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游戏理论的阐述,剖析了体育游戏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在体育游戏中实施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一些对策,旨在为幼儿的体育教学充实内容和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游戏;幼儿;健康人格
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一部分,论文它的重要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但学前体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幼儿由于动作和语言发展,生活范围扩大,独立性增长,他们有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
但是,他们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又限制了他们去参加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只有通过游戏这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来满足其需要。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说:“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从事教育研究的戈德斯·沃思也说过,游戏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儿童需要游戏,如植物需要阳光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体育游戏活动理所当然成了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项严肃的教育活动,是整个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体育游戏到底有什么价值,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本文试图对其进行探讨,旨在为幼儿的体育教学充实内容和提供参考依据。
1 游戏的若干理论流派及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
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反映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游戏(包括体育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已成为儿童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成为幼儿的权利。这是因为,游戏是儿童向成人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游戏伴随着童年的生活,儿童的发展在游戏中实现。而游戏之所以有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功能或作用,是游戏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所决定的,而这些特征也是体育游戏所具有的。从现有的各种游戏理论分析看,国内外学者们虽然没有关于游戏本质的统一的定义,也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大都主要是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儿童游戏进行观察、描述和解释,试图揭示游戏的本质和功能。他们对游戏的不同定义及对若干游戏理论问题的不同解释,就成了若干游戏理论流派,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游戏准备说。德国心理学家K·格罗斯认为:游戏是本能动作,儿童游戏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的。第二种,剩余精力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H·斯宾塞认为:游戏是儿童在使用剩余的精力。这种学说是根据他的剩余能量积聚后必须得到释放的假设提出的。第三种,游戏复演说。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认为:儿童游戏反映了从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游戏活动是祖先最早活动的再现,是复演祖先的动作和活动。第五种,社会情绪表现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与新精神分析派德国的F·H·埃里克森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游戏: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是欲望和需要的表现。当儿童欲望受到阻碍时就以游戏方式来发泄或通过游戏改造被压抑的体验。第四种,认知动力说。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也是使思维和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儿童思维结构中,他认为游戏的特征是同化现实世界中的要素,而不需要对接受顺应这些要素的限度进行平衡约束。即游戏时不发展新的认识结构(顺应),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同化)。当儿童形成概念的能力发展后,能更精确地认识现实,游戏的重要性就逐渐降低。
2 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与体育相联系的一种游戏,毕业论文是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它具有体育活动的基本特点。体育游戏的显著特点是体育与游戏的结合,它不是简单的走走、跑跑、跳跳,而是要完成一些规定的情节与相互联系的动作,故而不是仅仅靠体力活动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靠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理论界早就发出呼吁:体育游戏是幼儿整个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幼儿活动的规律就是游戏的规律。实践证明,体育游戏具有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是融体、智、德、美于一体的有效形式。概括地说,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影响,除了对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基本能力的发展,幼儿智力的发展,增强幼儿的体质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增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2.1 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
幼儿的交往是幼儿生长发育和个性发展的基本需要,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所必需的。体育游戏中包含很强的社会交往成分。游戏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集体环境,在游戏过程中,“以儿童教育儿童”是对儿童早期进行良好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可以说体育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做体育游戏就必然有同伴间及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儿童一方面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态度,一方面要理解他人的意愿、主张和态度,并做出回应。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无论哪种交往关系,都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体育游戏还能帮助儿童在交往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交往技能。
2.2 体育游戏为幼儿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幼儿正处于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要不断地学会所面临的现实社会生活,包括学习社会所必需的生活知识,学习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守社会规范准则与行为方式等,这一切都可以在体育游戏中得到实践。例如,儿童可通过在体育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这是幼儿最好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过程。
2.3 体育游戏能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倾向
体育游戏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倾向,树立群体意识,向社会合作发展,其发展的机制是游戏中儿童日益觉醒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就可以以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相互关系中的位置,而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体育游戏的规则就是促使儿童学会运用规则来协调关系。
