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挑战核心论文发表网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挑战核心论文发表网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13-09-12 11:46

  内容提要:论文在自觉地意识到网络文学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通过对一些文学网站个案的考察,概括出网络文学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以获得心理平衡;以及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等特点。而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的建立必须与这些特点相适应。同时论文提出与网络文学批评原则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即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等。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 文学论文发表点这里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正在对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网络文学也必然对社会文化发生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网络,意味着即将被未来的历史所抛弃;而不了解网络文学,则意味着对当下文学发展了解的不全面,从而对于传统文学的认识也将是片面的。我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点是,它对于既有的文学理论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向文学理论提出了哪些问题。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是前所未有的书写,它在写作方式、传播方式、发表方式和接受方式等方面,都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过程,由此,它对于文学理论提出的问题肯定是多方面的、开放的。可以预计,未来有志于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不得不关注网络文学现象,思考其引起的理论问题。

  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从网络文学的评奖活动起步的:诸如,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http://www.rongshuxia.com)联办的网络文学评奖、“当代华人极短篇大展暨线上征文比赛”等等。文学评奖是传统纸媒文学的事情,现在网络上也出现了。此外,“榕树下”所设的《每周精选》栏目,在本质上也是评比和遴选优秀作品。征文比赛和评奖的出现,客观上表征了筛选标准的存在。其实,文学网站所用的标准是一个方面,我们文学理论关注这个现象,研究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是另一个方面。本文关注的正是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方法。

  一、批评原则应该取决于网络文学的功能

  网络文学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是网络仅仅是载体。所载的是此前用传统方式书写的文学,并且是已经历久而成为经典文学。现在,人们看到了网络具有的巨大的传播力量,从而将这些经典文学输入网络,使之在网络这个巨大而迅速的载体上被更多的读者阅读。这种情形是传播意义上的。其二是在网络上书写、发表、被阅读和产生互动效应,由此而具有仅仅属于网络文学特点的文学样式。这种网络文学正是我们所关注的,因为这种情形是以前传统文学所没有的,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介入了文学生产,从谴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所引发的问题也最为突出。

  网络文学产生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它的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那么,网络文学的功用也就迥异于传统文学。由于网络文学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所以,从其产生的最初原因和条件来做发生学的考察,应该是科学并且可行的。网络文学是在虚拟的空间发表的。由于是虚拟的,所以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审稿人的关卡,使得任何具有一定写作水平和写作欲望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谓作品粘贴上去。这对一些在纸媒的传统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屡屡受挫的人来说,不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网络技术来说,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网络文学是相互关联、彼此呼应的,这样不论写作者和阅读者身处何处,都可以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进行文学活动。如果说,这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条件,可以呼应和承载人的精神内涵,那么人的精神需求就是网络文学产生的内在原因了。

  我们通过两个个案来具体考察网络文学产生的内在原因。

  其一是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产生。

  最早的华文文学网站的拓荒者主要是北美留学生。1991年忘笑飞创办了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chpoem-1@listserv.acsu.buffalo.edu),中间经过1993年10月方舟子开始在海外中文诗歌网上张贴他自己的诗集《最后的预言》,再经由方舟子与古平等人于1994年2月创办第一份网络中文纯文学刊物《新语丝》(http://www.xys.org),以邮递目录的形式刊发诗歌和网络文学。1996年10月,《新语丝》建立了万维网主页。影响较大的还有诗刊《橄榄树》(http://www.wenxue.com),它是诗阳、鲁鸣等人在1995年3月成立的。由世界各地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电子杂志有美国的《华夏文摘》、《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未名》,加拿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窗口》、《枫华园》,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网络文学的温床。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奋斗与平等》(少君著)就是1991年4月在《华夏文摘》上发表的。

  从熟悉计算机的留学生由于寓居海外产生对故土的眷恋和浓郁的乡愁,到通过网络用中文系统将这种乡愁样的东西抒发出来,粘贴在互联网上彼此阅读。这是充分地借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而抒发文学情怀,是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而产生的现象。这个过程向我们昭示了网络华文文学的产生内在的精神动因是对故国的思恋,是传统意义的怀旧情绪,从创作心理分析,属于失意情绪以及创伤性体验。这种情绪和体验,如果得不到抒发,心理就会失去平衡,而用文学的方式书写出来发表在文学刊物上,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而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发表和交流的所在。

