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袁世凯“洹上垂钓照”新解

袁世凯“洹上垂钓照”新解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19-11-05 09:51

  摘 要:1911 年 5 月 8 日“皇族内阁”的出台;9 日,铁路国有政策的相继实施,使清政府原有的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满族与宗室等矛盾迅速激化。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争权夺利;四川、湖南等地隐露革命迹象,满清政府统治危如累卵。值此危急时刻,罢官两年有余的袁世凯抓住时机与立宪派领袖人物张謇建立政治默契,共商复出大计;并在上海《东方杂志》刊登“洹上垂钓照”,将等待清廷起用的意愿公布于众。

袁世凯“洹上垂钓照”新解

  关键词:袁世凯;洹上垂钓;《东方杂志》;张謇

  1911 年 6 月 20 日,上海《东方杂志》刊登了一张“袁世凯洹上垂钓”的插图,自此袁世凯“披蓑垂纶”的形象跃然纸上。由于受到“袁世凯罢官期间时刻图谋东山再起” 通常结论的影响,近百年来,学术界将这张照片背后所蕴涵的政治意味解读为袁世凯的韬晦之术,目的是向世人宣示他已无心过问政治,以此减少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满清少壮贵族的猜忌[1]。马建标先生对此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他从晚清权力格局的角度,指出“洋权”、“绅权”与“军权”共同形成一个新的权力格局,而对这个格局起到稳定作用的正是袁世凯。马建标认为,袁世凯洞悉时局后,认为复出时机尚不成熟,故通过“洹上垂钓照”向外界传递其无形的政治影响力[2]。但通过深入分析此张图片刊登的社会背景、图片刊出后的影响等因素,这幅还应有不同的解读,那便是袁世凯通过这张图片的刊登,将其渴望被清政府起用的意愿公之于众。

  1 洹上晤谈:透露复出之意

  1909 年 1 月 2 日,清政府以“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3]为由,将袁世凯开缺回籍。罢官之初的袁世凯确实鲜少与外界通函往来,“慎守大臣去位闭门思过之道意”[4]。但是随着清朝统治内忧外患的日益加剧,清廷逐渐放松了对袁世凯的警惕,袁世凯渐生复出之念,但碍于镇国公载泽等权臣的反对,故仍谨慎行事,减少权臣的打压与猜忌。直至 1911 年 6 月,清政府统治危在旦夕之际,审时度势的袁世凯深知,此时复出之机已渐趋成熟。

  5 月 8 日,清政府宣布设立责任内阁,裁撤旧有之内阁、军机处及会议政务处。内阁 13 名阁员中,汉族仅占 4 人,满蒙宗室占 9 人,其中皇族竟占 5 人,故时人称之为 “皇族内阁”。宣统一朝这种半心半意的姿态,彻底将“以立宪维护王朝”[5]作为宗旨的立宪党人,推向了政府的对立面。立宪派人士以“国是蜩螗不可终日”,请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亲至北京,“视察中枢情形,以决定各省咨议局对于国是应取之态度[6]。”这便促成了张謇与袁世凯这两大在野政治巨头的会晤。

  张、袁二人的关系发展,与时局的变迁紧密相连。1881 年,袁世凯投奔在山东督办海防的淮军将领吴长庆,吴氏指定幕僚张謇为袁世凯授课,故二人早年有师生之谊。 1884 年,张謇因袁世凯改换门庭,转投李鸿章而与其断绝关系[7]。直至 1904 年,张謇才为推动立宪事宜主动寻求袁世凯的帮助,开始了 20 年后的合作。但彼时,二人仅是信函往来,此次洹上晤面,才是袁世凯、张謇时隔近三十载的再度聚首。

  6 月 7 日午后 5 时,张謇抵达彰德后,与袁世凯展开了近 7 个小时的晤谈。对于谈话内容,张謇仅有简略记载:“其论淮水事,谓不自治则人将以是为问罪之词。又云此等事乃国家应做之事,不当论有利无利,人民能安业,即国家之利。尤令人心目一开[8]。”由此观之,袁世凯、张謇二人就淮河治理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但从张謇对同行人“不枉此行” [9]的表述,以及其日记中“道故论时,觉其(袁世凯)意度视廿八年前大进,远在碌碌诸公之上[10]”的感叹,可知“淮河治理”的问题绝非二人谈话的全部内容。

