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前期累积的“结构性”和 “体制性”矛盾逐渐浮出水面,要从根本上解决或消除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启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这种结构调整应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中心是解决产出结构与需求结构的有效统一问题;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中心是解决新兴产业或先导产业的发展和现有产业技术结构升级问题;三是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中心是解决企业规模结构,特别是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四是所有制结构和股权结构多元化,中心是解决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重新布局问题,激发企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背景及思路
结构调整是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普遍的、长期的问题,备受各国政府关注。 因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结构问题,结构效益和结构转换能力的高低优劣决定着经济的兴衰,决定着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 只有顺应结构演进升迁的一般规律,并做出前瞻性、战略性的筹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增长。
一、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前期累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逐渐浮出水面,要从根本上解决或消除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启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 一) 东南亚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纪之交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新旧转换
从1997年7月开始,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了被誉为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东南亚及东亚地区,其波及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引起的货币贬值幅度之深,都是历史上所罕见的,伴随而来的是殃及诸国的经济危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动荡。这场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货币大幅贬值,使投资者信心丧失,资金大量卷逃,进而使其长期累积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速度过快、泡沫经济成分过重、金融体系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等矛盾爆发。痛定思痛,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化解金融危机冲击的应急措施,并反省经济运行中 “体制性”与“结构性”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较大影响。由于我国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导致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比重较高,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 因此,在世界性的进口需求萎缩趋势中,我国出口贸易严重受挫。金融危机从侧面警示我们,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危机态势中增加抵御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 二)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群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崭新阶段--知识经济时代
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的发展不单纯依靠劳动力、资本、原料和能源,而主要依靠知识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凸现到非常突出的地位,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如果说钢铁、汽车、电力、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构成工业经济的支柱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软件、芯片、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整个经济的先导和支柱。 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阶段,许多产业将会衰落,而另一些产业将会兴起,以往行之有效的一些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将被淘汰或者更新,一国的竞争力将重新确定、重新排名。 支撑这一变化的是知识,是高新科技,高科技不但创造新的产业群,还扩散到传统产业中,引起产品质量、档次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出现。 可以说,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纪,而高新技术产业将会驱动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的共识。
( 三)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发展已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短缺经济基本结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短缺。 90年代中期,工业发展已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短缺经济基本结束,买方市场逐步形成。 随着市场约束的逐渐增强,新的结构性矛盾变得日益严峻,一是供给与需求结构之间的脱节导致生产能力的结构性过剩;二是一批过去曾经拉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增长点趋于成熟或衰退,其带动作用递减甚至丧失,而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领涨板块散淡;三是产业整体素质低,技术开发能力严重不足,没能跟踪市场变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衰退行业和企业又未能及时退出市场;四是生产集中度低、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企业长链条、“全能型”生产组织方式未得到改造,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和产品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规模效益不高。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比以往更加突出。
相关期刊推荐:《工业经济论坛》IndustrialEconomyReview(双月刊)2014年创刊,是国家级经济理论学术刊物,主要面向工业和两化融合领域的有关主管部门、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设有:理论前沿、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区域发展、世界工业等栏目。
综观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必须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启动大调整。 只有通过经济的大调整,才能实现经济的大升级;只有实现经济的大升级,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上获得新的大发展。 由此,“大调整--大升级--大发展”便构成了工业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
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适应 “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以调整产品结构为突破口,围绕名牌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实行改革、改组、改造与强化管理相结合,使工业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应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中心是解决产出结构与需求结构的有效统一问题;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中心是解决新兴产业或先导产业的发展和现有产业技术结构升级问题;三是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中心是解决企业规模结构,特别是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四是所有制结构和股权结构多元化,中心是解决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重新布局问题,激发企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 一) 产业结构合理化:构筑以市场需求结构为导向的产品供给结构
我国工业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产业内部的产品结构矛盾。 工业经济增长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为供给总量的增长,而需要从保证市场有效供给增长角度树立经济增长的新观念,要使增长的产品结构和品种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 因此,要围绕技术密集型企业、高附加值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改善增长质量,扩大有效供给。一是要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通过解决一批产品的关键技术、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动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产品不断涌现。 二是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确立名牌兴企、名牌兴国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加大对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支持力度,构筑用名牌产品支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 二) 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结构的聚合质量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产业之间内在的联系形式。在这种联系形式中,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这就是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 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取决于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1.识别和扶持主导产业。 