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装配式建筑软土地基加固过程中,软土土质不均匀,地基下沉数值过大,导致装配式建筑与软土地基间的一致性参数过小,针对该问题,在装配式建筑软土地基加固流程优化中应用BIM技术。以实际软土地基建筑工程各项参数为基础,构建装配式建筑模型,根据不同软土层的土质结构,优化软土地基加固流程,控制加固过程中产生的软土层下沉。选用已知参数的应变计作为实验器材,设定软土层结构并安置应变计。实验结果表明,应用BIM技术的流程优化方法产生的地基下沉数值最小,装配式建筑与软土地基间的一致性参数符合标准。
【关键词】 BIM技术;装配式建筑;软土地基;加固流程
0 引言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装配式建筑应用更加广泛[1],装配式建筑在实际施工时一旦稍有纰漏就会产生质量事故[2]。软土地基指的是强度低、压缩量较高的软弱土层,具有高压缩性,但是抗剪强度低、透水性低,该土层中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较低强度的软土层会形成大面积的沉积量,影响整体地基结构的稳定。在BIM技术参与下,本文以实际装配式建筑参数为基础,结合软土地基的发展特性,模拟实际建筑地基工程环境,优化地基加固流程,消除地基结构中的安全隐患[3]。
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国外学者提出了 BIM 的概念,在高精度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支持下,BIM 技术逐渐成为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4]。国内起步较晚,在本世纪初才开始 BIM 技术的研究工作,各个高校逐渐建立起 BIM 的课题研究组,制定适合我国建筑风格的BIM规则,如今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5]。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 BIM 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为此,在装配式建筑软土地基加固流程优化中应用 BIM 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1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软土地基加固流程优化中的应用
1.1 采用BIM技术建立装配式建筑模型
以实际软土地基建筑工程各项参数为基础,使用BIM技术承载软土地基内的质量信息,采用信息集成的方式构建装配式建筑模型,装配式建筑信息集成过程如图1所示。
2 仿真实验
2.1 实验准备
实验采用竖向静载实验,设定建筑现场的地区土层的分布后,采用表2所示参数的应变计。
应变计外部设置一个管桩,采用位置同步预埋的方式安装应变计,管桩桩端上预留一个测线放置槽以及穿线管,预制处理后,根据设定的地区土层结构,在不同土层深度处放置应变计,形成的应力计安装位置结果如表3所示。
相关知识推荐:一篇论文多少字怎么看
在图3所示的应力计位置分布下,分别用文献[6]中的流程优化方法、未使用 BIM 技术的流程优化方法以及应用了 BIM 技术的加固流程优化方法进行实验,对比三种优化方法的性能。
2.2 结果及分析
基于上述实验准备,设定应变计的数据采集周期为3天,在不同的软土层内设定不同的断面里程,以应变计测量得到的路基高度为建筑地基高度标准,计算不同加固流程优化方法下,建筑软土地基加固后,在不同时间点形成的沉积量,沉积量结果如表4所示。
以相同的时间周期作为时间测点,以27天为观察周期,由表中所示的地基沉积量结果可知,文献[6]中的加固流程优化方法对应地基产生的沉积量在0.55mm左右,数值最大;未应用BIM技术的流程优化方法地基形成的沉积量为 0.45mm,沉积量较小;应用了BIM技术的流程优化方法最终形成的沉积量为0.28mm,与前述两种流程优化方法相比,应用了 BIM 技术的流程优化方法在软土地基中形成的沉积量最小。
由表5所示的变形系数结果可知,在三种软土地基加固流程优化方法控制下,软土层的加固区表现出了不同变形系数结果,根据数值可知,文献[6]中 的加固流程优化方法产生的变形系数最大,加固区容易产生变形。未应用BIM技术的优化方法产生的变形系数较小,软土加固区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一定的变形。而应用了BIM技术的优化方法最终产生的变形系数最小,软土加固区基本不会产生变形。
定义一致性数值为1时,则表示软土加固区与装配式建筑间存在一致性,符合装配式建筑的要求。由图4的一致性结果可知,文献[6]中的优化方法得到的一致性数值为0.6~0.8,数值小于1,软土加固区与装配式建筑间的一致性较差,而未应用BIM 技术的优化方法最终得到的一致性数值为0.8~1.3,在软土加固区深度数值在 2m 左右时,软土加固区与装配式建筑之间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的持续性较短。而应用了 BIM 技术的优化方法的一致性数值为0.8~1.1,一致性数值变化幅度不大,软土地基加固区与装配式间的存在较强的一致性。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应用了BIM技术的软土地基加固流程优化方法产生的地基沉积量最小、变形系数最小、一致性最强。
3 结语
装配式建筑软土地基有着固定的流程,在装配式建筑软土地基加固流程优化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控制软土层的变形,增强装配式建筑与软土地基之间的一致性,保持建筑物的稳定。——论文作者:陈 墨,陈丽君
[参考文献]
[1]张昊,陈振海.基于BIM的二维码技术在装配式预制构件全过程应用研究与分析[J]. 施工技术,2019,48(S1): 347-350.
[2]冯晓科.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结构,2018,48(S1):663-668.
[3]江韩,赵学斐,张并锐,等.某装配式建筑抗震设计及BIM 技术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9,41(2):119-128.
[4]徐照,占鑫奎,张星.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应用[J].图学学报,2018,39(6):1148-1155.
[5]陈文宝,魏志松,张航,等.BIM技术在装配式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9,43(4):65-70.
[6]董建松,欧阳彦,陈正斌.湿喷桩加固技术在软土地基控制桩基成孔施工中的应用[J].公路,2019,64(5):118-120.
[7]刘亮,李利宾,束新宇,等.BIM技术在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施工中的应用[J].钢结构,2018,33(6):119- 122+127.
[8]邓飞.泡沫轻质土在杭州东站软土路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18,62(3):31-35.
[9]钮英才,陈寅,刘书君. 气泡轻质土加固盐渍软土地基的处治效果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9,15(5):69-71.
[10]刘贺,杨坡,高明军,等.先浅后深两次真空预压处理沿海超软土的应用[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18(17): 285-290.
[11]王丹微,庞大鹏,乔艳红. 北票小塔子风电场工程地质问题评价[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9(2):94-96.
[12]于光明,龚维明,戴国亮,等.考虑固结流变的软土地基单桩下拉荷载计算[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0(4):606-615.
[13]王丹微,庞大鹏,乔艳红. 越南永新燃煤电站岩土工程性质评价[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8(2):84-86.
[14]谢立全,李洋,梁鑫.真空预压-注气增压加固软土地基的孔压增长与消散机制现场试验[J]. 结构工程师, 2019,35(3):243-251.
[15]赵国堂.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软土地基沉降区深部转移的不平顺控制理论及应用[J]. 铁道学报,2019,41(2): 97-10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lig/22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