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与文化育人的融合——兼论《文化育人》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与文化育人的融合——兼论《文化育人》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20-01-03 09:36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的路径思考,剖析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以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实现文化育人的方向、条件和重要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育人;问题意识;德行与素质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与文化育人的融合——兼论《文化育人》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开始出现了:就是近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振兴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各种复兴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校园里、课堂上方兴未艾的开展起来。从中小学的诵读三字经、增加古代诗文阅读的篇幅,到大学校园里的诸子学说的重新回归,再到电视媒介中于丹、易中天等对于中国传统经史学术的大众化解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以一种融合现代教育体制和现代媒介的方式,依照流行文化元素传播的方式,再次汇入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当中。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特别是儒家哲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体现了民族主义思潮在文化上的兴起。表达了近代以来,作为后发性现代民族国家,中国在思想、制度、发展模式、文化建设等方面,要求获得国际性文化认同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潮流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实现自身现代意义的一种强烈的诉求。

  但是值得深思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该如何产生对以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与现代教育体系和文化生产机制的对话中,实现对自身价值的重新确立。这是需要有一个创造性的转化过程和新的建设机制的,这需要从知识话语体系到社会实践两个层面的来进行探索。本文仅从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与互动关系入手,阐述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的精神培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选择性思考

  传统文化核心的经学作为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制度安排,被晚清以来现代化了的知识阶层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认定为落后的和无效的。从 1903 年清政府在各省的乡试中,整体引入对于西方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知识开始,西学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渐在知识 - 教育系统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现代教育制度建设上走到了中心的位置。不可否认,传统学术 - 文化的衰落与它自身的知识生产和应用机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首先经学系统本身具有严重的保守性、内敛性、封闭性的特征,正如萧公秦所言:“众所周知的是,社会文化价值的高度一统化,又导致社会文化缺乏活力与生气。 ‘科举文化’不需要原创性、背诵经典条文的求同思维,对于科举考生来说,远比探索未知的精神与物质世界所需要的求异思维更为重要。久而久之,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也就蜕变为牵文拘义、循轨蹈矩、重守成而轻创新的积习……这种陈腐保守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正是科举制所造成的文化思维定势的必然结果。 ”

  其次,以科举制为人才选拔和知识应用方式,使得整体的知识文化流通上缺少了必要的差异化争论与交流机制,从而让知识分子群体缺乏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考,惟圣人古旧的言论是从,导致了知识系统的刻板、单一、陈腐,缺乏创新的活力。

  再有,在民族危机和国家危难的困局中,中国传统的学术与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落后民族国家摆脱危机、寻求富强的需要,构成了严重的冲突,也导致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日趋衰微。经过辛亥革命,经学与政治完全脱钩,“彻底消除了经学的正统观念。” 在清末民初,整体采用西式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变革开始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式。

  二、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与创新的路径思考

  我们站在历史发展的长时段节点上,才会发现:在这个长达一百年多年的的历史进程里,文化上整体的西学东渐,并不能现成的解决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当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民族国家间的对话、矛盾和冲突,其本质越来越呈现出文化竞争的特征。

  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创新创造能力,会在根本上决定走入下一个经济技术时代,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经济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文明程度。那么传统文化在这个以创新为鲜明特征的时代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现代转型和创造性转化的出路又在哪里?本文在此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传统文化本来是一个包罗万象,涉及广泛、内容庞杂,历史悠久的符号 - 行为系统,既有作为书面文字 - 话语系统的经史子集,也有日常生活的手工器物、衣食住行的观念和物质系统。我们借用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关于传统的定义“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从这个定义出发,可以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很容易找到依然活着的传统,或者如爱德华·希尔斯所说:我们的生活在很多维度上“依然在过去的掌心”。例如面条这种食物,在历史的久远性以及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性上,不仅比一些古老陈旧的传统观念和器物,甚至比一些现代流行的事物更具有价值和活力。还有观念和心理的传统,很多也生生不息融合在今天的生活中的:比如过年的守岁和祭奠祖先的仪式,依然作为传统生活习俗和心理习惯被遵守和延续。

  作为精神产品的思想文化系统也是如此,当一种思想能够流传、演进、创新,关键在于面对现代的问题给出有效的提问,并且能够产生有面对时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两个方面紧密相关,而且无关于思想本身经历的的历史长度。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和创造性转化的基本枢纽在于两个方面:一、向现代生活世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面对现代世界依然存在的林林总总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古老但新颖的回答。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我们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是既往人类社会从来不曾经历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和能力,也远远超出一个国家的边界和视野。

