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理工论文》45 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

45 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理工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2-04-06 08:18

  摘要: 利用 LSSK-009 型数控激光熔覆机对 45 钢进行激光淬火,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激光淬火工艺参数,研究了离焦量、电流、扫描速度等工艺参数对 45 钢表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影响 45 钢表面硬度的主要因素是离焦量,其次是电流; 最佳的激光淬火工艺参数为离焦量 22. 5 mm、电流 210 A、扫描速度 300 mm/min; 45 钢经最佳激光淬火工艺,搭接率为 44% 的多道扫描激光淬火处理后,由表及里依次为完全相变硬化层、热影响区和基体,其中完全相变硬化层的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深度为 0. 48 mm,宽度为 1. 15 mm,硬度为 842 HV0. 2,比 45 钢整体淬火提高 18% ,热影响区的组织由完全马氏体逐渐转变为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厚度为 0. 1 ~ 0. 2 mm,硬度从 823 HV0. 2 到 438 HV0. 2 呈梯度分布; 相邻道与道之间的表面硬度从 842 HV0. 2 到 450 HV0. 2 呈梯度分布,热影响区宽度为 0. 3 mm。

45 钢激光淬火工艺优化及性能

  关键词: 激光淬火; 正交试验; 工艺参数优化

  激光淬火是一种快速加热、快速冷却的自激淬火过程[1],它可获得组织细小、位错密度高的高碳马氏体,此外,激光淬火后的零件热变形量小,不受零件形状限制,工艺周期短,质量稳定可靠,且无需冷却介质[2]。和普通整体淬火相比,激光淬火能提高材料的强韧性、硬度、耐磨性及耐腐蚀性[3],被广泛应用于那些无需整体硬化,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其他硬化技术难以处理或需进一步提高硬度、耐磨性的零件,如齿轮、轧辊、发动机缸体和缸套、模具表面等。本文通过研究工艺参数对 45 钢激光淬火表面硬度的影响,获得最佳的激光淬火工艺参数,从而提高 45 钢表面硬度,并为后期 45 钢激光仿生强化工艺研究做准备。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试验用钢为 45 钢,热轧态,试样尺寸为 30 mm × 30 mm × 7 mm,其主要化学 成 分( 质 量 分 数,% ) 为 0. 43C、0. 27Si、0. 65Mn、0. 20Cr、0. 28Ni、0. 20Cu,余量 Fe。吸光涂料为商用激光淬火专用吸光涂料。首

  先将吸光涂料均匀涂覆在 45 钢表面,然后用 LSSK-009 型数控激光熔覆机进行激光淬火; 采用单因素变量法,通过前期的准备试验来选取工艺参数范围,并选用 L9( 34 ) 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来优化 45 钢激光淬火工艺( 见表 1) ,其中因素 A 为离焦量,取 22. 5、23. 2、23. 9 mm 三个水平,因素 B 为电流,取 200、210、 220 A 三 个 水 平,因 素 C 为 扫 描 速 度,取 235、300、 365 mm /min 三个水平; 用箱式电阻炉对 45 钢进行整体淬火,其工艺为 840 ℃ × 8 min,水冷; 表面硬度采用 HRD-150 型洛氏硬度计进行测量,显微硬度采用 MH5D 型显微硬度计进行测量,载荷砝码 200 g,保压 5 s,均取 5 个点的算术平均值; 用宏观显微镜观察截面宏观结构,用 PME3-323UN 型金相显微镜观察显微组织。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正交试验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如表 1 所示。

  2. 1 离焦量、电流和扫描速度对表面硬度的影响

  图 1 为离焦量、电流和扫描速度对 45 钢激光淬火表面硬度的影响。由图 1 ( a) 可见,随着离焦量的增大,45 钢表面硬度逐渐降低。其原因是: 在其他工艺参数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离焦量决定了激光功率密度的大小,离焦量越大,光斑的尺寸越大,功率密度越小,试样表面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能量就相应降低,致使加热温度降低,从而导致了表面硬度降低。前期试验表明,当离焦量小于 22. 5 mm 时,由于激光功率密度过高,致使 45 钢表面因加热温度过高而产生过热、过烧现象,这两种缺陷都将导致硬度降低,且影响表面质量。

