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论文》心理学论文罗宾威廉姆斯之死的解读与启示

心理学论文罗宾威廉姆斯之死的解读与启示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16-03-18 17:58

  本文试图运用循证理论,从个体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三个层面剖析罗宾·威廉姆斯自杀事件,并从中得到如何不断调整心态、保持健康心理的启示。

  关键词:罗宾·威廉姆斯;抑郁症;循证理论;心理健康

  一

  罗宾·威廉姆斯是美国著名喜剧电影演员,曾赢得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格莱美奖等荣誉。就是这样一位在喜剧职业中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演员,却于美国时间2014年8月11日,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充满传奇的一生。人们不能接受一个喜剧演员自杀,他们仿佛是生活在人间最后的天堂——我们现在就像被告知,存在极乐世界的幻觉已经破灭。当罗宾·威廉姆斯自杀的消息传来,让广大喜欢他的影迷唏嘘不已,同时更让许多人对此充满困惑与不解。罗宾·威廉姆斯现象到底是一种“宿命”,还是一种偶然,本文试图从循证理论的视角来作出尝试性的解析,希望从中得到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循证理论(Evidence-Based Theory,EBT)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循证医学领域。循证医学主张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治疗措施。循证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医学领域确立科学的实践地位后,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应用例如在心理学治疗上,循证理论就是指“治疗者在意识到病人的人格、文化与偏好的情况下,将最好的可供使用的证据与临床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用以指导心理学的具体实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最好的可供使用的研究证据;二是治疗者临床技能;三是病人的人格、文化与偏好、愿望与动机。

  1951年出生的罗宾·威廉姆斯虽然继承了其母亲的喜剧因素与幽默感,在学校期间也曾以与生俱来的戏剧天分闻名遐迩,可他依然会认为自己“骨子里一直很自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人”。1985年左右,罗宾进入自己的表演黄金年代,他曾在两年内拍摄8部电影,被人笑称:“你看看哪部电影里没有你?”而在那段时间他也陷入了自己最为疯狂的状态,因为他认为“酗酒和工作是对抗孤独和恐惧的唯一工具”。罗宾·威廉姆斯经历了事业的辉煌期后,近年来他的作品并不卖座,特别是他回归电视圈出演剧集《疯人疯语》,播出一季后就因为收视率太低而惨遭抛弃,算是不小的挫败。2000年,在老友大卫·莱特曼的《深夜秀》节目录制现场,一直受到抑郁症困扰的罗宾曾直言想放弃戏剧表演:“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只是努力想让别人去快乐,因为我觉得这样自己可能会快乐。”虽然罗宾·威廉姆斯曾在《死亡诗社》中说过“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但最终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他,还是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