  因此,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而面对同样的问题,美国则提出的“美国优先”的原则,这两种面对全球化问题的的态度和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活性的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与西医的解剖和器官组织的分科式研究,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类比。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自然环境和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全部社会组织形式,整体上也是相互关联的活性系统。对于全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自然气候变化、经济贸易分工合作等问题,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和平等协作的精神。因此一种世界范围的人类共同自然 - 文化生态模式的设想与尝试,正在勾勒出它的未来的轮廓。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为世界的人类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思考的地平线,这本身就是传统在新的时代创造性转化的依据和契机。

  这样的新的视界的创建,从来不会停止,任何基于保持强权地位的垄断和限制所造成的文化的封闭,只能产生狭隘的蒙蔽作用,正像欧洲教会的衰落一样,势必走向穷途末路。

  西方的伦理中容忍自私的基因,在历史实际过程的延伸就是容忍对他人权利的漠视,所有的克制都是有条件,那就是弱肉强食的平衡。弱者只有保持承认自身弱势的地位,才能换取自身安全苟活的生存状态。所以从西方文化的另一面看来:民族国家间的战争并不是脱离正常经济发展的一种异常的情况,战争是平衡经济和国家间等级序列的一种必要的手段。这是源于西方经济学假设的原子个人和逐利个体的必然逻辑,从贩奴活动到鸦片贸易到世界大战都可以看做是经济失衡与平衡之间调节手段的应用。西方现代文化内在的属性并不只有开放的探索精神,也有贪婪自私的痼疾;面对自然和人类发展问题,也并不只有民主和科学的坦诚与真实,也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傲慢与偏见。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育人作用的思考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恢复人的主体性建构,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如前所述,在高等教育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必须认真审视、判断、选择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怎样依据我们前述的路径和方法在科学合理论证的基础上,在现代性问题上,形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上产生现代意义的革新力量。

  一如《大学》开宗明义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传统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把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担当三个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理解:人作为个体的德行修养,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合作、承担国家责任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审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危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危机的根本原因正是源于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人的德行和信念系统中,对自私逐利的原子化个体的假设性缺陷,这种缺陷在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通过的严重的、大范围的反人类罪行永不磨灭的呈现出来,一直到现在世界范围的局部动荡中,依然能够看到这种危机的症候。

  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克服它的保守和封闭,只有正视不足,才能看清传统的缺陷,研究清楚出现这种缺陷的根本缘由,对症下药,才可能对这种缺陷进行文化基因的修复。比如中国传统中对科学主义精神的抑制,我们可以在西方抽象理性形成历史的烛照下,反思自身有科技无科学的历史脉络,找到那些历史矿脉里抑制科学基因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并深刻的进行反思纠正的工作;我们可以批判官本位主义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制约和扼杀,那么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比在颐和园的景观里更能激发危机意识,产生创新发展的动力。这正是一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话产生新的创造性思想的必由之路,是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与文化育人的融合——兼论《文化育人》相关期刊推荐:《染整技术》(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纺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常州印染料学研究所主办。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印染学术期刊,作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会刊,代表着我国染整科技的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内容涉及印染、化纤、色织、针织、毛纺、丝绸、家用纺织品、印染机械、仪器仪表、染料、印染助剂、化工原料、等行业。获奖情况:江苏省一级期刊。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

  在方法论上,最为必要的前提,就是把人的德行品质和责任意识的培育作为起点。特别是对于人的自私性、残暴性欲望的遏制和疏导,尤为是一剂良药。这一点西方的思想家也有共识,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批评家 C·S·路易斯看来西方民主教育导致最卑劣的庸人妒忌,毁掉了“公平游戏”价值观的卓越性,最终导致民主政治的死亡,只有依靠“外在的良好训规和内在的持续道德的努力”才能使得社会中的杰出的心灵,真正具有普惠社会的能量。无论对于人性本质善和恶的争论要持续多久,对于人本身,进入到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经济技术社会,从生物学和伦理学意义上,承担面向未来的能力和责任,要求会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的文化育人的方向和内涵,我们需要推陈出新,这个创新的核心就是:对人的整体素质的引导和提升;建立一种友善平等对待自己和他人、积极、创新地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友好、和谐地对待自然。这样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品质,正在越来越成为教育的根本要求,对此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显示出它历久弥新的活力和效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5712.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