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女性与规划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女性城市规划学生及从业人员的调查分析,就城市规划设计中女性不平等的待遇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在规划理念上应重视女性特有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政治法律论文,核心论文发表,女性主义,规划设计,性别差异
引言
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思潮之一,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许多学术领域,也对二战后西方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带来极大的冲击。女性主义的理念同时也影响众多学科知识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女性主义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学术领域,因此,常常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甚至不了解。相比建筑学、地理学而言,城市规划学对女性主义的接受最迟,基本都是在80年代以后,侧重点都在有关理论和政策上的修订。
1女性主义被忽略的原因
1.1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里,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低层地位,女性一直以来都是被看得是家庭的劳动工具,男性的附属品,“女主内,男主外”,“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观念根深蒂固,中国女性平均上学年数明显低于男性,相较而言,大城市人们思想较为前进,而在一些偏远山区、落后地方,受传统观念上的束缚,男尊女卑思想影响,很多女孩得不到跟男孩平等的待遇,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她们却因为家庭影响而没有得到教育。
1.2社会制度、政策上的不到位
长期以来,对女性享受社会的各个待遇政策都存在漏洞,法律上虽然对维护妇女权益做了一些体系,但是社会上女性性别歧视、家庭暴力、残害妇女事件屡见不鲜。针对女性就业而言,女性大学生就业率明显较男性大学生偏低,许多事业单位招聘时更是指明“只招男生”。
2女性就业观念调查分析
就工作价值观念、就业的动机和选择工作的决定因素分析,采访对象针对女性城市规划学生。80%以上的人认为“工作是为了赚钱、谋生”,她们普遍赞成工作对个人价值的实现的重要性。也赞同工作,是为了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就业动机方面,女性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都较偏重于家庭观念,对家庭的重视较高,对环境的要求,集中在离家的远近和交通便利的基础上。
据了解,规划行业的女生占现在高等院城市规划专业中的比例接近百年来40%%,成绩排在前面的,也往往是她们。城市规划专业女生就业率并不低,相对于其他行业甚至可以算是最高。但是,不招女生的现象还是常见,许多单位不愿意给女生一个机会,分析结论,五年制城市规划本科毕业后,女生的年纪在23岁左右,毕业后的前二年都以学习为主,单位投入大而收益低。二年后年纪在25岁左右,正常的就应该谈婚论嫁,1-2年后进入生育期,28岁左右进入哺乳期,然后就是漫长的抚养期。
3女性与城市设计
基于女性主义的观念,女性主义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研究会有强烈的角色反思和社会批判的色彩。它认为,长期以来的城市发展一直受到“男性原则”或“男性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的空间存在和空间需求,给城市建设打上了性别不平等的深刻烙印,并产生了严重的城市问题,诸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女性在城市设计中的不平等待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住房制度上的性别不平等
受制于传统观念上的影响,女性作为家庭主妇,是其自愿选择的结果,是“自然的分工”,忽视了女性自身发展因素,家庭角色的后天性培养,在这种传统的社会压力和教育下,女性便遵循“相夫教子”观念,担当于“被照顾者”的角色,被局限在家庭的管制下相夫教子,而个人的发展机会也因此受到了限制。一些女性甚至为家庭而放弃工作,专心于主妇行业。
在住宅设计上也存在着不平等性,家庭作为女性的劳作空间,从住宅的空间性别来分,女性的劳作空间更加体现在厨房这一领域,但是在住宅设计中,厨房常常是设计成狭小的空间,只能容下一个人正常通行,因此,男性常常以此为借口,推脱家务劳动。小厨房过分强调了住宅的私密性,更是女性住宅空间边缘化的体现。
3.2女性在城市规划功能分区上的不平等
从女性与规划角度分析,有关城市新城建设屡受指责。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观念上分析,新城相当于卫星城市,现在的一些规划指导思想受其影响,为了限制城市的无限扩张,主张“城市与乡村结合”因此,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相继在城市的郊区建立一些新城。但是新城的郊区化却是女性城市空间的边缘化的集中体现,郊区的理想化却掩盖了女性束缚在这一地域里的事实。新城中的社区被认为主要是女性的地域,可是却是从真实世界分隔开来的边缘化的活动空间。郊区与城市中心的脱离,男性被假设外出工作,女性作为郊区最重要的居民,其空间的局限性不仅对女性的家庭生活产生制约,而且也给带孩子的女性带来了难题,同时对于职业女性,工作区与居住区的分隔,无疑削弱了女性与主城区之间的联系,交通政策的不合理性,造成居住到工作地点的往返的高峰,加重了城市与郊区的交通负荷。
同时郊区内部公共设施的匮乏,给女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女性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最重要的使用者。女性在生活上承担家庭的角色和社会的分工,她们更需要接近城市的服务设施,购物、接送小孩上学、看病这一些几乎天天发生。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却常常忽略女性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导致女性与公共设施资源的联系疏远。
4城市规划者的性别差异
由于生活方式、活动习惯和交通模式的不同,加上文化差异,种族、阶层和年龄的区别,造成了男女性在城市中不同的活动特征。在主流的规划理论中,女性极少作为理论研究对象。
目前,女性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还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城市规划是工学、理学和艺术交叉的学科,而女性对城市空间比较敏感,对空间的美的追求和女性的气质是连在一起。
中国的女规划师与男性同行一样,战斗在各自的岗位上,她们肩负着工作、家务、教育子女等多重担子,出色地完成了科研任务、规划设计任务、教学任务和行政及技术管理工作,其中很多人已成为活跃在城市规划领域的佼佼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原院长王静霞被批准为国务院参事,成为国务院参事中惟一的一个城市规划工作者,也是女规划师进入国务院参事行列的第一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女规划师的一个缩影。除王静霞外,还有上海市城市规划局原局长夏丽卿,天津市城市规划局原副局长冯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秘书长夏宗轩,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首批命的15位建筑设计大师惟一的女性张锦秋,等等,不胜枚举。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规划师的能力和地位。
5小结
如果要从过去纯粹的男性为思考转为女性为思考,这其中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们更需要关注规划议题的反省和转变,作为一名规划者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考虑现实中直接和具体的问题,避免了个人理念的空想设计主义,关注女性主义。要改变这些传统的规划模式,仅仅考虑女性的需求还远远不够,而是应当进行一次换位思考,从女性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重新度量城市的空间系统与政策系统,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城市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昭雄 王雅娟 ,女性与规划:一种新的规划视角[J],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
[2]黄春晓,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对空间规划的启示[J],江苏城市规划,2006年第5期.
[3]刘丹 华晨,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J],城市规划2005年第4期.
[4]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网http://www.lunwencheng.com期待您的到来,您的核心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写作指导,职称论文发表之路从我们这里开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zfa/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