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儿科药学》发表的一篇儿科论文,由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与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联合主办,目前国内儿科药学领域唯一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自1995年创刊,2000年正式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为推动我国儿科药学科发展,提高儿科科学合理用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 要:笔者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医院进修,通过对湖北省综合性医院(某市三甲中心医院)儿内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状况进行调查,对儿内科的住院患者,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历特点,寻找与流行病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改进护理措施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前瞻性监测医院感染控制效果,使得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降到最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关键词:儿内科;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院内感染是指医院内获得的感染,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功能未成熟,院内感染不仅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发生院内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同时增加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加强护士管理及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儿内科院内感染势在必行。
一、儿内科院内感染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通过对湖北省综合性医院(某市三甲中心医院)儿内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状况进行调查。样本为出院的儿科患者800例。笔者同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和科室兼职人员,对800例的出院幼儿的医院感染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制作统计图,通过横纵对比对儿内科院内感染现状进行分析。
1、院内感染例诊断标准:结合临床医师和护士的病史记录与各种化验检查结果,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院内感染例出现58例,感染率达7.25%,总计6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8.38%。
58例感染患儿中,0-3个月出院14例,感染数6例,感染率为43%。3-12个月,出院21例,感染数7例,感染率33%。2-3岁感染率5.76%,4-7岁感染率7.77%。8-14岁,出院507例,感染数27例,感染率5.52%,
对数据进行横向对比,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免疫功能的完善,个体的感染发生率逐渐趋向于平稳地数值。
3、院内感染例性别:女性为28例,男性为30例。
4、感染年龄:出现感染的婴儿为0—2月龄居多。年龄最大的为14岁,最小的为刚出生的早产儿。
5、感染疾病: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感染率最高,达14.318%。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率7.42%。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率5.91%。过敏性疾病占3.53%。其他一些疾病中感染率占7.21%。
6、感染部位:最多发生的是上呼感、下呼感和口腔疾病占47.28%。然后就是胃肠道的疾病占25.4 %,再次是皮肤黏膜感染占11.23 %。
二、儿内科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和发展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医院的整体水平,幼儿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再加上自身的生理机能不健全、抵抗力差加之侵袭性操作较多、大量抗生素的应用等极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医生如果对医院内感染缺乏足够的认识,滥用抗生素,护士缺乏责任心,不能严格无菌操作,则会导致医院感染情况严重,延长住院天数;影响病床周转次数;致使患者产生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势在必行。
1、增强护理人员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护士在整个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是主要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规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紧急情况的符合要求的操作处置,可以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增强消毒灭菌观念,十分必要。医院要不定期的组织感染知识的培训学习、为了督促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的掌握,需要定期考核。
2、按照病种分室收治。
对于不同疾患的患儿,实施分诊,并严格按规定时间,正确剂量给药使用抗生素,科学地使用激素类药物,观察疗效后,注意对患儿停药换药。
3、加强责任感,病房管理到位。
对于患儿的病情变化,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尤其是隐蔽病灶,如皮肤、口腔等,及时发现患者病灶部位,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控制和减少医院幼儿病例感染的发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1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