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医学论文》和合思想视角下的中西医结合

和合思想视角下的中西医结合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1-03-25 08:36

  摘要: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和”文化对中医学的发展意义深远。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临证法于阴阳,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天地的阴阳动态变化,治病处方常常寒热并用,表里双解,升降相因,阴阳并调,其核心思想为“道尊中和,和而不同,合其不和,以致和合”。生命代谢是“和而不同”的结果,“和而不同”是整体恒动观的体现。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有共性,也有差异。临床应倡导“存异为先”,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相通之处,使中西医更有效地结合。

和合思想视角下的中西医结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和合思想;和;薛伯寿;“存异为先”

  和合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其中“和”字是形声字,《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具有协调、和谐等之意。“合”是会意字,《说文解字》曰:“合,合口也。”本义为闭合,合拢,引申为聚集之意。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临证诊疗,无论是治则治法还是方剂配伍,无不体现着“和合”的思想[1]。导师姚魁武作为薛老门生,通过十余年的跟师学习,将薛老学术思想的核心概括为“道尊中和,和而不同,合其不和,以致和合”。笔者从薛老和合思想的角度出发,阐述对中西医结合的几点见解。

  1和而不同,存异为先

  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种不同体系的医学,各有其独特的思想和理论。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为理论框架的医学[2]。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疾病,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更注重整体、动态和联系。而西医学是以近代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为其理论基础,主要通过理化检查、仪器窥探等现代科技手段诊断疾病,是一种具体的、可见的医学,更倾向于部分、结构等。“和而不同”是阴阳相合万物生的正常生理状态,其中“和”是指双方力量均衡而产生的一种稳态,对于中西医结合来说,重点就是调和这两种医学的差异[3]。首先要尊重差异,并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性,同时也要重视两种医学的差异,许多差异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如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中医看重“证”,但辨证的同时也会辨病,只是这个“病”是中医体系里的“病”,不是现代医学的“病名”。西医重在辨病,但也讲辨证,像高血压的分级、癌症的分期等等,这些也是辨证思维。辨病和辨证在两种医学中都有体现,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临证诊疗,可以将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相结合。通过辨病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寻找出某一疾病的共同特点与规律,确立治疗总则并寻找和筛选出有特殊疗效的方剂与药物,再进行辨证以对疾病各阶段出现的错综复杂的证候采取以变应变的灵活措施[4]。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体现,是两种医学在差异上的配合,对临床疗效的提高有很大帮助[5]。由此可见,重视中西医学之间的差异是很重要的。明代林希元所言“审其异,则同就在其中”。同时也要注重思考和研究这两种医学之间的差异。

  关于疾病的诊断,中西医学也有很大的不同,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6]。中医学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观察患者的神志、外部色泽、形体、舌象等变化,嗅患者口气、分泌物等气味,听言语、气息等变化,问发病情况、症状等,以及切脉、按胸腹等以了解病情,找出病因并做出诊断。现代医学通过询问病情、体格检查及理化检查等了解病情,做出诊断,而且更侧重理化检查、仪器窥探等现代科技手段检测出的客观指标。两种诊断方法各有优势,在差异之中也有相通之处,可以结合起来共同用于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诊断的精确度。中医的“望”,是侧重望患者的外在,主要包括神志、面色、形体变化、舌象等;西医的理化检查是通过现代技术“望”机体的内在,如脏器的形态、大小,血管的光滑度、狭窄程度等等。两种诊断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全面了解患者,以更准确高效地做出判断。所以,要寻求这种差异中的共性,使两者更有效地结合。

  相关知识推荐:中医类核心期刊汇总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有共性,也有差异。倡导“存异为先”,但是对于共性,也不能忽略,两者之间的共性能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深入了解疾病、健康。薛老认为生命代谢是“和而不同”的结果,“和而不同”是整体恒动观的体现[7]。中医学非常重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等不是孤立的,而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的,人不是孤立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与自然界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对于现代医学,也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除了生物学观点外,还必须考虑人的心理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8]。这种医学模式的内涵与中医整体观的理念非常相似。不仅如此,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精准医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从“证”的角度出发,以“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为要,看重的是疾病的时效性。精准医学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根据患者个体特异性制定个性化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9]。不论是辨证论治还是精准医学都立足于个体的差异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个体化诊疗。辨证论治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诊断,看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精准医学是从微观层面寻找病因、治疗靶点,根据个体的差异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临证诊疗可以宏观、微观结合,让两种医学相互印证,以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准确性[10-11]。

  2有效结合,以致和合

  “合其不和”是薛老临证诊疗的基本原则,重在调整体,常表里、气血、寒热、升降等双调“以致和合”,这种“和合”的状态是治疗疾病的终极目标[12]。这种整体的调理是中医学的特色,更侧重宏观调控机体。西医学中的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与细胞外液以及细胞外液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一种动态平衡[13]。这与最终达到的“和合”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处。内环境稳态是细胞层面的动态平衡,可以说是微观层面的“和合”。从这一点看,两种医学在各自理论的支撑下,通过各自的方式“以致和合”。

  不论是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有共同的目的,就是维护健康和预防、治疗疾病。中西医结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目的,更高效地“以致和合”。“以致和合”的“和合”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增效减毒,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优势[14]。如室性早搏早期多采用西医药物控制,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但长期服用可能出现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而中药对早搏患者主观症状的缓解确实颇有疗效,这时中西医结合,西药配合中药,会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降低抗心律失常西药的不良反应,调动人体机能,达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对于肿瘤化疗患者,也常联合中药以达增效减毒之功。许多临床试验也表明中药“扶正固本”联合化疗药,有利于机体主动调节自身免疫力,可以实现协同增效减毒的效果[15]。

  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地将两种医学的诊疗叠加,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两者干预的比例。若患者主观感受与客观检查指标不相符时,如室性早搏患者,经过一定周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不适症状基本消失,但复查动态心电图早搏数仍比较多,数量减少并不显著,这时是单纯的调整中药还是同时加大西药的量或变换西药的种类?如果患者早搏数量减少显著,但主观症状改善不明显,这时又该如何权衡中西医两者的干预度。这就需要医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深刻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书籍的同时,也需要掌握西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等,还有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有深刻了解两种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好这两种医学的专业知识,诊疗时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疾病,才能使中西医更有效地结合。

  3结语

  和合思想重在“以和为贵”,中西医结合需要“存异为先”,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相通之处,使中西医可以更有效地结合,最终“以致和合”。从疗效出发,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对人类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创新的必然之路。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借鉴现代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从不同层面深刻研究中医,以更直观的角度认识中医,逐步揭示中医的奥秘。——论文作者:王擎擎1,2,姚魁武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19448.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