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信息叠加技术来观察心率变异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和体检身体健康者(B组)中的变化趋势。进行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室晚电位的相关性研究,并且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用精确概率法求得P值,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心室晚电位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阳性指标明显增加(P <0.01)。结论 心室晚电位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 心室晚电位;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叠加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心室晚电位(VLP)是指发生在心电图QRS 综合波终末处并延伸到ST段内的低振幅、高频率、多形性尖波,尖波之间有时有等电位线。晚电位的频率为20-80Hz,振幅在25μv 以下,持续时间至少为10ms,这就是VLP[1]。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2]。
通过本次研究心室晚电位在心肌梗塞患者和正常健康者中的定性结果不一样,从而找出心室晚电位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某种关系,进而发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VLP 检出率很高。凡心肌梗塞过程中发现VLP 的存在,即可认为心肌内存在电不稳定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2年11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作为A组,共有50例,A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61.2±2.3岁。选择在我院行体检身体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作为B组;B组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43~76岁,平均60.8±2.4岁。同时对以上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的各个方面的比较,组间的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 >0.01),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用垂直导联(X、Y、Z)从人体体表引出心电信号连接在晚电位仪上,经仪器将心电信号增益放大,经过信号的平均技术和滤波技术的处理,记录的QRS 波群最后40ms内或延续至ST 段内出现的一群电位小于25μv 的小波,称为“心室晚电位”。
1.3 判定标准 推荐SIMSON 导联25-250Hz 不同频率滤波的阳性判定标准,以供参考[3]:
25-250Hz 标准: Last 40ms<25μv
Under 40μv>38ms
Total QRS≥120ms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A组和B组数据进行χ2检验,用精确概率法求得P值(P<0.01)。
2 结果 A组和B组心室晚电位变化的趋势,检查的结论采用的是定性的标准。A组与B组的定性分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讨论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是与心电图密切相关的,或者认为心肌细胞生物电变化是心电图波形产生的根源,也可以认为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与心电图波形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4]。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心肌细胞生物电明显变化,就可以用数据和定性的方法表达出来。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是:冠状动脉管腔闭塞导致能量供不应求,然后激活脂质过氧化、过氧化产物增多、抗氧化系统活性降低,钠-钾-钙-镁-ATP酶抑制导致膜通透性高、调节钙代谢的磷酸肌酶系统和cAMP失衡,因而钙和钠积聚在细胞内导致膜电位4相升高,自律性增高、局部微折返,最终形成了心律失常
[5]。而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主要指室性心律失常,在这里心室晚电位的检查就显得尤其重要,运用本次研究可以发现B组中的心室晚电位阳性率比例较低,而A组中的心室晚电位阳性率比例较高,二者的差异性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凡在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发现VLP 的存在,即可认为心肌内存在电不稳定因素,须加强防治措施。但是心室晚电位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就是假阳性发生率多见。此外经过本次研究的证实,还可以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和归纳,都会对心室晚电位的发展进步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各种研究的结果证实心室晚电位的临床意义仍然非常重要和十分广泛。
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室晚电位的相关性研究相关期刊推荐:《黑龙江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月刊。规格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本。除及时报道医、药、护、预防保健,基础医学等各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以及临床经验、科研成果外,还随时报道全国、东北三省和我省召开的各种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1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