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既试图融入世界,又试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优越性,这体现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时所遇到的尴尬境况,其背景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的边缘化困境。对此,孔子学院必须深刻认识并突破这个困境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孔子学院;社会意象;中国文化;边缘化
一、孔子学院文化教学的特征
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很大发展,主要体现在数量的急骤上升和范围的持续扩大方面,而教学质量上的进步却不够理想。目前,孔子学院在海外主要是满足外国人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和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在教学中以实用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介绍为主要内容。审视其章程可发现,孔子学院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即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即软实力,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可见,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和拳头产品。但在孔子学院教学活动中,语言教学占主导地位,文化传播与合作占比不大,且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多流于表面,缺少深入交流。另外,孔子学院在文化教学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文化交流与合作,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并不顺利。
二、孔子学院的社会意象
从孔子学院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只是现象层面的情况,它表现出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看法。著名知识论学者布鲁尔明确指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信念[2]。孔子学院在国外教授中国文化时必然以其特定的社会意象为背景,而这种社会意象在国内往往习以为常、日用而不知,但在与国外文化交流中提供了一个陌生化的立场和角度,使我们能够审视和反思孔子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内在的社会意象。这种社会意象不仅是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看法,更是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与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关系,基于这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意象造成孔子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特征。
三、孔子学院的文化策略
现代西方话语体系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话语,中国文化被视为特殊的地方性叙事,孔子学院必须正视这一事实。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中国文化作为新鲜事物出现在世界面前。各国对中国感到陌生和好奇,其中也不免有误解。孔子学院的适时出现顺应了时代潮流,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大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是数量和范围上的,其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正确合理地传播中国文化,使外国人接受和认同中国。孔子学院要借助其在海外的地理优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这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推进中国文化和汉学研究的必由之路。通过孔子学院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并寻求交流合作,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多元化大潮,构建多元和谐的世界文化格局。如何在西方话语占据主导的当今世界增强中国软实力,促进世界汉学发展,构建文化多元化,这是孔子学院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余论
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结果。但与此相应的中国文化仍处在世界边缘,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所以孔子学院的表现及海外遭遇也是中国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现和遭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文化自身的强大与繁盛是孔子学院坚强的后盾,孔子学院表现出来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意象。国际上包括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尚缺乏完全的信心,在世界表现为不信任,在中国表现为不自信,都认为中国文化是地方性、特殊的前现代文化,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更是一种好奇的人类学眼光。中国文化客观上的边缘化是因为我们主观努力不足和传播不足。前者不可能在一夕之间改变,对于后者,孔子学院是重要步骤。但孔子学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文化更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上,孔子学院的一个重要意图便是将世界汉学拉回中国。为什么当今世界汉学中心不在中国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学研究水平不足以支撑世界汉学中心地位,国外汉学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高于孔子学院。如果孔子学院不能在汉学水平上赶超国外,那么其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
同时,更重要的是国外对汉学的研究不是为了扩大中国文化的普遍化和当代化,本质上是历史性和外交性研究。如果这样的研究路径占据主导的话,那么中国文化便不可能获得充分信心,也不可能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增强中国软实力这一使命。孔子学院的汉学研究必须着眼于中国文化的普遍意义,突出对世界的贡献,特别是在后工业时代中国文化特有的启发意义,如此才能在知识论上获得合法性和文化上的应有地位。
[参考文献]
[1]牟宗三.中西哲学比较十四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
[2]大卫·布鲁尔.知识与社会意象[M].台湾:东方出版社,2001:11.
[3]阿诺德·汤因比.历时研究[M].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孔子儒学在政治思想有何认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