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理工论文》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卡那封盆地资源潜力评价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卡那封盆地资源潜力评价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理工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19-12-21 09:34

  摘要 : 北卡那封盆地是澳大利亚西北陆架主要的富油气盆地之一,基于盆地最新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通过成藏要素分析,研究了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和油气分布特征。通过细化资源评价单元,采用分段油藏规模序列法为主、多种方法相结合确定评价参数。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对盆地各评价单元的资源规模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盆地的资源潜力和未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盆地发育侏罗系Dingo组—侏罗系/白垩系和三叠系Locker/Mungaroo组—三叠系2套含油气系统,油气分布规律整体表现为“断陷富油,隆(凸)起富气”的特征。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北卡那封盆地待发现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其中待发现可采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资源量分别为1560MMbbl、34978Bcf和3497MMbbl。综合分析认为,北卡那封盆地勘探前景较好,埃克斯茅斯隆起西南部是盆地下步天然气勘探的最有利区。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卡那封盆地资源潜力评价

  关键词 : 油气分布;资源评价;勘探方向;北卡那封盆地;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上发育一系列晚古生代—新生代的叠合盆地,盆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自南向北分别由卡那封(Carnarvon)、柔布克(Roebuck)、布劳斯(Browse)和波拿巴(Bonaparte)等盆地构成,这些盆地共同构成了“西澳超级盆地(WestralianSuperbasin)”,勘探面积超过100×104km2(图1)[1-2]。“西澳超级盆地”北面为帝汶海槽,与帝汶岛隔洋相望,东南为澳大利亚大陆,西南濒临印度洋。

  北卡那封(NorthCarnarvon)盆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的南端,面积约34.35×104km2,盆地南至南卡那封(SouthCarnarvon)盆地,北到柔布克和坎宁(Canning)盆地。该盆地由一系列中生代沉降中心组成,地层最大厚度约15km;平面上可划为巴罗(Barrow)凹陷、丹皮尔(Dampier)凹陷、埃克斯茅斯(Exmouth)凹陷、比格尔(Beagle)凹陷、滦金(Rankin)凸起和埃克斯茅斯(Exmouth)隆起等6个次级构造单元[3](图2)。

  北卡那封盆地是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生产石油和天然气最重要的盆地,也是世界最主要的富气盆地之一。自1954年发现第一个油田以来,截至2015年底,该盆地累计发现石油和凝析油可采储量4119.09MMbbl,天然气可采储量128.11Tcf[4]。

  北卡那封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国内学者针对该盆地乃至整个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的油气地质条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5-10]。但对于盆地资源潜力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该盆地在经过大规模勘探之后,对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资源潜力和下步有利勘探方向认识不系统。

  本文利用最新资料和勘探成果,在对盆地主要地质特征、含油气系统和油气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平面评价单元细分,针对各评价单元采用分段油藏规模序列法为主、多种方法相结合确定评价参数,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盆地各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并以资源潜力为指导优选出盆地的有利勘探区带。

  1北卡那封盆地地质与油气分布特征

  1.1构造演化特征

  北卡那封盆地是一个大型的含油气叠合盆地,盆地的演化与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密切相关,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图3),分别为晚古生代—中生代内克拉通盆地、中生代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和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了厚度达15km的中、新生界沉积盖层[11]。北东东向断裂作用控制着盆地的构造样式,区域沉积作用和断裂活动的差异,形成了具有多个沉降中心的次盆,呈现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图2)。

  1.1.1裂谷前(晚二叠世—早侏罗世)

  北卡那封盆地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沉积了上二叠统—下侏罗统裂前层系[12-14]。上二叠统发育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厚度较薄。下—中三叠统Locker页岩不整合于二叠系之上,该套页岩分布范围广,受断层影响比较小,向上渐变为中—上三叠统Mungaroo组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主要由厚层的砂岩、黏土岩及煤岩组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向西北方向进积,覆盖北卡那封盆地大部分海域范围[15]。三叠纪晚期,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发生了一次区域性的构造抬升,主要表现为三叠系地层较大范围遭受抬升剥蚀。

  1.1.2裂谷期(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早中侏罗世开始,随着澳大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之间的分离,在板块分离的拉张应力背景下,澳大利亚大陆西北缘整体转入裂陷活跃期。裂陷活动可分为早晚两期,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卡洛夫期,早期裂谷主要沿着埃克斯茅斯隆起西侧边缘一带发育,也是后期大陆解体的位置[16-18]。该时期沉积了一套Athol和Legendre组滨岸平原—陆架沉积的砂泥岩。晚期裂谷主要发生在中侏罗世卡洛夫期—早白垩世阿普特期,由于印度洋的海底扩张和冈瓦纳大陆的逐渐解体,形成了区域性的卡洛夫期不整合面,此时裂谷作用不断向西北迁移。该时期沉积了一套厚层的Dingo组泥岩、巴罗群砂岩和区域上广泛分布的Muderong组页岩。

