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古代文学期刊论文范文浅析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代文学期刊论文范文浅析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15-02-12 16:2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回归满足了现代人类的精神需求,很多传统文化受到保护和扶植,社会的开放的姿态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我国博大的传统艺术近些年虽然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除了一部分被认知外,很多传统艺术因为种种原因面临的是没有市场和传承人而失传的危险。面对这迥然不同的局面,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要讨论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继承发展

  在多元文化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累,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和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服饰等等, 像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浓郁的中国特色、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文化艺术在经济和政治中作为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全球化的趋势也不可避免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有的日渐消亡,如何传承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问题。

  1 传统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拓展了现代人的视野,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需要,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更多地选择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重新认知,通过挖掘和整理,重新回到我们现代人的视野。然而还有许多散落民间的传统艺术,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形势下,快速的经济发展与滞后的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形成巨大的落差,因为失去了市场而面临消失的尴尬境地。

  1.2 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格局正在被打破

  传统文化艺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它生存的土壤和环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外来文化对当地好的一面有目共睹, 但是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被稀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被淡化,在继承和发展中变得不那么纯粹,在共性和个性之间突出了前者,导致全国各地很多传统艺术形式要么消失,要么被同化。

古代文学期刊论文范文

  1.3 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使得流动性人口增加,一些偏远地区甚至被“掏空”,12 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只剩270万个,这意味着,每一天中国都有80个到100 个村庄消失。青壮年背井离乡,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成了农村主力军,许多民间传统艺术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也使得民间艺人队伍大量流失,老一辈艺人成了最后的坚守者,这给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造成了困难,也使得传统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难以提升,缺乏活力和后劲,致使许多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

  1.4 政策法规尚待加强

  在以往制定政策上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地方政策考核指标与经济数据挂钩,而传统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短时期内很难产生效益,文化建设又很难量化考核,致使很多传统文化艺术还处于自生自灭的发展阶段,政府没有形成对传统艺术保护的有效机制,现实困难制约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稀释了本民族文化,在这一方面,没有政策从意识形态方面加以引导,很难形成有效的保护措施。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那么如何解决传统文化渐显凋敝这一局面呢?

  2.1 从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来说,在制定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出台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引,将传统文化的发展机制纳入其中,使传统文化的保护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使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结合起来,加大本土传统文化扶持力度,为传统文化提供赖以生存的土壤,充分体现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胸襟,从政策引导上增强传统文化的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为传统文化的生存提供坚强后盾。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出发,对待传统文化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和利用,保留其精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行发展,使之相得益彰,但是在没有经济效益支撑的情况下,政府的扶植与帮助是部分传统艺术不致消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也是政府的责任和使命。这就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一些民间人士和知名人士也加入到了保护的行列,例如央视原主持人崔永元在中国传媒大学建立的口述历史博物馆,对即将消失历史的保护有重要价值,但是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有这样的幸运,我们就要力所能及的提供给有兴趣有能力的有识之士更多便利,在政策的引导下起到保护的目的,有效的保护机制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以落实的保证。

  2.2 从教育层面

  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而文化的兴亡重在教育,面对部分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局面,仅仅鼓励青年人的加入还是不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以开放的姿态办学,适当开设当地的传统文化专业,兼容并包,让传统艺人走入课堂,言传身教,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学校教育开始,使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调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外也要从社会风气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通过校园、家庭、社会的配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传统文化。

  2.3 从创新层面

  传统文化也是动态发展的,没有一个民族的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创新和与时俱进将会被淘汰,就失去了生命力, 只有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才能得以传播和发展,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有很多途径可以走。

  在对待传统文化自身方面来说,社会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文化自身的改革创新是适应新时期文化需要的源动力,在不隔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这一根基之上,发扬内部的改革与创新,适应新时期人们审美与文化渴求的需要。另一方面,以开放的胸襟,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兼容并包,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内容和形式上异彩纷呈,适者生存,这才是文化存留的根本。

  除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之外,大胆借助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的便利,一味的守旧不等于传承,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不断吐故纳新,既要坚持传统文化之根基,又要博采众长,大胆借鉴和吸收世界民族之长,以开放的胸怀借鉴吸收,丰富自己,建设本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满足人们日益丰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3 结束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上,更多是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归属感上,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无不体现了对本民族文化依存,选择有特色,重传统,兼容并包的传承发展模式,是对本民族凝聚力提升的有效手段,经济的发展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保证,传统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因此只要加以引导和规范,用新的思维体系和文化体系来引导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极大促进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仁宝. 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J]. 浙江社会科学.2005 年05 期

  [2] 徐琴. 试论新形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J]. 人民出版社.2002 年07 期

  [3] 潘正祥. 宋玉.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机遇及挑战[J]. 理论建设.2008 年03 期

  [4] 顾冠华. 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 文化研究.2000 年03 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6734.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