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泛娱乐主义似乎很少受到疫情的影响,仍然在网络空间一路狂奔,以多种方式全方位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并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也凸显了一些在认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把握正常娱乐与泛娱乐化的界线、如何看待对泛娱乐化形式的运用、如何看待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
网络空间泛娱乐化现象频繁出现,在不同场景下显示出多样化的内容与样态
一是泛娱乐主义对网络流行语的塑造。经过多年的发展,泛娱乐主义已经深深影响了一批网民,以致他们在任何话题上都会表现出娱乐心态、娱乐思维,崇尚恶意搞笑、戏谑调侃。2020年在网络空间关于一些影视和社会事件的讨论中,一些网友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制的敬畏,尽情调侃,制造出一些“新词”。比如在讨论网剧《隐秘的角落》角色“张东升”在爬山过程中谋杀两位老人的情节时,一些网友娱乐化解读为“爬山警告”,“约你去爬山”成为网络热词。在杭州杀妻案发生后,一些网友延续娱乐化解读方式,根据案情的一些细节发明了“两吨水警告”“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等词汇,严重挑衅了公序良俗。“家暴妆”是网络空间的又一新词。源于2020年4月,外网平台一名网红发布了一张眼角带有淤血的照片,引起了模仿被家暴者受伤后眼角淤青、嘴角带有鲜血的妆容的风潮。这股风潮传入国内,一些网红纷纷跟风,在网上晒出自己的“家暴妆”,微博等平台上传播着大量的“家暴妆”教材,阅读量高达几十万,一些女性网友在网上晒出自己模仿“家暴妆”的照片,以求点赞。“家暴妆”一词以及模仿“家暴妆”的娱乐行径,完全建立在被家暴者的痛苦之上,暴露出参与者的无知、缺乏同情心和道德约束感。
二是饭圈互撕对网络生态的毒化。在泛娱乐化大潮下,受一些网络平台的纵容和营销号的引导,在青少年中出现了饭圈文化。个别青少年无底线地狂热追星,囿于一个个相对固化的饭圈。他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生命体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将自己的偶像神化,以偶像的声誉和利益为最高追求,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用来控评论、刷数据、冲销量,还时常掀起“粉黑大战”,对持不同意见者攻击谩骂、恐吓,导致网络暴力。饭圈的一系列表现充分暴露了泛娱乐主义侵蚀下,一些青少年的价值观扭曲,也暴露了资本为了利益,制造对立和撕裂,营造病态网络气氛,把粉丝当作赚钱工具,从而败坏了社会风气,毒化了网络生态。
三是网络直播泛娱乐化趋势受到直播新类型的冲抵。近些年来,我国网络直播平台发展迅猛。尤其是“直播+电商”在2019年爆发,以李佳琦、薇娅为代表的网红主播成为网络购物代言人。网络直播以泛娱乐化、强交互性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而经济利益、社会名望的诱惑也致使部分网络直播平台所发布的内容明显失真、失范,一些直播内容还充斥着低俗表演、语言暴力、虚假信息等。因此,网络直播一度被视为泛娱乐主义的典型表现。
2020年,网络直播出现了多种趋向。第一种趋向是延续往年的网络直播类型。受疫情影响,“宅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网红直播带货持续走红,而且吸引越来越多的流量明星、名人加入。但“夸大其词”“假货太多”“鱼龙混杂”等成为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集中反馈。此外,游戏直播、秀场直播等进一步发展,直播内容的丰富度提升,但迎合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满足感观刺激的泛娱乐化特征并没有改变。
第二种趋向是新型直播活动的展开。一是公益性直播带货迅速发展。2020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时间节点的临近,面对疫情导致的企业生存困境、农产品销售困难,大批基层干部、甚至大学校长也走进直播间做公益,为地方农特产品“打call”,吸引几十万网友围观、购买。二是直播界限的拓宽,“直播+教育”“直播+旅游”“直播+体育”“直播+电竞”等形式纷纷上线,并产生强大传播力,受到网民欢迎。疫情期间,武汉大学网络直播樱花开放,2020年3月16日当天1分钟就有30万网民“云赏花”;闭馆中的故宫博物院联合多家媒体,进行了三场网络直播,全网总浏览量超过4.3亿,其中总播放量约1.9亿,话题讨论总量约2.4亿。这些新型直播活动在内容上超越了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将公益性、知识性、审美性等融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网络直播的泛娱乐化趋势。
泛娱乐主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凸显了一些在认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把握正常娱乐与泛娱乐化的界线。在泛娱乐主义思潮持续蔓延、泛娱乐化已经深入大众尤其是青年日常生活的情况下,青年群体对网络直播、影视游戏、明星选秀等网络亚文化的喜欢逐步形成习惯,尤其是一部分青少年陶醉于网络直播、狂欢于网络游戏、痴迷于网络暴力,碎片、猎奇、简单、恶搞、通俗、快捷已经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喜闻乐见”。在这种情况下,官方媒体尝试运用青年熟悉的话语、喜欢的方式,向青年靠拢,实现主流价值观与网络亚文化对接,以走进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和话语空间,实现对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有效引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靠拢、对接不是迎合、迁就,更不是拉低官方媒体的底线以适应泛娱乐化的恶俗。如果官方媒体越过了应该坚守的界限,很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有损于媒体的公信力和媒体背后公权力的正当性。因此,官方媒体必须把握正常娱乐与泛娱乐化的界线,在历史和民族文化题材、政党政治题材、红色革命题材、人类生命价值题材、社会民生题材、女性权益题材等方面坚持正确立场和底线,在表达、呈现的方式上保持应有的庄重、严谨。
相关知识推荐:人民论坛是核心期刊吗?