  1.1.3裂谷后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白垩世—现今)

  随着澳大利亚陆块与南极洲彻底分离,开始向北漂移,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转入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并一直持续至今[16-20]。盆地内构造活动相对稳定,主要在浅层发育一系列小规模正断层。由于澳大利亚大陆西北部地势平坦,陆源碎屑供给少,整个大陆边缘以厚层的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

  1.2油气地质条件

  盆地纵向上发育多套烃源岩,分别为三叠系Locker组页岩、Mungaroo组泥岩,中—上侏罗统Dingo组泥岩和下白垩统Muderong组页岩(图3)。烃源岩总体上以差—中等烃源岩为主,Mungaroo组烃源岩品质相对较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少量为Ⅱ1型(图4a);成熟门限深度一般在3000m左右,在埃克斯茅斯凹陷和巴罗凹陷已经达到高成熟演化阶段。Dingo组烃源岩品质中等—好,Ⅱ-Ⅲ型干酪根(图4b),以海相内源和陆源混合有机质为主,在巴罗—丹皮尔和埃克斯茅斯凹陷大部分处于早期成熟—成熟生油阶段。Muderong组页岩整体上属于中等烃源岩,有机质主要为Ⅱ2-Ⅲ型。但该套烃源岩由于埋藏浅,大部分地区尚未成熟。其中,三叠系Locker/Mungaroo组以及中—上侏罗统Dingo组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

  盆地发育多套砂岩储层,从三叠系—古新统均有分布,但主要勘探层系集中在三叠系及中—下侏罗统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三叠系Mungaroo组发育大型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在盆地中分布范围最广,埋深小于3000m的砂岩储层孔隙度一般在10%~30%之间,在Gorgon地区埋深在3500~4000m之间的砂岩存在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也可达到10%~20%。中—上侏罗统Dingo组泥岩和下白垩统Muderong组页岩是盆地的2套主要盖层,特别是Muderong组页岩在盆地范围内广泛分布,构成有效的区域盖层。这套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北卡那封盆地中生界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之一[21-22]。

  北卡那封盆地可以划分为2个含油气系统:一个是以侏罗系Dingo组泥岩为烃源岩,侏罗系—白垩系砂岩为储集层的侏罗系Dingo组—侏罗系/白垩系含油气系统;另一个是以三叠系Locker组页岩和Mungaroo组泥岩为烃源岩,Mungaroo砂岩为储集层的三叠系Locker/Mungaroo组—三叠系含油气系统[23-27]。

  侏罗系Dingo组—侏罗系/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区域盖层是下白垩统的Muderong泥岩。圈闭形成时间主要在晚三叠世、侏罗纪及早白垩世。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开始生烃,一直持续到现今,晚白垩世—古新世达到排烃高峰期[28]。成藏关键时刻一般在白垩纪末期(65Ma)。

  三叠系Locker/Mungaroo组—三叠系含油气系统的区域盖层也是下白垩统Muderong组泥岩。圈闭形成时间主要在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开始生烃并一直持续到现今。三叠系Locker/Mungaroo组—三叠系含油气系统发生2次大的油气充注事件,分别在晚三叠世—侏罗纪和晚白垩世—现今,以晚期油气充注为主。

  2个含油气系统在平面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巴罗、丹皮尔及埃克斯茅斯凹陷部分地区这2个含油气系统均有分布,但以侏罗系Dingo组—侏罗系/白垩系含油气系统为主。埃克斯茅斯隆起、埃克斯茅斯凹陷以及盆地东部边缘皮达姆拉(Peedamullah)陆架主要以三叠系Locker/Mungaroo组—三叠系含油气系统为主。

  北卡那封盆地的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具有“内侧为油,外侧为气”的特征。盆地内的油气发现以天然气为主,石油为辅[29-30]。在平面上,石油主要分布在巴罗凹陷和丹皮尔凹陷,占全盆地已发现油气可采储量的10%。天然气发现则主要分布在滦金凸起和埃克斯茅斯隆起上(图2)。在纵向上,油气从中—上三叠统到下白垩统均有分布,整体呈现出“上油下气”的特征。天然气主要富集在中—上三叠统Mungaroo组砂岩,在已经发现的10个大型气田中,有7个气田来自该套储层;其他次要的储集层为上侏罗统牛津阶砂岩和下白垩统巴罗群砂岩。石油主要分布在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储层内。

  2北卡那封盆地资源潜力评价

  2.1资源评价方法

  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繁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3大类:成因法、统计法和类比法[31-40]。不同的评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勘探阶段,或不同的研究目的。针对北卡那封盆地具有中—高勘探程度的特点,结合研究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所掌握的资料,本文建立了以分段式油藏规模序列法(统计法)为主、多种方法相结合确定评价参数,并运用蒙特卡洛法模拟预测待发现资源量的评价方法。由于是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油气藏数量,因此利用分段式油藏规模序列法预测油气藏的数量比较合理。分段后的油藏规模序列法可以适当压制序列尾部出现的大量不合理预测点,以更客观地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待发现油气藏数量。