2.4 体育游戏能培养道德感及理智感
幼儿时期是奠定人的性格雏形的时期,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还刚刚萌芽,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还不能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理论。而在体育游戏中却能有效地进行道德感及理智感的培养。例如,在“搬椅子过河”的体育游戏中,幼儿中班里有新旧两种椅子,孩子们在游戏中都喜欢挑新的搬,拿到新椅子的孩子满脸笑容,拿不到的则绷紧了小脸。针对这种现象,老师没有批评任何小朋友,而是编了一个让椅子的故事,听完故事后又与小朋友一起玩“让椅子”的游戏,并引导孩子与故事中的人物对照,分析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而且表扬那些不争椅子、互相谦让的幼儿,使孩子们逐渐形成互相谦让的道德观念。
2.5 体育游戏能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体育游戏,一般都是组织儿童集体进行,这就有利于集体的形成和教育。硕士论文而体育游戏中的规则,不仅调剂着游戏者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对防止伤害事故,加强组织性、纪律性起着良好影响。这样,在游戏中儿童就逐渐发展了道德责任感及对成人角色的认识和对他人的关心,开始学会与他人合作。幼儿园最常见的体育游戏“接力赛”就要求一个组的幼儿必须齐心合力地去争取第一,在游戏中他们明白了只有每个人都去奋力争取,才能使集体获得胜利。
2.6 体育游戏能增加幼儿的信息量
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这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信息,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掌握信息,只不过如今的信息量是以前无法相比的。如果把我们的幼儿时期与今天的幼儿相比较,他们脑中存储的信息量是“586”,而我们当初充其量仅够“286”,但是游戏(包括体育游戏)增加了我们儿时和如今幼儿的信息量这一点是相同的。
3 在体育游戏中实施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幼儿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水平
幼儿园是实施幼儿体育教育和体育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专业水平、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效果的取得。当前,幼儿体育教育工作和体育游戏的教学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随着社会对幼儿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教师的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可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提高在职幼儿教师的体育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应为幼儿体育教育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的幼儿体育教育专业人员也要积极介入幼儿体育教育,推动幼儿体育教育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幼儿体育教学、体育游戏的质量。
3.2 提高对体育游戏功效的认识
体育游戏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它能把幼儿难以理解的动作变成具体的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开展活动并达到锻炼和增强体质的目的。我们要树立体育游戏是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观念。“完整儿童”是为适应未来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全方位的社会竞争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要求幼儿能在教育影响下,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体育游戏作为幼儿体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对幼儿的人格健康发展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3.3 加大体育游戏的改革力度
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要体现“完整儿童”的教育观,必须紧密结合幼儿和幼儿教育的特点,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3.1体育游戏应考虑课程的融合性。“完整儿童”的教育、素质与创新教育要求幼儿园的体育游戏与课程之间应该是一种辩证的、相互融合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互相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纲要》还强调了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指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里指出“健康”是身心并重的,二者缺一不可。
3.3.2体育游戏的内容、方法应体现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育内容与要求,采用适宜有效的方法,要考虑到幼儿年龄大小、体力强弱、个别差异,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差异、能力倾向差异、学习方式差异和活动经验差异等等,采用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要搞“一刀切”。这就要求教师组织的游戏内容和方式不但要有针对性,而且要有多样性、趣味性。
3.3.3体育游戏过程应体现主体性和创造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幼儿是幼儿教育的主体,教育的重要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教师只有相信幼儿,尊重幼儿,充分发挥幼儿应有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幼儿的浓厚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加活动,变幼儿是“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幼儿体育游戏的“引导者、合作者”,形成“师幼互动”关系。这样,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3.3.4体育游戏活动强度应注意量力性和调适性。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医学论文幼儿的健康是生长发育和今后从事一切学习活动、工作的必要前提。但在实际活动中,有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顾幼儿身体发育特点而滥施比赛、表演或训练等现象。这样的体育游戏效果是适得其反的。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组织指导幼儿参加体育游戏时应从幼儿身心的承受能力出发,考虑活动强度的量力性和调适性。既要防止事故的发生,还要创设幼儿参加体育游戏的欢乐氛围,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3.3.5体育游戏应重视情感和环境的教育潜移性。在体育游戏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幼儿情感的熏陶,要充满热情,使幼儿活动情绪高涨,从而感到愉快、自在,兴趣盎然地参与游戏。场地环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之前,应全面地、合理地周密设计良好的环境氛围,让每个幼儿都以愉悦的情绪参与游戏。这样,热情的教师情感和良好的氛围更能充分发挥教育氛围的潜移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当前的幼儿身处在一个时时处处都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在各种新信息、新观念的作用下,会产生许多新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色彩,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更加深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研究当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在体育游戏等教学活动中,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将来“做人”、“做事”、“做学问”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雪玲.体育游戏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3,(4).
[2]彭清.关于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1997,(1).
[3]杨保建.试论体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