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以下简称《标准》)对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提出了有史以来最详尽最严格的要求,该标准中含有82个与二次供水有关的指标。如何能在日常监督中高效有序地对二次供水水质进行监管[1];如何能够在突发水质污染事件中有的放矢,迅速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对事件进行应急处置,这是卫生监督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2]。本文即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构建基于指标层面的二次供水卫生监督指南,指导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的日常监督以及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3],寻求卫生监督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最佳契合点。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对《标准》中的指标进行筛选,确定本研究的指标范围;分别采集辖区内1家集中供水泵站、2家日常管理和设施设备均为优秀级别的二次供水单位的水样作为典型调查对象,按照《标准》中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对近5年内的二次供水相关文献进行评阅,归纳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排序;确定指标体系赋值方法及标准;对《标准》中的相关指标的可能污染来源、毒性特点、卫生学意义排序进行文献评阅并赋值,构建监督指南[5]。
1.2研究方法:典型调查;专家咨询;定量检测;文献评阅。
2结果
2.1水质检测结果分析:根据专家咨询法在《标准》中的82个标准中筛选出33个常规指标,作为定量检测指标。将2个二次供水水样和1个集中供水泵站水样作为典型调查对象,进行33个指标检测(表1)。除集中供水游离余氯指标不符合《标准》外,其他32个指标两种水样均合格。
2.2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排序分析:通过对2013—2018年的342篇文献进行评阅,排序得出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表2)。可以看出,提及频次最高的原因是二次供水设施消毒措施不到位,有164篇文献提到;最少的为排管排线不科学,频次为21次。
2.3指标特性分析:通过专家咨询法及文献评阅法,对82个指标的自身特性、污染来源以及毒性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项微生物指标的污染来源均为人或动物粪便污染;毒理指标中,具有慢性毒性的指标最多,有54项,另有19项指标急毒慢毒均有,污染来源方面以化工污染为主,有49项,其次是杀虫剂,有20项;作为放射性指标的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的污染来源均为化工污染,急毒慢毒均有,且三致效应皆具备。见表3。
相关期刊推荐:《山西医药》(半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栏目:专论、论著、实验研究、活血化化瘀、调查研究、影像诊断、综述讲座、临床研究。
2.4赋值方法制定: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制定较为完善的赋值方法。首先确定指标基准分值为100分;其次,将是否为33项常规指标之一、毒性特点(急性毒性或慢性毒性,或二者皆有)、可能污染途径(分为存在人工投毒可能、日常化学物品或非日常化学物品、粪便污染三种途径;如出现两种以上途径同时满足的情况,则赋值不累加,取最高项赋值)、三致效应(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赋值可累加)、易感人群(分为无特定易感人群和有特定易感人群两种情况)等5大因素作为指标的具体赋值项;第三步,确定各赋值项具体分值:常规指标30分、非常规指标0分,急毒10分、慢毒5分、二者皆有15分,存在人工投毒可能20分、日常化学物品15分、非日常化学物品10分、粪便污染20分、以上几项不累加,致癌、致畸、致突变满足其中一项5分且可累加至最高15分,无特定易感人群5分、有特定易感人群0分;最后,根据上述方法得出82个指标的具体分值。
3讨论
3.1二次供水日常管理及设施设备管理应为监管重点:在本研究中,为了去除存储过程产生的偏差,作为典型调查对象的2家二次供水单位日常管理和设施设备在以往监督工作中均被定为优秀级别。
在33项指标检测中,可以发现二次供水水质受管道运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依旧处于合格水平;相反集中供水水质倒是出现了游离余氯低于标准的现象。可见,在日常管理和设施设备到位的情况下,二次供水水质并不会有太大下降。
另外,从文献评阅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二次供水水质的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消毒措施不到位,其次为周围有明显污染源,即周围环境;排在最后的,也即设计审查不到位导致的排管排线缺陷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想要把二次供水监督工作做好,最重要的着眼点还是应该立足于日常管理和设施设备的到位和合理。而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首先想到的排查方向也应为日常监督缺失和设施设配缺陷。
3.2构建二次供水卫生监督指南:根据赋值方法,对82个指标进行赋值。有3个指标被赋予最高分,为170分,分别是毒理指标中的砷和2项放射性指标;有2项微生物指标和19项毒理指标得分为最低的120分;其他指标均在此区间内分布。分值越高,代表危害程度越高,在做应急排查和处置时候需要优先考虑。结合研究过程中对每项指标毒性表现、检出意义、健康危害、可能污染来源以及是否有三致效应等多方面的数据资料,监督指南较为系统、立体地为日常监督和应急处置提供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指引。同时,监督指南提示:在相同临床症状表现时,按照赋值由高到低考虑污染可能性更有意义。——论文作者:张文红邱昱清戴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1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