  其二是国内比较成熟的“榕树下”文学网站。

  “榕树下”网站设有互动社区,用一些具有文学意味的“关键词”作为链接的媒介,组织文学写作。我们考察的主要是 《每周精选》栏目。这里已经有了限制:只遴选相对来说成熟的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也就意味着有些作品没有被选上,实际上等于有了编辑的审稿机制。从《每周精选》的“非常小说”、“爱情故事”、“聊斋故事”、“随笔小札”等栏目看,倾诉个人感受,尤其是孤独的、寂寞的、不如意的、落魄的以及怀旧的情绪为主要内容。在这里,文学主要用来倾诉,宣泄心理的郁积。比如《每周精选》第26期的“非常小说”栏目选录的左手的小说《王宁拿起了刀》,就是写善良老实的王宁在现实生活中终究是个失意者,被奸诈的、诡计多端的唐伟所算计的故事。倾诉的是失意者的情绪。“随笔小札”栏目则有《消失的“德元” 》,是对一个传统的小吃店的今昔对比,在现代生活冲击下日渐衰败的描写,感伤的、怀旧的情绪极浓。在25期的“随笔小札”中有一篇《写在白驹过隙间》,表达的是生命苦短的感受:“忽然感到很恐慌:人的生命不过如此——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慢慢长大,然后念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接着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最后慢慢老去......那一刻,我感到生的惘然与无奈”。

  通过这两个个案的考察,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些比较稳定的看法:

  第一、从网络文学的书写对象来说,不在意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纵深的民族性的历史性命运,也不执意思考很深入的问题。网络文学的兴趣主要在于抒发极具个人色彩的情绪和感受,而不在于这些情绪和感受具有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深度。如果对于这些情绪和感受进一步深入分析,还会发现,沉淀在其底层的既有个人主义的内涵,也有传统的理想破灭后消沉、颓唐的后现代情调。比如,寂寞这种感受,就是最个人化、不容易附着在任何社会性生活之上,所以可以说是没有来头的情绪和感受,在传统的文学中,如果不与某种社会历史生活相关联的寂寞,由于一般被认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所以发表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网络的原创文学中,却存在着较多充分地个人化、没有任何社会历史因素的寂寞的抒发。比如,在“文化研究”网站(http://www.culstudies.com)的BBS有一篇原创的被网友称为是“因夜而至”的诗《寂寞,是网的那一端》,全诗是这样的:“寂寞,原本也有手的,它挠得你心,一丝丝生疼,不见血。寂寞,是你手中的鼠标,点开了一页又一页,却点不开心中的那个结。寂寞,是无法格式的程序,总在一日日耗尽内存,挤满了,却又感到空落。 寂寞,是在人多的地方,想说,无法说,欲哭又没有泪。寂寞,原本也有手的,它挠得你心,一丝丝生疼,不见血。你在网的那一端,我无法触摸”。[1]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由于网络写作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网络。网络促进了跨文化接触的频繁化。中国本土的“网络写手”,或许是由于经常上网的缘故,不仅对于世界各地的风云变幻更加洞若观火,而且更多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更频繁地追踪(甚至追逐)时尚。中国的现实世界还在为实现小康而努力奋斗时,赛伯空间却已弥漫着某种后现代情调,这不能不对网络文学的基调有所影响。这个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所抒发的个人感慨中,含有后现代情调。

  第二、网络文学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以往传统的文学不仅是为了抒发个人的一己情怀,作家还常常有为国家和民族言说的欲望,所以,一般是借助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曲折地传达自己的感受。而现在的网络文学直接就是为了个人,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使人们获得心理平衡。如何认识文学功能的这种变化?是个好现象还是意味着文学的堕落?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具有巨大的能量,如果不平衡则会出现问题,一个社会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网络文学的出现并没有取代传统文学,传统文学依然发挥它的功能,而网络文学则起着它自己的作用。网络文学为人的心理抒发提供了另一种渠道,在客观上表征了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计到的,数字化生存必将分散权力,分散的后果必然是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这就是庞帝所说的个人化,“这里的个人化,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而且还包含了人与各种环境之间恰如其分的配合。其间,机器扮演的角色是使这种配合能够接近过去没有机器时的自然与和谐。这就要求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所役。在科技的应用上,人再度回归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不再只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 [2](译者前言)

