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决中小城市现代商业发展困境,需要推进亲近式营商环境构建,通过架构中小城市亲近式商业营商环境的载体、服务、管理、展现四个层面来实现。分析发现目前商业载体架构定位不清晰、企业自我创新能力不强;商业服务设施架构存在商业硬件配套设施改造不完善、城市交通规划不合理问题;商业管理架构存在市容管理不符合实际、商业审批手续复杂问题;商业展现架构存在商业环境营造不足、商业互动机制缺乏等问题,应着力改造与完善这四个层面的短板,推进中小城市亲近式营商环境构建。
[关键词]中小城市亲近式营商环境制约因素推进战略
引言
目前,商业营商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领域,多侧重从国家、省级或直辖市层面进行分析、探讨,较少涉及中小城市商业领域,而商业营商环境所带来的问题,正造成一些中小城市商业企业经营困难,商业楼盘闲置资源增多,商业对周边的辐射程度明显下降,外来客流减少。因而,中小城市商业要发展、转型,亟需用亲近式理念重塑商业发展营商环境,增强中小城市商业对风险和经济环境的适应性,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中小城市亲近式营商环境内涵界定与载体架构
(一)亲近式营商环境内涵
中小城市亲近式营商环境是指商业的建筑设计、服务展现、销售模式、管理方式、治理模式等体现以人为本、融入群众,易于被企业和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通过在城市商业中休闲、消费而感到精神上愉悦和心理上享受;商业企业在城市中经商办事方便、觉得城市具有亲和性以及对市场具有期待性。一个城市的亲近式营商环境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对商业企业都要形成强大吸引力,提升留住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的可能性,进而促进城市形成吃、住、行、游一体化的亲近式商业生态圈。
与传统营商环境相比,亲近式营商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各个商业企业之间存在彼此正向竞争又互相依靠的关系,即多个供应链交叉存在,构成一个生态网,协同发展,有效抵御外部风险冲击;二是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和愉悦,实现其内心的价值;三是促进文商旅跨界融合,在促进城市“吃、住、行、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形成的同时,突出当地文化和风俗特色,让城市商业生态圈成为消费者流连的文商旅交融胜地;四是注重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挖掘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手段,营造一种智慧化、高效化、便捷化的商业环境。综合来看,亲近式营商环境将实现商业发展、企业发展和消费者个人需求相融合的多赢,形成繁荣和潜力并存的商业发展特色,从而有效提升中小城市商业竞争力和城市发展魅力。
(二)亲近式营商环境载体架构
从亲近式营商环境实现层次架构来看,一般分为载体、服务、管理、展现四个层次。载体架构是主体架构,服务、管理、展现是辅助架构。
亲近式载体架构涵盖商业个体载体架构、范围载体架构和智慧商圈载体架构等三个方面。个体载体架构,指从个体载体内部设计、商品陈列、销售方式、服务质量、先进技术运用等方面让顾客满意,以人为本,增加亲和性;范围载体架构,指中小城市形成核心商业生态圈、次级商业生态圈、社区商业生态圈的商业发展层次性分布,在商业规划、功能分布、特色集聚等方面各层级彼此相连但又各具特色;智慧商圈载体架构,指通过先进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的合理交叉运用,给商业企业、消费者带来经营、消费的便利、愉悦,富有吸引力。
亲近式服务设施架构,主要指中小城市商业的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供给、布局,包括基础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和产业服务设施三个方面的供给和布局。基础服务设施包括交通、办公环境等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是指能够为商业企业和消费者提供饮食等生活便利的设施;产业服务设施是指与产业配套的相关服务设施。中小城市各级商业生态圈的服务设施要能够贴近群众,方便商业企业和客户的生产、生活和经营需要,减少商业企业生产、经营和消费者购物、休闲的后顾之忧。
亲近式商业管理架构,指商业管理要贴近市场,维护市场安全和搞活市场,部分商业管理权下放给商业企业、行业协会,让一些经营权回归市场,从而调动商业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商业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即中小城市亲近式商业管理层的构成不仅包括政府,也包括行业协会、商家,要由以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和行业协会管理、商家自治三方协调合作转变,让管理更加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放管服”。
相关期刊推荐:《开放导报》(双月刊)1992年创刊,是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设有:对外开放战略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研究、经济特区新定位、两岸经济关系、城市国际竞争力、区域经济、经济走笔、开放书林等栏目。
亲近式商业展现架构,是指中小城市商业要展现商城融合的理念,通过文商旅融合,让消费者感觉到商业、人文的魅力,特别是当地文化的内涵,增加人、城、商的亲近;通过各种特色商业活动的串联,展现商业文化的氛围;通过各种业态的布局、网红店的引进、跨界融合,展现商业发展的内在潜力,激发亲民性的实现。
二、中小城市亲近式营商环境实现的制约因素
中小城市商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亲近式营商环境的推行势在必行,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中小城市还存在一些障碍,需要加以调整、改变。
(一)商业载体架构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清晰。现代城市出现不断扩展的特质,在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中,新型商业生态圈开始出现,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消费分流,互相挤压生存空间。同质性也造成城市商业生态圈之间的客流流动效率不足。即使是同一商业生态圈内部,由于招商没有统一规划,对于品类和形象没有把控,造成同类店铺数量较多,以致出现闲置商业资源。由于业态定位的偏差,一些有地铁和地下通道的城市,地下商业和地面商业已经产生同质化竞争,地下客流往往不会进入地面消费,这些都造成了客流的截断。
