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观察患者不同分级及不同分级患者健侧、患侧康复前后FA变化情况。结果:138例脑梗死患者中,1级28例、2级45例、3级65例;康复后各级患者与康复前相比,其健侧和患侧FA均有显著降低;康复后1级患侧FA评分高于2级,2级高于3级,1级健侧FA评分低于2级,2级低于3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脑梗死;运动功能康复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而在在治疗中,由于脑梗死导致脑组织损伤呈不可逆转性,大多患者均伴随不同程度运动功能丧失,严重影响其预后及生活质量。临床指出[1],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本院围绕上述理论开展研究,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138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71例,女67例,年龄37-76岁,平均(56.4±1.4)岁,病程15-74d,平均(44.2±1.4)d。
1.2方法
对脑梗死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方法干预,护理人员贯彻康复护理理念,以正确方式指导患者开展平衡训练、行走训练、负重训练等,每天康复训练时间控制在4h,需连续康复训练30d;必要时可在训练过程中辅以超短波治疗,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具体操作如下,采用TMR扫描仪对患者实施诊断,采用标准的线头圈,扫描序列为T1WI、T2WI、FLAIR、DTI,其中DTI扫描技术主要为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技术,需要将扫描参数设置为TR/TE=8000mg/96ms,并将加权系数设置为b=0、b=1000s/mm-2,扫描矩阵设置为160×160,扫描视野为22×22cm,层厚为5mm,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扫描工作结束后,将已经获取的图像信息传输至工作站,重建FA,并获取区域内的FA值。重建双侧CST,对CST与病灶之间关系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不同分级及不同分级患者健侧、患侧康复前后FA变化情况。
分级标准,1级:患者CST的心态较为完整,未出现走向异常情况;2级:CST存在受压情况,走向未发生明显变化;3级:CST的走向出现中断[2]。
1.4统计学
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本次研究数据。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无序分类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分级结果
138例脑梗死患者中,1级28例,占(20.28%)、2级45例,占(32.60%)、3级65例,占(47.10%)。
2.2不同分级患者FA值对比
康复后各级患者与康复前相比,其健侧和患侧FA均有显著降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后,1级患侧FA评分高于2级,2级高于3级,1级健侧FA评分低于2级,2级低于3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一种新型的对比成像技术,对于水分子运动有较强依赖性,能够有效测量活性水分子弥散运动;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由于患者大脑出现严重病变,其细胞结构发生异常,可引发弥散级脑梗死FA值增加。本研究结果,138例患者中1级28例、2级45例、3级65例;且均能够有效明确其FA值,为临床治疗方案拟定提供有效参考。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可明确脑梗死患者分级及各级患者的FA,协助临床科学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期刊推荐:《影像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中国感光学会和全国轻工感光材料信息中心联合主办,公开发行。主要报道国内外影像信息记录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状况,介绍银盐和非银盐感光材料的制备、应用冲洗加工技术以及数码成像技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1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