  图 1( b) 为电流对 45 钢激光淬火表面硬度的影响。由图 1( b) 可见,随着电流的增大,45 钢的表面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在 210 A 处达到最大值 60. 9 HRC。其原因是: 在其他工艺参数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电流的增大,试样表面所获得的能量就相应升高,致使加热温度升高。加热温度的升高会导致 45 钢表面硬度升高,同时也会导致晶粒变大,降低硬度。当电流小于 210 A 时,晶粒大小变化不大,对硬度改变没有影响,故硬度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升高; 当电流大于 210 A 时,晶粒变得粗大,导致硬度随着电流的增大而降低。

  图1( c) 为激光扫描速度对 45 钢激光淬火表面硬度的影响。由图 1( c) 可见,在 235 mm/min 至 300 mm/min 之间,45 钢的表面硬度基本不变,当超过300 mm/min 后,硬度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而降低。其原因是: 激光扫描速度反映激光束在试样表面上的作用时间,在其他工艺参数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扫描速度越大,激光在试样表面作用的时间就越短,试样表面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能量就相应降低。前期试验表明,当扫描速度低于 235 mm /min 时,由于试样单位面积上的能量过高,致使 45 钢表面因加热温度过高而产生过热、过烧现象,不但导致硬度降低,且影响表面质量。扫描速度在 235 mm /min 至 300 mm /min 之间时,试样表面吸收的能量相差不大,试样表面的温度在淬火加热温度范围之内,故 45 钢的表面硬度相差不大。当扫描速度超过 300 mm /min 时,试样表面能量吸收不足,加热温度不足,从而导致硬化层硬度降低[4]。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出最佳的激光淬火工艺为离焦量22. 5 mm、电流210 A、扫描速度300 mm/min,此工艺正好为 2 号试样的工艺。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可得出离焦量是影响 45 钢表面硬度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电流。

  2. 2 45 钢激光淬火后的组织及性能

  图 2( a) 为 2 号试样的截面宏观结构,由图 2( a) 可见,试样激光淬火后由表及里依次为完全相变硬化层、热影响区和基体,完全相变硬化层的深度( MP 段) 为 0. 48 mm,宽度( BC 段) 为 1. 15 mm,热影响区的厚度为 0. 1 ~ 0. 2 mm。图 2( b) 为 2 号试样表层的显微组织,由图 2( b) 可见,最表层为完全相变硬化层,由于高功率密度激光辐照,试样表面升温最快,温度最高,组织是在极大的过热度和过冷度下进行的,碳以及其他合金元素扩散不充分,使得各部分马氏体转变温度有很大差异,故该层组织为含碳量不均的针状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5]。第二层为热影响区,由于其加热温度在 Ac1 ~ Ac3 之间,且由表及里随距离呈梯度下降,温度梯度相对较小,作用时间短,原子的扩散和迁移不明显,相变不充分,未能达到完全奥氏体化,故该层组织由完全马氏体逐渐转变为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第三层为基体,该层温度较低,未发生组织转变,仍为珠光体加少量铁素体。

  相关知识推荐:论文参考文献怎么找

  图 3( a) 为图 2( a) 中 A 至 D 的硬度分布曲线。由图 3( a) 可见,曲线中部 BC 段为完全相变硬化层,宽度为1. 15 mm,其硬度稳定,平均值为 842 HV0. 2。曲线两端 AB、CD 为热影响区,宽度分别为 0. 2 mm、0. 3 mm,其硬度从 839 HV0. 2 到 484 HV0. 2 呈梯度分布。图 3 ( b) 为图 2( a) 中 M 至 N 的硬度分布曲线。由图 3( b) 可见,曲线 MP 段为完全相变硬化层,宽度为 0. 48 mm,其硬度从 839 HV0. 2 到 823 HV0. 2 呈梯度分布。曲线 PN 段为热影响区,宽度为 0. 1 mm,其硬度从 823 HV0. 2 到 438 HV0. 2 呈梯度分布。这是由于激光淬火是通过自身的热传导来进行快速冷却,热影响区内的温度由表及里随距离呈梯度下降,使得热影响区的显微硬度也随距离呈梯度下降。