如何看待对泛娱乐化形式的运用。在网络泛娱乐化的发展中,一些娱乐化形式比如网络直播、综艺节目、排名打榜等得到运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形式必然与泛娱乐化“绑定”、运用这些形式就是泛娱乐主义的表现。关键在于内容,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可以看到,2020年网络直播行业的新变化,说明网络直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网民休闲娱乐的方式,科技进步带给直播行业更多可能,网络直播方式在解决现实生活中困难、问题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显示其工具性价值。因此,运用网络直播形式传递正能量、满足大众正常消费、娱乐的需要,不应当被视为“中自媒体的毒”“丧失原则”。央视频APP直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修建过程,在疫情严重的时刻传递出正面信息,有利于增强大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帮助大众认识“中国速度”。即使是采用打榜的方式为施工机械“加油”,其中没有商业利益的追求,没有对建设者“人的价值”的否定,未尝不可。由于泛娱乐化的背后有资本的操控和资本增值驱动,那么在摆脱、超越这种操控、驱动后,各种娱乐形式、信息传播方式完全可以用来满足网民需求的发展,社会应该对此给予包容的态度。
如何看待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泛娱乐化现象的频显、泛娱乐主义思潮蔓延,不可避免地与我国娱乐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娱乐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发展最早的文化市场产业门类之一,到目前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影视行业、游戏产业、网文行业等,既为国家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作出了贡献,而且出海产生巨大收益,有利于塑造中国形象。同时,从网上“打榜”,到形成“粉丝经济”,再到策划自己的文化产品,我国大量年轻人已经不再是文化娱乐产业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乃至生产者。所以,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青年一代的发展来看,都不能在娱乐业上因噎废食。而批判、分析泛娱乐主义发展的各种危害,其实是建立在文化娱乐业将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应该看到,2020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举措,清晰展现了引导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与治理泛娱乐化现象并举的取向。而2020年泛娱乐化现象再次向引导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对网络平台和营销号的管理、对娱乐业从业人员的管理,等等。
治理泛娱乐化现象和泛娱乐主义思潮必须坚持科学思维
泛娱乐化现象存在、泛娱乐主义蔓延,根本上源于资本对网络媒体平台的宰制及借此对大众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塑造,这是互联网媒体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资本和流量成为网络媒体企业的核心能力、资本增值与媒体流量密切关联的条件下,“流量为王”成为网络平台建设、内容生产、信息推送、娱乐引导的核心标准,一方面通过推进技术创新简化终端使用难度,降低网络平台门槛,从而扩大平台用户数量以增加数据流量,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娱乐议题”、定制娱乐内容、利用算法向用户推荐特定内容,吸引用户浏览、点赞、转发、评论、搜索,参与流量的生产,甚至不惜违法违规,流量造假、恶意营销、侵犯隐私。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加强了网络治理,但2020年泛娱乐化现象的存续说明,只要有资本在网络娱乐业中运作,泛娱乐化倾向就有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对互联网中泛娱乐化现象、泛娱乐主义的治理必须坚持科学思维。展开而言,坚持战略思维,把泛娱乐化现象治理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去认识,作为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来对待。坚持辩证思维,既不能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由无视资本在网络娱乐产品生产中的逐利逻辑及其对泛娱乐主义的推动,同时也不能完全排斥资本,否定资本在满足大众网络娱乐需要方面的作用。坚持法治思维,随着科技发展、市场变化和网民需求变化,不断完善网络治理的法治体系和制度体系。坚持底线思维,在网络信息内容上明确网络安全的底线。明确娱乐的底线是无害,即不能对人的发展带来精神或心理或道德的伤害;不能放任泛娱乐化网络和现实空间畅通无阻,瓦解人们的精神世界,消解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不能让泛娱乐主义与其他错误思潮融合产生新的变体,使粉丝群体受到错误思潮的引导,甚至在现实空间中形成大规模的活动。此外,从网民主体角度看,还要在大中小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培养他们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法律和道德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论文作者:杨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