2.企业自我创新能力不强。一些企业自我转变、自我创新能力较弱,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经营业态和经营策略,不能走在市场的前沿,加上管理有待加强,效率有待提高,以至于自身商业业态、模式吸引力不足,尽管在商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也不愿意去摆脱这种困境,或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企业内部阻力很大,商业模式改变难以实现。并且由于待遇、城市商业氛围、发展空间的问题,高端的精英化商业人才都跳槽至一线城市,以致中小城市不仅缺乏一线的商业运营管理者,同时中高端的商业策划人才、精英营销人才、品牌形象升级人才、商业渠道提供商等都非常缺乏。另外,为商业配套服务的企业也屈指可数,商业品牌孵化平台也比较缺乏。商业创新领域人才和配套服务企业的匮乏,抑制了商业企业的自我创新,严重制约了中小城市商业的发展。
(二)商业服务设施架构存在的问题
1.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中小城市商务区公共硬件设施的统一规划已有一定年份,理念上已比较落后,很多地方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一些公共设施也比较陈旧、不安全,配套设施比较缺乏。此外,一些城市商务区的后续地铁规划,在地面设置了不少围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交通,但也影响了地面人流的持续流动,削弱了地面商业氛围的形成。
2.城市交通规划欠合理。一些中小城市的早期规划基于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而现在主要交通工具已经演变为机动车和地铁,原有的交通设计造成了交通不畅。首先,外部进入这些城市商务区的交通大动脉不通畅,只有少数几条主要道路导入,并且除地铁外,没有快速进入通道,造成在大型活动开展过程中车辆难以便利通行问题;其次,这些商务区内部一些小巷、小街还存在“断头路”“颈缩路”,内部交通不通畅,内外畅通的交通路网有待完善;此外,一些商场停车场地用途的改变,使停车位更趋紧张;非机动车停车集中于地下,也给机动车的停车带来困难,造成消费群体进出不便。
(三)商业管理架构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粗放,导致市容管理落后。目前一些中小城市基本沿用省里的市容标准,与中小城市商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造成的问题:一是中小城市沿街商业店面不能外摆,不利于商业氛围向户外延伸,以及浓厚商业氛围的营造;二是商业街布置差异性较小,商业店面外招较统一,有的城市商业街甚至没有侧招、竖招,店招类型不丰富,跟其他城市区别较小,特色不明显,对外地客流缺乏吸引力。
2.商业审批手续复杂。不少中小城市,在诸如业主经营业态改变等事宜上,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事流程、环节复杂,给商业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多困难,对中小城市留住商业企业,以及城市招商引资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商业展现架构存在的问题
1.商业环境营造不足。休闲、娱乐广场和绿化设施缺乏,文商旅融合不够,没有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现代商业氛围,很难吸引外地游客在中小城市长时间停留;道路、街面购物导向缺乏,不能引导外地游客直接、准确地到达城市商业目的地,不利于浓厚商业氛围的形成。
2.商业互动机制缺乏。目前中小城市商务区商业活动没有形成系统,商业企业之间缺乏互动机制,文化、品牌没有有机融合,商场、城市文化孤立,没有形成互通桥梁;不同商家之间缺乏信任、互动,即使同一楼宇不同品牌之间也缺乏联动、呼应,商场之间、品牌之间没有形成互通、互动、互助桥梁。这使得商业活动开展难以形成持续性,客流流动性、活泼性受到截断和阻碍,削弱了消费者亲近商业的欲望。
三、中小城市亲近式营商环境构建路径
(一)商业载体架构层面
1.完善规划和投入机制。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统一部署,对城市商业统一规划,使商业建设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文化发展、城市更新、社区建设等工作有机衔接、融合发展,共同推进亲近式商业环境的形成。建议市级财政给予专项财政保障,各部门、各区分工合作,对商业的改造提前做好科学的资金规划,明确资金使用范围,规范资金投入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相关商业领域改造的正常进行。
2.分层次革新商业架构。要合理规划核心商业生态圈、次级商业生态圈和社区商业生态圈,妥善处理核心商业生态圈和次级商业生态圈、老商业生态圈和新商业生态圈的关系,明确其各自功能定位,做到既相互竞争又各具特色;做好商业生态圈内商业街区规划,商业街区要素呈现“亲近”思想,要以温暖、怀旧、复古、潮流等感觉为引领,协调高、中、低端商业布局;做好社区商业规划,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辐射半径,便民、利民,形成商圈全方位覆盖。
3.构建智慧商圈引导平台。智慧商圈平台建设是辅助性商业架构,是对实体商业架构的一种有效补充。中小城市要建设高效、科学的智慧商圈,对消费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和推送,合理引导商业生态圈内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和停车,并及时发布城市主要商业活动信息、展示店铺精品等,从而展现商圈对外的统一形象,节省商家“单打独斗”成本,引导外部和内部客流的精准流动。
(二)商业服务设施架构层面
1.无死角商业设施打造。重视商业街区的改造,如外立面改造、灯光改造、环境绿化改造等,统筹规划建设亮化和美化,做好城市商业街区改造,实现亮化美城。同时在街区规划时应留足空间,增强城市空间感,增加绿地、广场等休闲空间、休闲设施,营造城市人群集聚的氛围环境。加强商业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保障水、电及安全工作,为商业企业、消费者的生活、工作提供便利。