  第三、从文学形态来看,网络文学个人化特性凸显,相应地就是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还以榕树下网站的《每周精选》为例,虽然它依旧沿用传统文学的文体来设置栏目:诸如“非常小说”(小说)、“爱情故事”(故事)、“随笔小札”(随笔、散文)、“诗路花语”(诗歌)、“平心而论”(杂论)。但是无论怎样的文体,叙述和描写都是个人化和心理化的,具有很强的倾诉色彩。倾诉被谁倾听呢?网络特性使网络文学的写作者知道,虚拟空间中至少有一个他人在倾听自己在诉说,从而获得心理安慰。这也就是有学者指出的,文学对象上网,这意味着文学主体可以指望自己的作品在网上找到受众、觅得知音。在BBS区的讨论窗口,常常有所谓的“主题”,串联起网友同一方面的感受,形成互文性。比如榕树下网站的“主题:八月主题诗会:‘我们都还活着‘”,要求网友所写的诗作第一行必须是“我们都还活着”,然后再接下去写自己所想写的诗句。于是,“我们都还活着”就成了一句关键句,各个网友以此开头所写的诗作彼此之间具有了互文性,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本。这个关键句的提出,实质性的作用是组织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向,在客观上使彼此就同一个方面的感受互相倾诉。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指出,“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在任何顺理成章的论述中,都必定是互相关连的......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作什么用,它就是什么”。[3](P18)从前面我们对网络文学的书写对象、网络文学的功能到网络文学的文学形态的分析和初步结论,可以得出如是看法,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标准是应该有别于传统纸媒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标准的。关于这个问题,是有所争议的。一些传统文学的作家认为,网络文学的本质与传统文学并没有什么区别,评价文学的尺度始终如一。余华说:“对于文学来说,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是文学本质的不同”。[4]吴俊说:“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它自身的叙述和表现,同其他物化的载体(媒体)形式——不管是纸质书刊还是电脑网络——并无必然联系”。[5]但是,网络作家却不认同这样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如果用“始终如一”的尺度,那毋宁说明传统文学吞并了网络文学。意见的不一致,恰恰说明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二、 网络文学批评原则相关的几个问题

  1、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

  从我们前面的考察可见,无论是海外华文文学,还是国内诸如榕树下这样的文学网站,确实存在文化认同和吸收后现代文化因素的事实。那么,在评价网络文学中抒发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思考网络文学在全球化过程中与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互联网是在现代科技与现代性在全球迅速发展的语境下发生的。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言,全球化与自我认同是世界现代性运动的两极。“事实上,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外延性(extensionality)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两极之间不断增长的交互关联:一极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另一极是个人素质的改变。”[6](P1)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一方面,惟其因为有了现代化科技,才可能有互联网,也才可能有网络文学。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它跨越国界和语言,《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者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在这个独立的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的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7](P278)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另一方面,民族国家是在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本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生活在某一民族国家的人们,以及在某一民族文化母体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本能地热爱自己的文化,眷恋自己的故土,而当这样的情怀受到遏止或者没有更好的渠道抒发出来的时候,人们自然地诉诸于文学。诉诸于文学也是世界现代性运动的两极之一的自我认同的一种表现。

  那么在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在我们看来,物理空间是一个人文化所属的温床,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民族、特定的国家和特定的地域上生存和成长起来的。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者无论身处何处,他们最初的文化形成和所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运动的两极的一端,他们的文化认同还是归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这可以从海外华文文学所表达的情绪和感受中得到印证。在中国的文学网站的文学作品中,尽管有所谓的后现代的情调,但是,从表达方式到表达的内容,还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的。因此,我们以为,虚拟空间虽然是通行无阻的,但是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不同意尼葛洛庞帝的看法,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下一代同样自如地生存于数字化环境之中;物理空间对于网络生存无关紧要。“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2] (P15)从我们对华文文学网站的考察可以知道,这不是事实。事实是,民族文化所培植的文化认同能力在网络书写中以种种微妙的细腻的方式渗透在网络文学的文本中,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进一步确定我们建立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批评角度的必要。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

