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书籍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记载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记录事情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更便于人类阅读理解。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书籍的发展具有非常特殊的形式,少数民族地区书籍的装帧形式是非常简易的即使有一定的特定形式也是不完全严格遵守的,基本上处于简单方便的形式上,而其中最具特色的表意方式是实物传信。这种实物的形式在设计上给我们很的启发,提高信息传达的视觉感,体验感,提升互动性,同时在不断研究中使民族特色文化流传下去,提升中国多民族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 传统书籍形式;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 实物传信与设计
文字与载体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书,中国最原始的文字是刻写在陶土上的符号,这是中国书籍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在商代文字被视为神的旨意,经常将不能解释的事情绘于龟甲或是兽骨之上煅烧根据裂痕判断神的旨意,因此甲骨文被流传下来。而后青铜器的繁荣发展,文字经常被铸在青铜器上,来记载大事件,各种知识等事物,在青铜器铸造的文字可悠久保存,这也是人们为什么选择在青铜器上铸字的原因。石刻文字盛行于秦汉时期,其中可以分为碣、碑、摩崖的形式,记录着经典著述,与大事件,大众阅读的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在接下来的书籍发展中书籍的形式可以分为简策,卷轴,册页的装订方式。简策主要是竹简和木牍,卷轴就包括缣帛卷轴装,纸制卷轴装,册页包括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根据云南省民族博物馆馆藏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装帧方式都有呈现,但民族文字的书籍主要是手写,只有少量的印制书籍,装订方式多见线装,即使有其他装订方式的书籍,其形式也不是严格遵守规则,更加偏向于,简单方便。而一些传统的形式很严格的书籍大多是汉字书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呈现这种特点,没有与书籍发展的大体一致,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想到,一是民族文字出现时间,及文字的用途有关,二是与本地区的发展速度有关,三是当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交流程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特殊的记事表达方式,是非常有意思的。例如,景颇族的事物书信,男子给姑娘的第一封信: 红线扎的烟叶、槟榔、槟榔、树苋、竹蔑丝———表示对姑娘有好感,钱币——— 我有足够的钱来维持生活。男子给姑娘的第二封信: 黑白纽扣各一颗———双方都要讲真话,不要讲假话。叶子———有好多话要对你说。树根———思念。大蒜———请你考虑我们的事。辣椒———爱得猛烈。生姜———永远陪着你走。火柴丝———我的态度很坚决。姑娘同意,就原物寄回。不同意就附上火炭寄回。也有一些简单的形式,例如,景颇族实物书信①笋叶———做了坏事不说,就像笋叶包不住火,迟早要暴露。②七叶莲———互尊互敬。③茶叶———男女双方相互监督。④芒萁———可以公开的到处走走。⑤棕叶芦———举行婚礼。⑥五倍子树叶———莫说气话,等等。
但是由于民族同化的原因,民族的特殊文化逐渐消失,就拿民族文字来看,许多只有语音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随着传承人的去世已经完全从世界上消失,即使是有文字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字也因为不在有人去关注,去保护其意思已经不可查。例如,满文,清朝建立后满族当权,许多历史古籍都是用满文书写,是我国珍贵的历史资料,但是现在我国懂满文的人少之又少,许多历史古籍无法破译,实在是非常的遗憾。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保护刻不容缓。
而现在的社会光靠政府单方面的保护是远远不能达到效果的,那作为一个设计师如何可以贡献一份力量那,那就是将其融入设计中去,使其成为现象级的事情。现在一个可爱小朋友的表情包很快就能蹿红网络,使得大家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都要去了解一下,而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什么不能超过这些事物引起大众的注意呢?
即然这些实物记事就是表达一定的语言,那么我们就从图像语言入手,将他们变成我们日常的表情包。使其融入生活,宣传民族文化的同时,产生广泛影响。文字的由来就是来源于实物,后又转化成图像,慢慢演化为文字,现在我们就将这过程逆转,但这绝对不是历史的复原,而是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用现代形式去表达它。曾有位著名设计师说过,我们中国不要到西方去寻找灵感,我们的历史文化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别的国家的设计师都认识到了这点,而我们为什么还沉浸在向西方学习中不能自拔呢! 现在政府对于保护,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不断重视,传统文化的再设计是有很大市场的。在经济社会产生利益价值又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量,我们将这些云南少数民族特殊的实物传信应用于表情包制作,是其再次散发生命光芒的一大契机。接下来我就将这些民族图形渗入到我们的手机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需要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为之努力。
云南少数民族实物记事与设计相关论文推荐:《云南社会科学》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于1981年5月创刊。其较强的学术性、理论性以及可读性一贯为学界所目。主要栏目设政治、哲学、经济、社会、宗教、历史、文学等主要栏目。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
结语
面对许许多多的民族特殊文化消失,我们都该感到痛心疾首,就像我们保护濒危动物一样,为了我们国家的有续发展,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领略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使这些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5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