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息肉泛指从黏膜表面生长出来的局限性隆起病变,大肠息肉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属于癌前病变,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腺瘤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由于遗传的易感性,在环境中致癌因子的影响下,大肠黏膜腺上皮细胞增殖,瘤基因活化,染色体丢失,腺瘤开始生长,不典型增生,最后成为癌。即公认的所谓腺瘤-癌顺序。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诊断 治疗
一 病理
大体上腺瘤可分为有蒂、亚蒂和无蒂三类。按WHO分类病理组织学上有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主要由直的腺管状或稍有分支的组织构成(绒毛组织O~25%)。绒毛状腺瘤则含有指状的异型上皮(绒毛组织占70%~100%)。介于中间的则为混合型的绒毛管状腺瘤(含绒毛组织25%~75%)。管状腺瘤最常见,占70%~85%;其次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占10%~25%;绒毛状腺瘤少于5%。腺瘤常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重三度。目前倾向将以往称为原位癌、黏膜内癌和灶性癌变包括在重度不典型增生里面。因此对活检报告呈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应慎重处理,最好直接和病理医生交流。腺瘤癌变与腺瘤大小、绒毛成分和患者年龄相关。
二 临床表现及诊断
大多数腺瘤无症状,常在结肠镜检查时被偶然发现。有时腺瘤较大,表面形成溃疡,可有便血,更大的腺瘤偶可导致肠道梗阻。
X线钡灌肠对腺瘤的诊断不可靠,据欧美国家报道,经结肠镜证实的腺瘤仅40%经单纯钡灌肠发现。气钡双重灌肠效果较好,可发现lcm的腺瘤,但不能做活检。纤维结肠镜可诊断出小于lcm的腺瘤,可活检及切除。因此是诊断腺瘤最可靠的方法。但仍有15%左右的漏诊率,特别在结肠肝曲和脾曲呈锐角处和回盲瓣处,观察较难,可能遗漏。以往有结肠炎症或手术者也可能影响观察。结肠镜也有发生肠穿孔和出血的并发症。肠镜检查有一定的痛苦,虽在浅麻醉或镇静剂下可减少痛苦,可是对年迈或高危的患者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近年来开展的虚拟结肠镜,可以发现较大的结肠息肉但要求肠道准备十分满意,以免受到粪便的影响定期肠镜检查已证实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根据美国全国息肉研究协作组的报告,息肉切除后结肠镜筛查l422例至少已切除一个腺瘤的患者,在6000人次以上的随访中,仅发现5例肠癌,与三组正常人群对比,肠癌发生率下降达58%~87%。有力地显示了定期肠镜检查对于降低大肠癌发生率的重要性。
三 治疗
由于腺瘤与癌的关系以及腺瘤切除后可预防肠癌的发生,因此,只要发现了腺瘤就应及时切除。发现一个腺瘤的患者同时有多个腺瘤的机会达40%~50%。因而全结肠镜检十分必要。有蒂息肉和中等大小的广基息肉均可电凝切除,病理检查有无恶性成分。还要进一步了解息肉(腺瘤)基底部、血管淋巴管有无癌侵犯。广基息肉可在其基底部注人生理盐水后电凝切除。直径小于0.5cm的小的息肉发生癌的机会不到0.1%,可直接电灼毁损。直径2cm以上的广基息肉常含有绒毛成分,具有较高的癌变危险,切除后容易局部复发。即使在镜下进行切除,仍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如有残留应再切除。以后再随访3~6个月,如复查2~3次仍见息肉形成,应手术行肠段切除。
内镜下息肉切除后病理报告有恶性变该如何处理,是否需要升腹手术,淋巴结转移机会大不大,这些都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这要根据息肉内癌成分多少以及侵犯程度而定。结肠黏膜和黏膜肌层内没有淋巴管,通常未超过黏膜肌层的癌很少或没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如确认息肉蒂部无癌,对这类癌变的腺瘤电凝切除已足够了。但癌侵犯达黏膜下层时,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可达10%,而且多半为分化不好的癌,应行规范的手术治疗。如为有蒂腺瘤且分化较好的癌,已经完全电凝切除,残留癌和淋巴转移的危险约为1.5%,可以严密随诊观察。如为绒毛状腺瘤恶变,因其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极大,则无一例外地应手术治疗。如为分化不好的癌,或边缘有癌残留,或血管淋巴管内有癌存在,残癌复发率可达8.5%,应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因此,凡属以下情况的腺瘤可不必手术:①息肉已全部切除且全部送病理检查;②病理报告完整,包括侵犯深度、分化程度、电切断端无癌侵犯或无癌残留;③高、中分化腺癌;④无淋巴血管侵犯。
此类患者应3个月随访镜检一次,如无异常,以后可延长到6个月一次。如属以上情况以外的恶性腺瘤,应从患者的全身情况手术危险性和转移危险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承受手术能力有限则不妨密切观察。如病变在直肠下段,可先做局部切除,然后根据病理情况加或不加放化疗。
参 考 文 献
[1] 郭志义,庞明辉,胡康,李平.结直肠腺瘤的诊断及外科处理:附406例报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年09期.
小编推荐优秀医学期刊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5年最新征稿邮箱
本刊以“面向临床、突出实用,为广大脑血管病临床医生服务”的办刊理念,紧紧依靠由全国知名脑血管病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办刊,不断深化质量建设,发行量稳居同类杂志首位,创刊以来,不但使每日从事大量临床工作的专家们爱不释手,也为广大脑血管病医生提供了极为实用的临床指导,多年来,相关学科的医生们一致认为,《中华脑血管病杂志》不但看得懂,学得会,而且用得上。深受全国广大读者喜爱和好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yix/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