  正如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与网络的虚拟空间相关一样,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是一个事实。

  1)从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来看,网络所载重要内容之一,是此前用传统方式书写的文学,并且已经历久而成为经典文学。这标明人们看到了网络具有的巨大的传播力量,从而将这些经典文学输入网络,使之在网络这个巨大而迅速的载体上被更多的读者阅读。

  2)既然在同一种媒体中,网络原创文学就势必会在传统经典文学那里吸取资源。在网上进行文学书写的网民,必须具备初步的文学修养,其所写的东西才能够让其他网络文学阅读者体验到文学趣味。任何一位网络文学写作者都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阅读经历之后参与到网络原创文学中来的。

  3)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发表、接受的全过程来看,虽然没有传统刊物的审稿关卡、没有发表的限制,但是,从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现象看,传统文学的评奖征文大赛等运作方式也被网络文学所吸收。如前所述,榕树下网站已经有了《每周精选》,事实上意味着已经有了筛选、竞争的因素,而且近似于传统文学的选刊。而文学评奖更是传统文学的奖励、筛选的机制。

  4)从网络文学的文本来看,传统文学的因素是怎样渗透和发生影响的呢?在对榕树下网站的考察中,可以做出如下概括:首先,是在语词和典故的运用方面。语词包括比喻的方式、句式的继承等,典故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尽管网络作家们比如少君,他自己就说:“网络文学的基本表现:通俗化、速食化,不过分讲究文句的修辞,不太考虑表达方法。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句构成简单、情节曲折动人和贴近网络生活本身。” [8]但是其实传统文学的渗透还是存在的。比如榕树下网站的《每周精选》25期有一篇随笔《写在白驹过隙间》,“白驹过隙”的形象和蕴涵都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其次,是在抒发的情绪和表达方式上。比如前面所考察的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怀旧”情绪,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传统情感,表达方式也有传统文化的痕迹。再其次,传统文学的运作方式也渗透在网络文学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网络文学评奖和《每周精选》。在情绪的表达和情绪的意象方面,传统文学作为优秀的资源,往往是在互动中,以互文性的方式发生作用。比如前面我们列举的《寂寞,是网的那一端》,由于是在BBS区里,所以,后面的跟贴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文逸的这篇文章怎么渗透着一丝伤感?”。另一个跟贴是这样的:“好玩,我以为是散文诗呢。弄首冯至的《蛇》玩玩”然后引来了冯至的《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黑夜里的显示屏总能闪出寂寞。” 显然,这是借助于经典作家的情调来支撑同是网民的原创作品的文学意味的。已经有学者指出,网络华文文学的前景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二是大陆汉语网络文学和其它国家与地区的汉语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三是全球范围内汉语和其它语种的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当然,它不可避免地要受网络技术及其社会应用的影响。[9]

  3、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还有一个理论上的支持。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问题。他们先后排除了所谓的诗是一种“人工制品”(artefact),具有象一件雕刻或一幅画一样的性质;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讲述者或者诗歌读者发出的声音序列中;诗是作者的经验等等,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文学作品是一个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当这样确定文学作品存在方式和本质的时候,那么,某部文学作品即便被烧毁,版被毁掉,只要还有人能够背诵下来,它就是依然存在着的。在现象学家茵伽登的文论中也有这个思想。