  罗宾·威廉姆斯事件,我们可以主要从个体基础心理层面、社会心理层面、健康心理层面进行循证分析,从而破解迷惑与不解的难题。

  (一)个体基础心理层面以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为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包括认知、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等。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人格方面,罗宾·威廉姆斯从事喜剧职业,作为一名专职的喜剧演员,呈现出的是一种表现性人格,与内敛型演员相比,喜剧演员的表演大多需要外化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表现性人格更加突出。有专家指出,表现性人格的特征是需要不断地得到外界的肯定,一旦无法获得持续肯定,他们就很容易陷入抑郁。罗宾·威廉姆斯经历了事业的辉煌期后,开始走向低谷,外界的正向肯定被不断的弱化,表现性的人格特征产生负向的变化,人格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人格功能性的肯定作用被不断的削弱,同样面对挫折,坚强的人不会灰心,而怯懦的则会一蹶不振,罗宾斯选择了后者,为自杀埋下了隐患。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A.H.)1968年提出来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考量,罗宾·威廉姆斯作为一个具有表现性人格特征的喜剧演员,在生长需要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即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得到持续全面的实现。认为自己“骨子里一直很自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人”、“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只是努力想让别人去快乐,因为我觉得这样自己可能会快乐。”、事业出现挫折等,这种需要没有及时得到真正的满足,使他一生都走不出自卑和缺失信心的阴霾,这也是造成罗宾·威廉姆斯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罗宾·威廉姆斯现象的归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循证剖析: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爱情、婚姻与家庭等。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罗宾·威廉姆斯认为在骨子里一直很自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人,这说明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正确人格和正确的社会心理,正如其它一些患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一样,如卓别林从小就讨厌过圣诞节、金凯瑞超强控制欲害得女儿离婚、周星驰一直觉得面条是最好吃的、葛优有严重焦虑症不敢坐飞机......非正常的人格与社会心理的出现或与自己的童年阴影、心灵创伤和不为人知的怪癖有关吧。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罗宾·威廉姆斯作为著名的喜剧演员,他们代表着一类职业,事实上职业与人的性格有着相互影响。具有某种性格特点的人会更喜欢、更适应某种职业,而这种职业一直要做的事情、一直要扮演的身份,又会反过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像喜剧演员这样的职业,真的只有少数人才适合做。在喜剧演员表现的世界里,很多时候生活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演员能用“欢笑驱散悲伤”的方式去面对。这种面对困境的方式有利也有弊,虽然当时欢愉解脱,但用欢笑面对悲伤其实是逃避悲伤、贬低悲伤。如果过度地单一使用这种做法,会使一个人不完整,更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生活。罗宾·威廉姆斯近年来他的作品并不卖座、曾直言想放弃戏剧表演、经常酗酒自嘲等,表明了他在这时并没有扮演好自己的,出现的社会角色的失调,产生了应激反应,出现了焦虑和不满足感,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生活,从而导致角色失败,以自杀的方式退出了喜剧表演的舞台。在爱情、婚姻与家庭上,罗宾·威廉姆斯经历了三次婚姻,2011年,罗宾·威廉姆斯在加州纳帕谷迎娶了自己的第三任妻子平面设计师苏珊·施耐德,而其与第二任妻子所生育的女儿没有到场。这表明他在爱情、婚姻与家庭中也是一个失败者。

  (三)健康心理层面关于健康心理的解释是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郭念峰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性节律、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依据“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基于罗宾·威廉姆斯成长、生活、职业经历,折射出他的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即精神刺激的抵抗力、耐受力比较低,深入骨子里自卑心理、后期职业步入低谷、婚姻不幸、酒精的依赖等,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使得其对精神刺激的抵抗力相对较低、耐受力相对较弱,在经历长时间的侵蚀后,便在这种长期的、慢性的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的躯体疾病,从其选择自杀的方式即可略见一斑。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各自不同,人格特征不同,工作生活经验不同,从精神创伤中恢复过来所需的时间不同,恢复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罗宾·威廉姆斯在自杀后被传出长期与精神上的抑郁作斗争,直到生命的结束都没有从精神的刺激中康复过来,精神的创伤在其生命的过程中留下了严重的痕迹。

  罗宾·威廉姆斯认为“酗酒和工作是对抗孤独和恐惧的唯一工具”。2006年,罗宾在努力戒酒20多年之后,又陷入了嗜酒如命的状态之中,每天喝到大醉才罢休,有时也会在戏中对自己经常酗酒自嘲,但却始终无法走出酒瘾的掌控,以至最后不得不进入戒酒医院。从其工作生活中酗酒、嗜酒如命、戒酒后又复发,最后不得不进入戒酒医院、把嗜酒作为对抗孤独和恐惧的工具等来观察,其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即心理自控能力已失去了对正常人要求的标准。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表达会恰如其分。基于此,罗宾·威廉姆斯的心理自控能力失衡严重,只不过它们都有随意性,一般人以致难以察觉罢了。1951年出生的罗宾·威廉姆斯虽然继承了其母亲的喜剧因素与幽默感,在学校期间也曾以与生俱来的戏剧天分闻名遐迩,可他依然会认为自己“骨子里一直很自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人”,这是他对自己进行的自我评估,可见并没有作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从他的职业成就来衡量,作为一名喜剧演员,能够获得许多殊荣,是非常具有成就感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由于过低评价自己,尤其是作为一名成功的喜剧演员,因为害怕失败,达不成社会期待而极易导致抑郁、焦虑不安的情绪。骨子里固有的自卑感、自我评价不是一个出色的人,虽然有谦逊的成份,但更深层次的是缺乏“自信心” 的表现,实质上是对自我进行恰如其分的认知能力,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在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这也是罗宾·威廉姆斯悲剧的一个关键因素。最后是环境适应能力差,当工作上孤独与寂寞不能排解、职业辉煌后的落寞、抑郁焦虑的困扰、酒精药物的依赖、婚姻家庭的不幸等,不是采取主动适应的方式,而是采取一种无能为力、逃避式的消极适应,悲剧也就由此而生了。

