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作品的形式感是指艺术作品的抽象形式结构对审美主体所引发的感受,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形式美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美感定式。文章从审美和实用两个角度对艺术作品形式感的情感性进行探讨,论证其不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审美经验与情感态度,更包含了审美情感与实用情感,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艺术作品形;式感;情感性;实用;审美
苏珊·朗格曾在《情感与形式》这一书中对人类情感与生命形式的结合产生的艺术过程做过探讨,她认为“艺术就是将人类情感呈现而供人欣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①。这个观点与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经给艺术下过的定义不谋而合,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二者均从形式与情感两方面对艺术做出界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形式与情感在艺术作品的表现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艺术作品的形式感是指艺术作品的抽象形式结构对审美主体所引发的感受,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形式美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美感定式。形式感的产生依赖于艺术创作者对形象构成诸要素的归纳、提炼,注重自然形式和社会生活现象在主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形式感一般要求符合自然规律、文化传统和适应人的感官快感的形式。形式感注重情感的传达与表现,注重人们对于形式的“感觉”,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即艺术作品形式感的情感性。
我们可以从审美和实用两个角度对艺术作品形式感的情感性进行探讨。
对于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艺术作品形式感的情感性主要体现在审美方面。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有着不同的审美情感受。审美情感来源于生活情感,但这种情感不是现实生活中情感,通过艺术处理变为情感的一个虚像。一件写实的绘画作品它是艺术家内在情感的真情流露,是情感在作品中的寄托物。
艺术家的每一幅创作作品都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真亲流露,创作作品的情感来源于艺术家所经历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认识与感触,每一幅作品都是对心灵的触动。绘画作品的在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是艺术家通过娴熟的艺术技能和技巧,运用造型艺术的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来表达艺术家想表现的画面效果与自己的情感。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在思想家与艺术家之间,还有这种区别,后者的感受力要远比前者生动得多,强烈得多。他们两者都是根据他们的意识已经接触到的事实,来提炼自己的世界观。可是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②。这就告诉我们,艺术家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并且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品当中。早在清代,绘画大师石涛就提倡 “搜尽奇峰打草稿”,言下之意就是要求艺术家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体验生活,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这种来源于生活的审美感受会不自觉地内化与作者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才是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如果石涛没有游览天下名山大川,他就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此创作性的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也不可能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形式感促成了艺术创作者的感受体验的分化、积累与表达。艺术创作者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会对某些特定的形式感受较为敏感,由此积淀而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审美定式。这种审美定式会对生活中的艺术形式进行筛选,只有与之相符的事物形象才能够进入创作者的心理结构中,从而促成了艺术创作者感受体验的分化与积累。当艺术创作者的感受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艺术作品的创作阶段便随之而来。创作阶段是艺术创作者对感受体验进行概括,并据此对与这种感受体验相符合的感性形式进行探索的阶段。这种探索的过程更加类似于一种情感投射,创作者将创作情感投射于特定的形式之中,促成了艺术创作者感受体验的表达。同时,由于形式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其传达而出的创作情感也往往是相似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作品的情感是依赖于形式感进行传达的。
小编推荐同类优秀的文史类论文 素描写生的思维过程艺术类核心论文
摘 要:良好的素描写生思维过程,即如何正确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对完成一幅好的素描相当重要。素描写生的思维过程是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素描 ;思维过程; 观察;局部 ;整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