  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所需参数可以按下列步骤确定(图5):运用分段式油藏规模序列法,结合研究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程度,确定评价单元的油气藏分布总体,进而可确定待发现油气藏规模最大值。根据油气田开采的成本和收益关系,求得油气田经济规模下限,作为待发现油气藏规模最小值。确定评价单元油气藏分布总体后,以最小经济规模为下限,利用油藏规模序列法预测的总数扣除已发现的油气藏数量,即为待发现油气藏数量的最大值。根据往年油气藏发现数量的变化趋势,结合评价单元的勘探程度和地质特征,外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发现的油气藏数,这一数值可看作待发现油气藏数的最保守估计,即待发现油气藏个数的最小值。考虑勘探有着高潮和低谷期,高潮期投入的勘探工作量大,发现的油气田数量也相应增加。为了平衡每一阶段的勘探工作量,选择每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为5年,统计各评价单元每5年已发现的油气田个数,拟合趋势外推各评价单元未来可能发现油气田个数。

  2.2评价单元划分

  下白垩统Muderong组页岩是北卡那封盆地有效的区域盖层。区域盖层之下的三叠系—下白垩统砂岩是盆地的主力勘探目的层。由于受到构造作用影响,这一单元发育多期断层,使得储层在纵、横向上都有良好的连通性,油气可以垂向及侧向顺畅运移,因此把该套区域盖层之下各成藏层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价。而位于区域盖层之上的漂移层系,以海相泥岩沉积为主,缺乏良好的储层,同时受到区域盖层的封堵,下部成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很难运移到漂移层系中成藏。加上漂移层系整体上处于一个大的单斜构造背景,很难形成构造圈闭。综合分析认为,盆地漂移层系基本没有勘探前景,因此本次资源评价不考虑该层系。

  在平面上,通过对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并结合油气成藏规律,考虑目前的勘探程度,将盆地划分为6个评价单元,分别为巴罗凹陷、丹皮尔凹陷、埃克斯茅斯凹陷、比格尔凹陷、滦金凸起和埃克斯茅斯隆起评价单元(图2)。这6个评价单元石油地质条件上的差异导致油气藏类型及保存条件存在很大不同。从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分布规律可以看出,油藏主要分布在巴罗—丹皮尔评价单元,同时也发现多个中—小型气田。埃克斯茅斯隆起、滦金凸起以中—大型气田为主,但是受勘探条件制约,目前已发现气田数量较少。比格尔凹陷和埃克斯茅斯凹陷这2个评价单元以中—小型油气田为主,勘探发现相对较少。

  2.3评价参数

  选取首先依据IHS数据库对不同评价单元的油气田个数及储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30](图6)。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各评价单元的勘探程度、勘探历程和油气田数量,确定各评价单元未来待发现油气田个数和待发现油气田规模两组参数。

  2.3.1待发现油气田个数确定

  采用勘探趋势外推法预测若干年(本次评价为未来30年)获得的待发现油气田数,即在最保守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的估计数,将其作为该评价单元待发现油气田个数的最小值。

  利用油藏规模序列法拟合得出的待发现油气田和已发现的油气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总体,扣除该单元内达不到经济规模的部分和已发现的油气田,进而得到待发现油气田的最大数。常规油田规模序列法服从帕莱托分布,以油田规模的序号为横坐标,以油田规模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下大致形成一条直线。因为横坐标为对数坐标,油田规模序号的分布呈现前疏后密,所以计算出较小油田规模的样本点数量就越多,造成在油藏规模序列尾部产生大量不必要的小规模油气田。如果某一地质单元勘探程度越高,油田规模序列就越接近直线。但在勘探程度很高的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北海中央地堑,其油田规模序列均呈现分段的特征。而此次评价是对评价单元未来若干年内的资源量预测,需要避免常规油田规模序列法数学模型尾部产生的大量不合理预测点,尝试将油气田按储量规模划分为多个区间,每个区间拟合直线的斜率不同,以求更加接近评价单元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油田规模序列分布。在油气藏规模对数分布模型中,N1、N2、N3分别是分段后各段内已发现和待发现油气田数量之和。N1、N2、N3之和,即为该单元已发现和待发现油气田之和最大数,N4则是不分段直接模拟产生的高估部分(图7)。

  通过对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00年全球油气资源评价过程中所选取的待发现油气田数量分布数学模型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盆地的待发现油气田数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少数服从标准三角分布。因此,本次对北卡那封盆地待发现油气田数量的众数预测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来确定。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卡那封盆地资源潜力评价相关期刊推荐:《石油实验地质》创刊于1963年,是一份报道我国油气普查、勘探及开发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技术性刊物。石油实验地质编辑部审稿周期为1-3个月,若1-3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复合影响因子:1.668,综合影响因子:1.538。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lig/15635.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