  如果我们将这个思想运用到网络文学中,只要网络文学具有韦勒克和沃伦所说的那几个层次,那么,文学的几个层次是网络中存在,还是在纸质的书中存在,都是一样的具有文学性质,并不因为是在网络中而改变文学的性质。显然,这样推理出来的观念,就为承认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奠定了基础。那么,承认了其文学的本质,文学批评的标准如何确立?即对于网络文学我们拿什么样的标准去批评。是否应该制定一套仅仅适用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这是我们文学理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虽然这个若干层次所组成的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可以作为文学批评的切入点,对于网络文学来说,也是适合的。但是,网络文学毕竟是个新的文学书写方式,也就是说,网络的特征介入了文学生产——从谴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第一个层次,即语音语义层次。网络文学的语言一般是通俗化的、幽默简单和粗糙的。这个特点从产生的比较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就具有了雏形。这与传统文学通常都具有的典雅、工整是不同的。网络文学是速食化的,不讲究文句的修饰,不太考虑表达方法。但是却有语言狂欢的倾向。由于可以是匿名的,可以是化名的,所以,在语言层面放纵自己,追求宣泄的快感,往往成为某些书写者的主要目的,由此我们必须把握语言的这一特点。第二个层次,句子和句子所组成的意群。在句子组成的意群中,各样事物扑向读者,与生活本身不一样的感受随之产生。网络文学的这个层次的特点是散淡、随意,往往还有意识流动的色彩。在第三个层次,即已经形成的形象或者意象及其隐喻的层次,网络文学由于有较强的倾诉性,所以在形象的细致刻画和营造方面往往用力不够。第四个层次,文学作品的客观世界,这是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这个层次与特定的视角和感受相关。第五个层次,是形而上的层次。茵伽登认为,客体层次指涉的是一种“形而上质”。当然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具有形而上质,只有优秀的文学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形而上质。对这个层面的意识,涉及到我们对文学的完整理解。茵伽登还认为,从审美态度出发去意向文学的艺术作品,所构成的作品的最顶点的就是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性质的出现。既然是这样,那么,形而上质也必然产生文学性。在网络文学中很少见到形而上的层次。从以上对于网络文学的几个层次特点的大致概括,可以提示我们注意网络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的批评具有同构的一面,同时网络文学也有自己的特点,这都是我们在建设网络文学批评原则是值得注意的。

  4、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

  在我们看来,真正给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带来一场哥白尼式重大革命的是超文本网络文学。尽管在中文网络文学世界里,超文本网络文学还属于凤毛麟角的稀有品种——大陆的超文本网络文学还处在草创阶段,台湾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超文本文学网站,但是,研究网络文学,如果忽略了代表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的超文本网络文学无疑是不全面的。

  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将不同的文本通过关键词建立链接,使文本得以交互式搜索。节点(Nodes)、链接(Link)、网络(Network)是定义超文本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节点是存贮信息的基本单元,又称信息块,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文本(此处的文本,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即所谓的超媒体),它表达一个特定的主题。链接表示不同文本(节点)间信息的联系。它可以由一个文本指向其它文本,或从其它文本指向该文本。超文本文学是一种以网络为(写作和阅读的)载体,以超文本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学品类。超文本文学作品在文本内部设置有超文本链接点,提供不同的情节走向供读者在阅读时选择,不同的阅读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因此也称为多向文本文学。从文学作品类型划分,有超文本诗和超文本小说等,另外还有超文本批评。

  超文本网络文学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

  第一、非线性文本结构。传统文学文本(包括某些网络文学)呈现出一种线性结构,并以字、词、句、段、篇章、标题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每一页都编了页码,其情节通常完整连贯,一气到底。超文本文学超越了个别文本的局限,将众多文本通过关键词的链接互联为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路径纵横交错,读者可自由选择路径进入文本。超文本文学将传统文学静态的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富有弹性的开放的网状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的书写系统代替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不再是严密的对应关系,文本内部结构松散,语意断裂,但又呈现相互关联和贯通的特征。对于超文本网络文学的批评必须由传统文学批评的逻辑学范式向现象学范式转变。①充分凸现超文本网络文学的多元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