根据现代经济增长中主导产业的替代规律,新生主导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部门发展具有明显的成长效应,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能够发挥特定经济阶段的比较优势,形成一种配置效率更高的要素投入结构,实现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有机协调,具有较大的连锁效应,其增长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的演进。 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确立起机械、汽车、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并组建以大型工业企业集团为骨干的产业体系框架。 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主导产业成长的外部条件,对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经过改造,使支柱产业优势大大增强,产业形象更加突出,构筑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2.衰退产业的援助和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不仅需要扶植培育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而且需要对衰退产业进行援助和调整。在世界范围内,援助和调整衰退产业已成为一项重要政策。 衰退产业是指那些增长出现有规则减速的产业部门。 对衰退产业进行援助和调整,是为了使衰退产业有秩序收缩,减少摩擦成本和社会震动,把资源从衰退产业部门转移出来投向发展产业或成长产业部门。 要通过制定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规定和社会保障等措施,对于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进行压缩或淘汰迫使其退出市场,对扭亏无望、无挽救价值的亏损企业实行破产,淘汰一批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通过企业破产兼并,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3.促进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性是由创新在某一产业内迅速、有效地积聚,并通过部门间的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关系) 发生扩散效应( 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 来决定的。 因此,产业结构高级化本质上并不是指某些部门比例的上升,而是指技术的集约化,即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的增加。 因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较落后的传统产业,是提升产业结构素质的根本所在。 我国工业经济结构中有大量机械、石化、医药等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这些传统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产业结构在其自身变动中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益是否有效并不仅仅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因此,在产业结构的相关性中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结构中最强的要素,而是最弱的要素。整体功能发挥的程度和效率,往往是由其中最弱的因素决定的,这就犹如,链锁的力量是由其中最薄弱的一环所决定的,其他环节再强也无济于事。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首先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通过科技对接的方式嫁接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大院大所与传统企业实现产品成龙配套,激活传统企业的资产存量,拉动传统产业的发展。
4.高起点培育新兴替代产业。 要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一块政策上的特区,使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部分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乘上高速行进的“特别快车”,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超常规快速发展。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以信息、现代生物与制药、新材料、自动化、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露端倪,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呈现高速度、跳跃式发展趋势,并具有高水平、效益显著、牵动作用大、发展后劲足等特点。一些高科技企业集团已初步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率先进入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阶段,在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要全面实施高新技术攻关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为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优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要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宏观管理,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制定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相关政策法规,为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项目,实行滚动支持,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技术跨越。 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投资体系,加大科技与金融结合力度,加大对市场前景好、能够带动产业升级的技改项目的信贷支持,探索科技与资本结合的新路,努力促进科技进入资本市场,使科技吸纳资本由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进行科技风险投资的探索,推动科技风险投资走向国际化、市场化。
( 三) 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
产业组织结构是产业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结构,这种相互关系结构对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状态具有重大影响。 产业组织结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经济;二是竞争活力。 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进程看,规模经济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表现为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化协作、小批量分散生产的格局、生产设备小型化。这种规模不经济导致低水平过度竞争,资源利用效率低,激化了产业结构矛盾。考虑到多数产业严重的过度竞争态势,通过企业兼并、转产、限产和破产等企业退出行为减少过多进入的企业数目,将过于分散的生产能力集中起来,扶植与培育企业集团,建立合理和适度的竞争秩序,是实现产业有效竞争的必然途径。要认真贯彻落实“抓大扶小”的战略方针,以资产为纽带,以金融为中介,以兼并联合为基本手段,以名牌畅销产品为龙头,以支柱行业和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建立与发展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较强扩张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使优势企业及集团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对已组建的一批企业集团进行认真梳理,对大中型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整理和改造,积极培育和组建以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集科、工、贸为一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予以全力支持。中小企业要走“小而新”、“小而精”、“小而专”的特色之路。 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协作化的路子,与大企业搞好配套。同时重视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四) 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激发企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推动--结构调整的外在动力;二是微观企业自主推动--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只有两个方面的动力共同作用,结构调整才能取得实效。我国微观企业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结构调整面临严重的动力不足问题。从资产上讲,我国国有经济一直起主导作用,但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模糊,受政府保护较多,缺乏不断地挖掘潜在需求的能力,其生产结构不能及时地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地升级。因此,以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为重点,推进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我发展和改造的能力,是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要积极推进重点企业集团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企业集团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理顺资产关系和规范母子公司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三会一理”的科学治理结构。打破单一投资主体的组织形式,鼓励支持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种经济成分参资入股,鼓励优势企业之间和产品关联度较强、具有互补性、配套性的企业进行“承债式购股”和“债权变股权”等新的尝试,构建新的股份制企业。同时稳步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产权出售、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重组、联合改组、合资合作、破产、托管、租赁等多种改制形式,推进资产重组和优化配置,使企业优良资产得到有效利用和发挥,不良资产通过转移、变现和置换也得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提高资产运营质量。
“十五”时期是国民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针对我国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继续实施以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力争在21世纪初使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论文作者:杜晓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0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