  图 4( a) 为 45 钢整体淬火( 840 ℃ × 8 min,水冷) 后的显微组织,硬度为 711 HV0. 2,图 4( b) 为 2 号试样完全相变硬化层显微组织,由图 4 可见,其马氏体组织要比整体淬火的组织更细小致密,硬度为 842 HV0. 2,比前者提高 18% 。这是由于激光淬火的加热速度和冷却速度要比整体淬火高得多,在激光超快速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的形核数目急剧增加,奥氏体既可以在原晶界和亚晶界成核,也可以在相界面和其他晶体缺陷处成核[6],而且在快速加热的瞬间奥氏体化使得晶粒来不及长大。当激光停止作用后,试样表面通过自身热传导以极快的速度冷却,因而最终得到的组织要比整体淬火的组织更细小致密。此外,由于激光淬火的急热急冷,碳在奥氏体化过程中来不及扩散而滞留,在随后的马氏体转变当中,形成高碳马氏体,组织的位错密度极高。

  2. 3 多道扫描激光淬火后的截面宏观结构

  采用最佳工艺参数( 22. 5 mm ×210 A × 300 mm/min) ,搭接率为 44%,在 45 钢表面进行多道扫描激光淬火试验。45 钢多道扫描激光淬火后的截面宏观结构如图 5 所示,由图5 可见,淬火层的最大深度为0. 58 mm,最小的深度为 0. 45 mm。图 5 中点 E 至点 K 的显微硬度分布如图 6 所示,由图 6 可见,相邻道与道之间的表面硬图 5 45 钢多道扫描激光淬火的截面宏观结构 Fig. 5 Macroscopic structure of 45 steel after overlapping laser quenching 度从 842 HV0. 2 到 450 HV0. 2 呈梯度分布。搭接扫描的热影响区定义为硬度值在完全相变硬化层硬度 71% 以下的区域,由于每道的表面硬度分布规律相同,故只取点 H 至点 I 段进行分析。点 H 至点 I 间完全相变硬化层的硬度为 842 HV0. 2,故搭接扫描的热影响区为硬度低于 598 HV0. 2 的区域,其宽度为0. 3 mm,如图 5 所示。其原因是: 激光淬火形成的马氏体在下一道激光搭接扫描的热作用下发生分解,从而出现了回火软化现象[7]。点 I 最接近下一道扫描带,受热最大,回火温度最高,导致硬度急剧下降。离 I 点越远,受热影响越小,回火温度越低,马氏体分解越少,碳的脱溶有限,从而导致硬度下降不明显。点 H 未受下一道激光搭接扫描的热作用。

  3 结论

  1) 随着离焦量的增大,45 钢表面硬度逐渐降低; 随着电流的增大,45 钢的表面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在 210 A 处达到最大值 60. 9 HRC; 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 45 钢的表面硬度先是基本不变,当超过 300 mm/min 后,硬度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而降低; 45 钢激光淬火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离焦量 22. 5 mm、电流 210 A、扫描速度 300 mm /min; 离焦量是影响 45 钢表面硬度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电流。

  2) 45 钢经最佳激光淬火工艺,搭接率为 44% 的多道扫描激光淬火处理后,由表及里依次为完全相变硬化层、热影响区和基体,其中完全相变硬化层的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深度为 0. 48 mm,宽度为 1. 15 mm,硬度为 842 HV0. 2,比 45 钢整体淬火提高 18%,热影响区的组织由完全马氏体逐渐转变为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厚度为 0. 1 ~ 0. 2 mm,硬度从 823 HV0. 2 到 438 HV0. 2 呈梯度分布; 相邻道与道之间的表面硬度从 842 HV0. 2 到 450 HV0. 2 呈梯度分布,热影响区宽度为 0. 3 mm。——论文作者:符 轲1 ,张修庆1 ,续晓霄2 ,吴建峰1 ,李 翔1 ,徐金富1,2

  参考文献:

  [1]段 松,秦 茶,李碧波. 激光淬火处理后半高速钢的组织及性能[J]. 金属热处理,2015,40( 9) : 76-7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lig/22008.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