  心理疾病本身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隐秘性。我们之所以听说某些人得了心理疾病很吃惊,例如喜剧演员或是身边朋友,是因为他通常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的是符合社会角色的表现。心理疾病的核心是主观痛苦,如果没有严重到发生破坏社会的行为,别人很难察觉出来。别人更多看到的是其职位成就,看不到他与外在评价不一致的自我评价。认知治疗学者认为,人有两种内心深处的恐惧或者脆弱性——担心自己失去爱,担心无能。这也是抑郁问题深层的两个根源,但其实这是人人都有的脆弱性,只是强度大小有区别。当演员扮演的某个角色深深触动了他本来的脆弱性,在这个角色上体验得更充分,他就没有办法很好地抽离,从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打击中。研究显示,不少在台上充满欢笑的喜剧演员,台下其实都具“躁郁症”特质,有别一般忧郁症郁郁寡欢,“躁期”时灵感多、充满光采,令人发笑,“郁期”一来自杀率却极高。国外统计,患有严重抑郁心理疾病的人,约有10%最终会死于自杀。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德博拉·萨拉尼对表演者与抑郁疾病等精神疾患的关系深有研究,认为戏剧表演是针对抑郁症状的一种防御姿态。在《与抑郁症一同生活》这本书中,萨拉尼表示,喜剧演员的幽默感,更多的是一种“反恐惧感”的表现,是针对他们心中感受到的黑暗与悲伤的应对方式。喜剧演员独有的智慧,让他们为绝望的面孔戴上一张搞笑的面具。而时常佩戴这样一张面具,使得他们在用一张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的脸生活的同时,在面具下的挣扎也更为激烈。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嘲笑的声音在给喜剧演员增加耻辱感,并直戳他们的软弱之处,让他们痛苦不堪。

  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喜剧演员罹患精神疾病,是因为“搞笑”与“快乐”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别。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卡明斯基表示,许多喜剧演员通过挖掘幽默的方式来逃避抑郁和焦虑,“这就像有恐高症的人却选择跳伞一样,如果过程中能有些令他觉得有趣的地方,也许会令他好受一些。”

  研究表明,创造力和精神疾病往往如影随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迈克尔·克拉克教授认为,创造性越高的人,情绪管控能力似乎越弱,罹患抑郁或躁郁症的风险也越高。精神障碍常常会对人的创造力产生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人情绪处于低迷状态中,那么他的创造性和工作效率也会随之降低。这与人类大脑情感控制中枢的生物学基础有关。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个喜剧演员都是精神病患者,只是情绪障碍代表了脑部的疾病状态。在人们的大脑生病时,思想力被严重削弱,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卡明斯基认为,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也许正因如此,才会选择自杀。

  许多喜剧演员都有情绪障碍,但他们也许只是沮丧或是闷闷不乐,他们依然会努力搞笑把一切变得开心起来,有意识地把自己拽离黑色情绪的深渊。而那些确实在临床上被诊断为抑郁的人们,才真正有自杀的危险。

  三

  罗宾·威廉姆斯自杀悲剧或许是可以避免的,根据其自杀后传来的消息,他长时间地与精神抑郁作斗争。其实抑郁病症是一种很容易治疗的疾病,几乎 80%的抑郁疾病患者经过妥当的治疗后,都可以恢复正常、快乐的生活。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调整心态,时时保持健康心理。

  1.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遭遇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社会角色期望与冲突、婚姻家庭、自我认知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时,就应主动到心理咨询机构(如心理咨询所,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等)找心理学专家进行咨询,以求得心理调整的指导,在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专家的帮助下尽快地消除不健康的心理,改变不适当的认知或思考习惯、或行为习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心理状态恢复正常。若有必要还应由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2.为了预防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的发生,人们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对于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书籍应多看看,用这方面的知识作指导以调节自己的心理,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3.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凡事都要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期以增加个人生命的彩度与亮度,保持身心愉快,以愉悦的心情面对每一天。

  4.合理安排生活与工作,培养多种兴趣,移情负面心理。

  5.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二是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遭遇心理问题,如有必要,也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来改变脑部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也是治疗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0310.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