  早在 5 月间,清政府推出“皇族内阁” 时,张謇就曾联合知名立宪人物沈曾植、汤寿潜、赵凤昌等人,联名上书摄政王载沣,痛陈:“政府以海陆军政权及各部主要,均任亲贵……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建议“重用汉大臣之有学问阅历者[11]”。彼时汉族大臣中“有学问阅历者”,当以袁世凯为首,因而张謇等人已有向载沣推荐起用袁氏之意。洞察时局的袁世凯亦知,复出需要借助立宪派人士的政治影响力。故在送别张謇时,曾很恳切地表示:“有朝一天,蒙皇上天恩,命世凯出山,我一切当遵从民意而行。也就是说,遵从您的意旨而行。但我要求您,必须在各方面,把我诚意,告诉他们,并且要求您同我合作[12]。”由此可知,袁、张二人洹上晤谈,除就“淮河治理”等国家大事交换政见外,更多的是探讨袁世凯复出的问题。

  2 发表照片:将等待清廷起用的意愿公开化

  袁世凯、张謇二人晤面后的 6 月 20 日,《东方杂志》刊登了一张标题为“养疴中之袁慰廷尚书”[13]的照片,照片中船上有两人,一人披蓑垂纶,端坐船头;另一人戴笠执蒿,立于船尾。《东方杂志》对这张图片的描述有两点应值得注意,一是对袁世凯官位的描述强调袁氏“尚书”头衔;二是对人物的说明,《东方杂志》特地添加了“袁尚书之娱乐(垂钓者为尚书)”的副标题。

  百余年来,学术界都将这张照片解读为“袁世凯为消除满族贵族的猜忌而有意为之”,并以此来论证袁世凯的韬光养晦之术。但是学术界对于这张照片的人物描述以及拍摄时间却判断有误①。据此张照片的拍摄者袁世凯次子袁克文记载,“时先伯身左偏犹病僵枯,先公忧之,以重金延法兰西名医梅尼博士长长留村中,为先伯调治。逾年,疾大瘳,几健若常人矣。一日,泛小舟于汇流池,先伯戴笠披蓑,危坐其中,先公则执楫立于后,使克文以镜摄之[14]。”查袁世廉至彰德时间为 1909 年 9 月 8 日[15],去世时间为 1910 年 12 月 31 日[16]。故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为 1910 年;垂钓者实为袁世廉,袁世凯只是“执楫立于后”,这两点判断当无异议。

  此张照片刊出后,袁世凯“披蓑垂纶” 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袁尚书披蓑垂钓” 的画面,不免让人将其与“立钩钓渭水之鱼”,等待明君起用的姜子牙的形象联想在一起。结合《东方杂志》前后关于国内外乱事记、三年间之四大革命、纪广州乱事等的新闻报道[17],更加凸显了袁世凯才是当世可以“匡济世人”的“沈雄俊伟之才[18]”。袁世凯一时成为挽救危局的焦点人物,引来朝野各方势力的瞩目。

  《东方杂志》在革命气息日益浓厚的社会氛围中,将袁世凯从“执楫立于后”塑造为 “披蓑垂钓”者,事前应得到了袁世凯的授意和允许。查时任《东方杂志》的主编孟森,不仅是张謇的心腹,而且也是张謇北上的同行者之一。因而《东方杂志》对这张照片的曲解描述,可能也是袁世凯、张謇洹上密谋的重要步骤。至少,《东方杂志》刊登照片后,袁世凯并未纠正说明,而是默许了这幅照片曲解后所产生的政治宣传。查“皇族内阁”遭到各省咨议局强烈谴责时,内阁总、协理大臣奕劻、那桐、徐世昌纷纷“具折请辞”[19],那桐更是恳请摄政王载沣重新起用袁世凯“宏济艰难[20]”。5 月底,清政府内部就是否起用袁世凯一事展开过讨论[21]。另据媒体报道,袁世凯曾告诉其友人,“谓如政府有事用,彼(袁世凯)则愿出山尽力云云[22]”。因而,袁世凯适时公开发表这张图片,有将其渴望被清政府起用的意愿公开之意。

  3 结语

  宣统一朝,载沣以摄政王名义柄权,为防止大权旁落,推行“排汉的中央集权”政策。清政府内部满族与宗室、满族与汉族、中央与地方等原有矛盾,在“皇族内阁”出台、铁路国有政策实施后迅速激化。

  载沣为首的少壮贵族,不仅将渴望以立宪维护王朝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到清政府的对立面,又间接促成了张謇与袁世凯这两大在野政治巨擘的洹上结盟。罢官两年有余的袁世凯敏锐地感知到复出时机已渐趋成熟,于是抓住时机,与国内立宪派领袖人物张謇建立政治默契,先是于洹上晤谈时共商复出事宜,后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洹上垂钓照”,将等待清廷起用的意愿公开化。

  袁世凯“洹上垂钓照”新解相关论文推荐:对袁世凯三参张翼原因探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5377.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