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针灸结合牵引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包括牵引治疗在内的常规治疗方案,A组患者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内容。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水平、短期临床治疗效果及长期随访预后水平之间的差异。 结果 A组患者治疗1、2及4周时,疼痛水平评分分别为(6.57±1.17)、(4.33±1.21)和(2.97±1.04),B组患者分别为(7.32±1.02)、(5.47±1.18)和(4.73±1.46),A组患者疼痛水平得分低于对照组。A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为72.00%,A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x2=5.26,P<0.05),在患者预后水平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预后水平评价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针灸可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不仅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亦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
[关键词] 中医;针灸;腰椎间盘突出症 医学核心期刊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病,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腰椎间盘突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一般而言,对于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即可有效缓解症状[2],但就临床应用效果来看,常规保守治疗起效缓慢,患者在治疗初期不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也对患者后续治疗的依从性有一定影响[3]。本研究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就中医针灸结合牵引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做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且经过CT或MRI检查,可以看到病变部位。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我们制定了如下纳入和排除标准:(1)有慢性腰痛史,且本次为首次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表现;(3)患者一般状况可,未发现合并有心脑血管严重疾病,疼痛发作前活动无受限;(4)精神正常,具备一定文化水平;(5)就诊前三年内无腰腹部手术史,无长期服药史;(6)有医保或合作医疗支持;(7)知情同意。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及B组,A组50例患者中有男32例,女18例,年龄40~64岁,平均(47.7±4.5)岁,急性发作病程5~30d,平均(15.48±3.92)d,在疾病类型方面,有单节段突出者28例,多节段突出者22例。B组50例患者中有男34例,女16例,年龄41~63岁,平均(46.9±4.2)岁,急性发作病程4~31d,平均(15.21±4.26)d,在疾病类型方面,有单节段突出者26例,多节段突出者24例。上述各指标AB两组相互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药物、中频电治疗及牵引治疗,药物治疗采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静脉滴注,15min内滴完,早晚各1次。地塞米松10mg和血塞通针400mg静脉滴注,在两次甘露醇滴注之间进行。药物治疗共使用7d。中频电治疗每天进行1次,每次30min,一般进行7d,但可随患者的意愿进行适当加减,最长不超过10d,最短不超过5d。牵引治疗是采用腰椎骨盆带床头牵引方法,牵引质量大约是患者体重的15%,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加减,每次牵引治疗持续30min,上午及下午可各进行1次,一共进行2周。A组患者除进行上述基础治疗以外,还增加中医针灸治疗项目。其按如下位置取穴:腰部取病变椎部的双侧、命门、肾俞穴、阿是穴及关元俞穴。臀部取穴为环跳穴,腿部取穴为足三里、阳陵泉穴及解溪穴。取穴后先消毒,之后使用不锈钢毫针垂直进针,进针2寸左右,留针30min,每天进行1次,连续进行30d为1个疗程。可根据患者意愿,进行最多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需要间隔3~5d。
1.3 评价指标
(1)两组患者治疗短期疼痛水平的比较:使用《视觉模拟评价系统》(VAS)对AB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情况进行比较,根据此系统使用指南,10分表示疼痛十分强烈,而1分则表示无疼痛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开始后1周、开始后2周及开始后1月时的疼痛水平。(2)两组患者治疗短期内临床效果的比较:我们在治疗开始四周时,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判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我们将腰腿疼痛症状消失,腰椎曲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直腿抬高试验可达到80°水平者归为优。将腰腿疼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轻微受限,且直腿抬高试验可达到70°水平的患者归为良。将腰腿疼痛有所减轻,活动仍旧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可达到60°水平者归为中。将腰腿疼痛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活动受限无改善或加重,及转入手术患者,归为差。比较AB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之间的差异。(3)两组患者腰椎疾病治疗成绩评分之间的比较:在此部分,我们使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发布的JOA腰椎疾病治疗成绩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进行随访,此评分系统包括四个维度:主观症状(满分9分)、客观体征(满分6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满分14分)和膀胱功能情况(满分6分),皆是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此症状越严重。分别计算和统计两组患者上述四个维度得分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短期内疼痛水平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在入院接受治疗时,AB两组患者疼痛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但在开始治疗后,其疼痛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1周、第2周及第4周时,A组患者疼痛水平得分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短期治疗效果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A组50名患者中达到优良水平的分为有16例和29例,其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0.00%,B组50名患者中达到优良水平的额分别有13例和23例,其临床治疗优良率为72.00%,经x2检验,A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腰椎疾病治疗成绩评分之间的比较
使用JOA腰椎疾病治疗成绩评分系统对AB两组患者进行随访,A组患者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和膀胱功能情况得分均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在于突出部位所造成的机械压迫及其化学性神经根炎性反应[4],最近有研究显示,其发病亦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5]。目前,临床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两种,而对于大部分患者,如果其临床症状未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躯体功能,应主张首先进行保守治疗[6],且有研究显示,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经过保守治疗后,病情皆能得到有效控制[7]。结合相关研究文献[8-9],我们总结临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案主要有三种,即西医药物治疗、物理康复治疗及中医治疗,其中西医治疗与物理康复治疗的联合应用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我们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主要是通过控制无菌性炎症对于神经根的刺激,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改善神经根水肿和粘连,调节椎间隙内部压力和椎间关节的错位关系,从而解除神经根压迫,改善临床症状[10]。我国中医对于此类慢性疾病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针灸,对于此类慢性疼痛有极为显著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与患者疼痛密切有关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达到补肾壮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与西医中对于无菌性炎症反应的治疗目的是相似的[11]。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就中医针灸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证明了中医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入院接受治疗时,AB两组患者疼痛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但在开始治疗后,其疼痛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1、2、4周时,A组患者疼痛水平得分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增加使用中医针灸,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快速缓解,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成果[12],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也是患者对于治疗效果最直观的体验[13],所以,快速改善患者疼痛水平,对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增加使用中医针灸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短期内是有明显提升的。结合相关文献,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中医针灸对于局部组织的刺激,促进了机体在局部对于无菌性炎症反应的抵抗力,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14],同时亦有中医针灸促进局部循环,进而增强药物效果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JOA腰椎疾病治疗成绩评分系统对AB两组患者进行随访,A组患者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和膀胱功能情况得分均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价系统是最近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评价腰椎疾病患者恢复效果的方法,其细化了各项指标,相比于传统的生活质量评价等,更能反映出患者疾病恢复过程中的康复情况,而本研究中,A组患者JOA评价得分较低,则说明了中医针灸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水平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医针灸可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不仅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亦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斯钰,黄鹏,黄昕,等.湖南省农村居民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11):1152-1155.
[2] 赵洪增,关文华,程敬亮,等.非包含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7):3095-3099.
[3] 侯文光,张洁林,侯伟生,等.CT影像学在评价理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中的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176-178.
[4] 白文媛,顾洪生,廖振华,等.人工腰椎间盘假体设计原理与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39):6978-6984.
[5] 王涛,马信龙,马剑雄,等.兔腰椎间盘成分抗原性差异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0,30(12):1211-121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7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