抑郁问题深层的两个根源,但其实这是人人都有的脆弱性,只是强度大小有区别。当演员扮演的某个角色深深触动了他本来的脆弱性,在这个角色上体验得更充分,他就没有办法很好地抽离,从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打击中。研究显示,不少在台上充满欢笑的喜剧演员,台下其实都具“躁郁症”特质,有别一般忧郁症郁郁寡欢,“躁期”时灵感多、充满光采,令人发笑,“郁期”一来自杀率却极高。国外统计,患有严重抑郁心理疾病的人,约有10%最终会死于自杀。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德博拉·萨拉尼对表演者与抑郁疾病等精神疾患的关系深有研究,认为戏剧表演是针对抑郁症状的一种防御姿态。在《与抑郁症一同生活》这本书中,萨拉尼表示,喜剧演员的幽默感,更多的是一种“反恐惧感”的表现,是针对他们心中感受到的黑暗与悲伤的应对方式。喜剧演员独有的智慧,让他们为绝望的面孔戴上一张搞笑的面具。而时常佩戴这样一张面具,使得他们在用一张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的脸生活的同时,在面具下的挣扎也更为激烈。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嘲笑的声音在给喜剧演员增加耻辱感,并直戳他们的软弱之处,让他们痛苦不堪。
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喜剧演员罹患精神疾病,是因为“搞笑”与“快乐”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别。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卡明斯基表示,许多喜剧演员通过挖掘幽默的方式来逃避抑郁和焦虑,“这就像有恐高症的人却选择跳伞一样,如果过程中能有些令他觉得有趣的地方,也许会令他好受一些。”
研究表明,创造力和精神疾病往往如影随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迈克尔·克拉克教授认为,创造性越高的人,情绪管控能力似乎越弱,罹患抑郁或躁郁症的风险也越高。精神障碍常常会对人的创造力产生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人情绪处于低迷状态中,那么他的创造性和工作效率也会随之降低。这与人类大脑情感控制中枢的生物学基础有关。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个喜剧演员都是精神病患者,只是情绪障碍代表了脑部的疾病状态。在人们的大脑生病时,思想力被严重削弱,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卡明斯基认为,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也许正因如此,才会选择自杀。
许多喜剧演员都有情绪障碍,但他们也许只是沮丧或是闷闷不乐,他们依然会努力搞笑把一切变得开心起来,有意识地把自己拽离黑色情绪的深渊。而那些确实在临床上被诊断为抑郁的人们,才真正有自杀的危险。
三
罗宾·威廉姆斯自杀悲剧或许是可以避免的,根据其自杀后传来的消息,他长时间地与精神抑郁作斗争。其实抑郁病症是一种很容易治疗的疾病,几乎 80%的抑郁疾病患者经过妥当的治疗后,都可以恢复正常、快乐的生活。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调整心态,时时保持健康心理。
1.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遭遇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社会角色期望与冲突、婚姻家庭、自我认知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时,就应主动到心理咨询机构(如心理咨询所,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等)找心理学专家进行咨询,以求得心理调整的指导,在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专家的帮助下尽快地消除不健康的心理,改变不适当的认知或思考习惯、或行为习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心理状态恢复正常。若有必要还应由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2.为了预防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的发生,人们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对于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书籍应多看看,用这方面的知识作指导以调节自己的心理,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3.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凡事都要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期以增加个人生命的彩度与亮度,保持身心愉快,以愉悦的心情面对每一天。
4.合理安排生活与工作,培养多种兴趣,移情负面心理。
5.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二是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遭遇心理问题,如有必要,也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来改变脑部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也是治疗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0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