  第二、消弭了阅读(包括批评)与写作的界限。传统文学中的作者和读者(包括批评者)角色受到了挑战。在超文本文学中,读者成为集阅读(批评)与写作于一身的作-读者(Author-reader)。罗森伯格(Martin E. Rosenberg)甚至将读者(reader)与作者(writer)两词斩头去尾后,合在一起生造了一个单词“wreader”表示这种特殊的角色。[10]首先,读者(包括批评者)可以直接参与超文本文学的创作活动,有限度地决定文本的结构和发展方向。作者只是为超文本文学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具体选择何种路径,这完全取决于读者。因此,超文本所强调的是迥异于传统的文本观,即不存在本体意义上的原作,一切文本都依读者的活动而转移。同一超文本文学,在不同的读者那里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面貌。而且,读者还随时可以通过增添新文本(包括情节、人物以及自己的感想、对于文本评论、相关的参考资料等等)来创造新的路径,使之成为整个文本的一部分。再有,超文本文学真正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传统文学读者和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无法实现互动交流,超文本文学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的共时交流。另外,作者还可以通过文本的点击率、读者在该文本所停留的时间等统计资料和读者对于其作品的评论,更全面地了解读者的反馈信息,更有效地实现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第三、超媒体。超文本网络文学真正实现了不同艺术门类、传播媒体之间的跨媒体互文性。超文本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体裁分类以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它将文学与图像、音乐、动画等进行链接,从而形成了诸种艺术门类的众声喧哗,产生了既是文学又不是文学的艺术形式。超文本文学的互文性不仅表现为文字文本与文字文本的互文,还表现为图文互文、视听互文。所谓“图”不仅包括二维的图像、图表,而且包括三维的视频和动画。超文本文学以视为主,但完全可以加入各种听觉成分。各种媒体的交叉互文使超文本文学营造出一个由三维图象构成的、具有高度沉浸感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超文本文学的超媒体特性要求对其批评不能再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批评,必须打通不同艺术门类间的壁垒,将文学批评与绘画、音乐、广播、影视、动画,甚至广告、时尚等艺术批评和大众文化研究有机地联系起来。

  此外,超文本网络文学还对一些雄霸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几千年的重要命题和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超文本文学不再以再现真实的现实世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旨归。它更注重文本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不断延伸的非线性结构,竭力凸显能指,淡化甚至消解所指。超文本文学不再专注于文学之外的目的,它不是传达预先设计好的作者意图的媒介,它本身即是意图:内容和媒介、目的和手段合二为一了。传统文学理论和批评中的表现、再现、艺术真实、生活真实、文类、主题等概念在超文本网络文学批评中已发生变异,甚至有的甚至完全失去效力。在此,我们仅举一例。传统文学中,语言文字仅仅是一种符号,通过它,作者与读者得以沟通,文学活动得以维继。无论是把语言文字看成工具,还是本体,一般来说都不会象书法艺术那样,语言符号本身成为描写和表现的对象,直接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在超文本网络文学中,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描写和表现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成为描写和表现的对象。例如一首名为《西雅图漂流》的超文本小诗,打开网页,整整齐齐写着这样五行字:我是一篇坏文字/曾经是一首好诗/只是生性爱漂流/启动我吧/让我再次漂流。当读者点击诗上端的链接“启动文字”四个字,这诗中的文字就开始抖动起来,歪歪斜斜地朝网页的右下方扩散开来,像雪花一样飘飘洒洒,并逐渐溢出网页,游离我们的视线,电脑屏幕上的文字逐渐稀疏起来......。这时,一种失落感和孤独感在读者心里油然而生,舍不得它们全部散落和游离屏幕的心理迅速增强。于是,读者就会像急切地抓住落水的孩子和或远去的亲人那样,不得不赶快按下“停止文字”按钮,然后再按一下“端正文字”按钮,《西雅图漂流》恢复了原样。我们还可以通过点击诗中的“文字” 或“漂流”,打开另一首题为《文字》或《漂流》的小诗。

  网络文学作为比特与缪斯碰撞的产物,给传统文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科技与人文的交互滲透,形成了新的文学生长点。虽然目前网络文学尚未产生经典化的结果,并且是粗糙的。但是正如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所说:文学不能归结为若干部杰作。“如果不是有成千上万很快就将湮没无闻的作家维持着一种文学生活的话,那就根本不会有文学,也就是说,不会有大作家”。[11](P8~9)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也表达过对于三流、四流作家的作品的价值的肯定。在他们看来,各个层次的文学共同构成一个时代文学的总体面貌。而且他们对于学院派反对研究现存作家提出了批评。他们说:“如果过去许多二流的、甚至十流的作家值得我们研究,那末与我们同时代的一流或二流的作家自然也值得研究”。网络文学,作为现时代的文学,是对这个时代情绪和情感方式的记录,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资料价值,同时,也对新型科学技术与文学的交融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具有前瞻性。

  如上思考是我们建设网络文学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所必须的,至于这个批评原则和标准本身的本体,那将是另一篇论文的任务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691.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