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随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而且每一个部宪法都烙下了其时代的印记,代表了当时时代的发展脉络。宪法是现代国家的根本大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风格,宪法往往也带有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我们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应该提升我们的宪法意识。本文就宪法修改、法制意识以及大学生法治意识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培养方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修宪;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
一、宪法修改背景
我国自从新中国成立后一共颁布了四部宪法,分别是“五四年宪法”,“七五年宪法”,“七八年宪法”和“八二年宪法”。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使宪法充分提现稳定性和适应性,全国人民代表大在1988、1993、1999和2004年对八二年宪法的一些条款进行了修改。这四部宪法充分提现了我国在建国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思想状况。宪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不同而不断发展,且每一时代的宪法都有其鲜明的时代品格。
二、宪法意识与法律建设与维护的关系
“宪法意识”指的是每一个公民对于宪法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宪法意识本身是个人内心对法的意识的认可。宪法意识不一定都是在对宪法学习之后才有的,学习宪法之前我们也可能有宪法意识。因此,宪法意识与法治、法律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关知识推荐:论文正式发表是什么意思
宪法意识是一个国家推行宪政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学习本国宪法,一方面保护了自身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公民作为一个国家的主人,学习本国宪法,提高宪法意识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
宪法是公民个人和国家间产生宪法意识的最直接的法律关系。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只有当公民有了基本的宪法意识,政府颁布的政令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推行。但是,公民的宪法意识主要强调了公民对国家的一种信任和归属。不能只单纯的靠公民主动去认知,还需要国家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社会对宪法的尊重。
三、关于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研究及原因分析
我们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宪法意识培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是其现状也令人担忧。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宪法认识水平较低。唐仕斌教授指出当代大学生宪法基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宪法权利意识也很薄弱、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还不够。
二是大学生对宪法的情感淡漠,宪法认识模糊不清。戴激涛先生也说过,宪法依然是高居庙堂的神坛之物,它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当代普通大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宪法的内容,对宪法的了解还不足够。”
三是当代大学生对基本权利义务的认识远远不够。石媛媛曾说过,当代大学生对宪法内容的认识还不够、大学生对宪法典以及宪法性文件的修改关注度也不够、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足,法律监督的社会监督还不够完善,公民特别是大学生也应该承担起监督法律的责任。”
(二)大学生宪法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是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人类在18-22周岁这样一个敏感阶段,在这时,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看法,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在这个阶段,他们又受到不成熟不理智的心理约束,做事冲动易怒,思维方式和逻辑前后反差大,且易带走主观作用,他们的情绪日益丰富但是前后波动大。所以说大学生表现出特殊的矛盾特点,在某种情况下甚至会比较偏激。
二是家庭父母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父母自己的宪法知识、宪法意识也远远不够,致使他们不能在这方面给予子女很好的教育,他们错误的认识也会影响子女的价值观、世界观。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和道德品质,这也导致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
三是学校教育的原因。高校存在着在校大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宪法内容学习、学校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重视程度不高、课程浮于表面化等问题。在现阶段,高校中老师大多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宪法认知水平较低、宪法情感淡漠和权利义务意识差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笔者就读的河北金融学院中,这样的情况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翻转课堂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识到宪法意识的重要性,主动去学习。
四、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方式
(一)法律方面的教学要以宪法为基础
众所周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体系,一切法律都必须遵循宪法来制定,宪法基础知识也是形成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的基础,一切思想的内容都以理论实际作为铺垫,只有具备了宪法基础知识才能对宪法的作用和功能有更深的了解,近一步提高自己的宪法意识。因此,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基站就是课程上的理论学习。各大高校必须提高对宪法课程和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老师也应该创新教授形式,把宪法的本质、特征、基础原则、现实应用等作为课程重点,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形成宪法法律思维,用法律的角度去看待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各国的宪政历程和人权问题,以便于对我国在人权方面的态度和宪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对宪法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要更加重视
习近平同志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一定也要从现实社会的实践做起,而且非常重要,实践的内容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收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宪法案件,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课程的讲述过程中,增加学生对于宪法的兴趣,使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宪法的相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目的和效果。
2、鼓励大学生积极行使宪法赋予自己的基本民主权利,比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从中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热点事务,关心国家大事,提升主人翁意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宪政意识。
3、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比如我校积极组织的“调研河北”、扶贫调研和实践工作还有我校组织各系积极参加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等等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免进入到各个基层国家组织,比如:村委会、居委会等,了解到国家基层自治组织的组织活动原则,这比通过书本学习更让人印象深刻。
(三)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联合机制,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
宪法意识培育的文化环境是指影响宪法意识培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从校外来说,要充分利用各个活动基地、各小区和各实践基地。比如我校就利用周边小区进行一些社会志愿活动,进行一些法律宣传或者敬老爱老等等系列活动。我系还会利用一些律所作为实践基地,让在校大学生在暑假的时候可以在律所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一个月的实践,我们可以了解到律师这个职业的法律操守以及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对于我们的理论文化课程的学习也是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毕竟理论源于实践,鲜活的案例总比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要更加吸引人的多。
从校内来说,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普法教育活动。以笔者所在的河北金融学院为例,每年的3月15日都会进行法制宣传进入周边小区进行普法活动,每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都会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邀请系里领导以及现在专家来我校音乐广场进行宪法讲授及问答活动,旨在普及宪法的理念,让更多同学了解宪法、尊重宪法。另一方面是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系微信群、系公众号等新媒体,定时推送相关法律事件,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法律的魅力,让宪法的意义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提高同学们的宪法意识,知法、守法、懂法、用法,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论文作者:王杉常欢杨淼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zfa/1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