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在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实验室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在发展学科建设、提升学术水平以及培养新型人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以及重要标志。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高校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增强高校在实验室管理以及科研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出更多的新型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主要的科研以及实验教学进行的场所,是高校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水平,影响高校对于新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高校实验室建立的时间还不是很久,相对缺乏成型有效的管理制度,国家也暂时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标准,在实际的日常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现存问题,从而提高高校对于实验室管理的能力,提升高校的科研教学水平,正逐渐被各高校重视起来。
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问题
投入资金不足,设备陈旧
高校在实验室中开展教学活动以及科研工作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一些高精尖的科研项目,由于科研过程复杂,科研过程长,科研难度大,需要的科研经费经常会达到数十万、上百万甚至可能会达到上千万的层级。科研团队需要利用这些科研经费引进相关领域的先进科研方法,购置科研需要的各种设备耗材,发放科研人员工资等。只有科研经费充足到位,才能确保科研教学能够正常进行,保证项目顺利完成。但目前来说,国内很多高校实验室并没有充足稳定的科研经费来源,绝大多数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还是依赖于政府对于高校的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繁琐的申请手续,并且需要经历较长的审批以及拨付周期,往往会造成科研资金滞后到位,影响到科研设备的采购和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后期如果需要进行资金追加也比较困难。能分配到科研设备采购的经费的有限性限制着科研设备的采购和更新,各团队往往会选择尽量使用现有设备,除非必要不考虑采购。久而久之,导致高校实验设备陈旧,更新换代缓慢,严重影响科研教学活动的效率,阻碍着高校实验室的发展[1]。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普遍的定位是“教辅人员”,而不是由专职的高校教师出任,相对来说总体素质不高。这部分人员很多都是高年龄、低学历的社会人员,或者是属于教员以及引进人才家属安置、行政部门转岗等类型的人员,本身并不具有实验科研能力。高校自身也缺乏对实验室管理岗位的重视,没有针对管理人员的相关制度。管理人员没有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考核,相关的评比、晋升和福利待遇等也与教职人员有很大区别,使得即使有优秀的实验管理人员也会流向其他岗位或机构,剩余人员往往安于现状,缺乏积极地参与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意识。这种现象也使得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得不到良好的执行,影响着实验室设备及耗材的有效使用和维护,也影响科研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设备使用率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行为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学科之内的行为,而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互有交叉。但目前来看,各高校的实验室往往只对本高校甚至本院、本专业开放,不同的高校之间、不同的学院和专业的实验室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在科研设备的购置上没有统一的规划。这就造成各个实验室在进行科研项目时都在自行购置设备,一些可以通用的实验设备被大量分别购入,而一些特殊设备在进行完一次实验后就没有后续的使用机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各实验室间缺乏互相共享的机制,设备使用率低下[2]。
高校实验室管理对策
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设备
科研项目的成果与科研设备的可用性有着直观的关系,有了贴合项目需求的设备,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保障科研项目的成果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能力,就要先保证充足的科研资金来源,以保证科研设备的正常采购,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首先高校要确保向政府或主管机构及时进行相应的科研资金申请,并且确保科研资金准确、全额的发放到各实验室,有效使用在科研工作上。其次,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规划,在每年的总体预算之中预留一部分金额作为相应实验室的经费,另外也可以设立实验室专项基金,作为一些重点科研方向的资金保障。另外高校也应该积极考虑引入其他资金来源,例如鼓励教师和实验室科研人员,将科研项目成果所带来的奖励或者收入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使项目与实验室建设互相促进发展,也可以积极考虑与社会企业或者机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引入社会资金进一步建设实验室[3]。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要对于实验室管理岗位给与足够的重视,提升高校实验室的软实力。首先要吸收优质人才,聘请具有实际的科研教学、实验室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提升管理的专业性,避免继续将实验室管理技术岗位作为学校的“福利岗位”,真正的发挥岗位的相关作用,提升实验室的科研教学与管理水平。其次要明确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地位,制定相关的考核、评比、晋升制度,做到根据实际的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来给与相应的人员待遇,充分的体现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价值,避免与专职教职人员差异过大,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同时也能确保专业人员的稳定性,避免人才流失。
做好设备管理工作,提高使用率
做好设备的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不但可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还可以节约实验室建设资金,将有限的资金更有效益的用到不同的科研项目上。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增强自身的资产管理意识,对于科研实验设备要有统一的规划,对其实施统一管控,对各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对科研实验设备的管理,切实管理到设备的采购、调拨、报废等各个环节。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实验设备,要统一采购,优化配置,消除重复大量购买的现象,做好设备的登记维护,尽量降低设备的闲置率。也可以建立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更好的管理,优化设备的调拨分配,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对于一些专用的大型设备,可以建立共享机制。例如建立专门的网站或管理系统,将实验室的大型设备的具体信息对外公布,同时也可以附加相关的使用信息和使用要求,吸引外部人员对设备进行共享使用,减少大型设备的闲置,也可以减少科研资金的不必要支出[4]。
期刊推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月刊)创刊于2013年5月,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主办,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协办,是河北省教育技术协会会刊。目前,设有:教育探讨、教学实践、教改理论、学术观察、课程研究、职业指导、课堂设计、德育探究、创新管理、体音美教育、思政哲学、艺术文化、校企合作、科教论坛、中外交流等栏目。
高校实验室作为高校科研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其管理活动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保障高校科研教学顺利进行,对于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素质,提升高校以及我国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积极地面对现存的实验室管理问题,切实的从自身情况出发,分析现有的管理意识、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和实验室设备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重视,针对性的进行解决,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新模式。——论文作者:杨高山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