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亚毫米波望远镜的发展, 利用这些新的探测设备, 人们在亚毫米波段发现了一类高红移且富含尘埃的星系, 将其称为亚毫米星系. 这类星系的发现革新了我们对星系的演化以及极端条件下的恒星形成过程的认知. 这些亚毫米星系是宇宙中最强的星暴星系, 其中的恒星形成过程产生的能量接近爱丁顿极限. 人们普遍认为这类星系正是近邻宇宙中那些大质量星系的前身天体. 但是,很难解释其在高红移为何具有较高的数密度. 它们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会被处于视线方向上的大质量星系通过引力透镜作用放大变亮. 尽管这类处于引力透镜系统中的亚毫米星系十分稀少, 但近来人们通过大视场河外巡天, 发现了上百个此类天体, 这为我们研究高红移亚毫米星系中的星际介质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新途径.
我们从Herschel-ATLAS巡天获得的源表中仔细地挑选出了一组受强引力透镜作用的亚毫米星系的样本. 我们利用IRAM (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etrique)的干涉阵NOEMA (NOrthern Extended Millimeter Array)和30 m单天线望远镜, 从16个亚毫米星系中探测到了水分子(H2O)谱线. 我们发现水分子谱线的光度和星系的红外光度之间存在一个紧密的近似线性的相关性. 我们利用水分子的远红外激泵激发模型, 从观测数据中求出了水分子气体和尘埃辐射的物理性质. 我们发现这些由水分子气体示踪的致密热分子气体很可能跟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紧密关联. 除了水分子气体谱线之外, 我们还在样本中的3个星系中探测到了H2O +的若干条发射线. 我们发现从近邻的极亮红外星系到高红移的亚毫米星系, 它们的H2O和H2O +发射线的光度之间呈现出紧密的线性关系. 通过分析这两者的谱线强度比, 我们推测这些星系中星际介质的氧化学过程很可能由其中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所产生的宇宙射线主导.
除了水分子气体, 另外一个重要的分子气体探针为一氧化碳(CO)分子气体. 因此, 我们使用IRAM 30 m单天线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亚毫米星系样本中的多能级CO谱线进行了观测. 通过分析CO发射线的谱线轮廓, 我们发现引力透镜的非均匀放大效应会使观测到的谱线宽度被低估, 这个低估最大可以到2倍左右. 通过基于大速度梯度(LVG)的CO谱线辐射转移模型, 并利用结合了贝叶斯思想的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方法, 我们得到了多能级CO谱线所示踪的分子气体的物理性质, 包括: 分子气体的体密度、温度以及CO分子的柱密度. 通过对样本整体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星系整体的气体热压力与其恒星形成效率呈紧密的线性相关. 同时还研究了星系的分子气体与其整体恒星形成之间的关系, 比如通过比较这些星系的气尘比以及气体耗散时标, 发现样本星系具有的这些性质与其他亚毫米星系并无差异. 最后, 我们对比了样本星系的CO谱线和H2O谱线的线宽, 发现这两者比较一致. 这意味着这两种分子气体辐射分布的空间区域较为类似.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高红移亚毫米星系中分子气体的性质、结构以及动力学的性质, 十分有必要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观测对其进行研究. 因此, 我们利用目前最强大的(亚)毫米波干涉阵ALMA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和北半球最先进的毫米波干涉阵NOEMA对样本中最亮的两个星系进行了高空间分辨率的观测. 我们对CO谱线和H2O谱线的高分辨率成图进行了对比, 发现星系冷尘埃的辐射区域要小于CO和H2O的区域, 但是后两者的分布比较一致. 通过构架其动力学模型我们发现这两个星系的运动学图像可以很好地用一个旋转盘模型来解释. 据此, 我们求出了其动力学质量以及有效半径.
随着未来NOEMA的发展以及ALMA的不断运行升级, 我们将不断地扩大受强引力透镜作用的高红移亚毫米星系样本, 并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探测那些未经过引力透镜作用的星系. 通过观测这些星系中不同种类的分子气体探针, 我们将对这些星系中的星际介质的物理化学状态以及其与恒星形成的关系有更新的认识.
高红移亚毫米星系中星际介质的物理状态相关期刊推荐:《天文学报》创刊于1953年,由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办,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创办最早的天文学术期刊。自1979年起从半年刊改为季刊。专门发表天体物理、天体力学、天体测量等天文各大分支学科以及天文仪器、天文学史和天文观测新发现等方面的科学成果,进行国际交流,密切反映我国天文学的迅速发展面貌。目前已和52个国家的220个天文单位建立了正规的期刊交换关系。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咨询在线编辑老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dzi/1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