2.内外部交通精细化梳理。统筹规划、调整、梳理城市交通,建设机动车快速通道,畅通外围车辆进出,拓展城市外部进入动脉,疏通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主要相关通道,让外部车流、人流顺利进入城市商业生态圈;围绕主要商业街区的道路、小巷、小街,打通“断头路”“颈缩路”,保障城市内的人流顺利流动,与外部大动脉形成呼应,构成内外畅通的交通网;合理设置、规划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方位,便利停车,缓解城市商务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吸引和方便城区周边的群众前来购物、旅游和休闲。
(三)商业展现架构层面
1.文商旅融合魅力推广。构建文商旅融合机制,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底蕴、景点,依托名人故居、古老建筑等,挖掘名人故居、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重点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赋予城市具有历史底蕴的独特魅力,加大宣传推广,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联动城市文化、景点和各大酒店及商业综合体,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同时,塑造留人的氛围,给旅客留下独一无二印象,让城市成为旅客能够留下过夜的旅游胜地和必经之地。
2.个性化商业氛围营造。中小城市商业氛围营造常态化,定期举办商业活动,譬如可以把一个或几个商圈或整个城市商业生态圈的历史名街联合起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共同打造一些大型节日活动,并让相关活动构成系列,形成影响力和特色化;以大型综合体为分中心,由点及面串联起各个商业街区,并带动周边商业街区发展,形成互补、互动一体化的商圈人流线路。建议政府购买国内知名专业策划团队服务,策划和举办有影响力的商业活动,提升中小城市商业相关活动的层次性和专业性,塑造在国内外的影响;注重有当地特色的夜晚商业活动的展现,把城市商业中心夜晚活动打造成休闲、娱乐、餐饮、文化等多元融合的商业盛会。
(四)商业管理架构层面
1.商业管理市场化回归。指把商业管理权部分下放,一部分下放给当地商会,由当地商会对一些主要商业街区业态升级进行指导;一些街区广告经营权的管理依托市场、回归市场,免费审批给广告公司经营,广告公司在经营获益的同时,承担街区部分景观、氛围和节日布置。即街区广告依托市场、回归市场,企业肩负公益;提倡商业管理自治,即依托街区管理委员会,提倡商家联合起来,实现政府职能部门引导下的商家自治,构建诚信经商机制、设立义务商家治安队,共同打造良好的营商氛围,保障营商安全,促进街区商业有序发展。
2.设立市容管理新标准。设立符合城市发展的市容管理标准,根据商业发展的国内外最新趋势和市场需求重新构建市容管理标准,改变一刀切的市容管理局面;规范外立面、店招的设置标准,在强调规范、安全的同时,合理放开管制,实现店招、门头布局的丰富化、个性化、另类化,与现代青年人眼光相吻合,提升个性化审美,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3.简化商业审批手续。建议加强商业统一管理,简化商贸流通审批手续,实行商业服务数字化,一个窗口一次性办理,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同时建立行业和业态准入机制,健全决策管理与监督机制,依托城市商业统一规划,促进城市亲近式商业健康有序发展,增加商业活力,提升商业服务管理精细化、人性化水平。
4.推行资源统一归口管理。整合城市内各级文化、旅游资源,归口同一部门进行管理。以商业为核心、旅游为驱动、文化为内涵,引导商业、旅游、文化跨界融合,增强城市商业活力、魅力,减少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多头管理乱象,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效率,促进文商旅深入、顺畅融合,提升管理绩效。
(五)支持帮扶机制架构层面
1.构建商业帮扶机制。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商业联盟在商户、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推进商圈自治,同时为中小城市商业企业共聚一堂,提供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商业企业在大型活动、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战略协同,拓展商户之间、商场之间、品牌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中小城市商业整体品质和对外良好宣传形象。
2.构建商业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商业英才计划”,出台商业人才引进激励措施,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入渠道,提升外来商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解决引进商业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调动整合多方资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加大商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和国内外培训力量,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共同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高精尖专人才,为中小城市商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扩充人才储备。
3.构建企业创新与发展促进机制。为促进城市商业的转型升级,中小城市政府应制定相关制度,出台相关措施,构建商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机制,做好政策保障,为商业企业的创新发展承担支持责任;在商业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时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鼓励,帮助企业采取合理措施度过瓶颈期;组织针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培训活动,引导商业企业创新发展理念、经营策略,改革企业内部管理,实现扁平化结构、快速化决策;引导商业企业分析消费者心理,利用大数据手段定位市场需求,提升市场意识,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创新发展能力。
4.构建商业诚信经营机制。建立商业企业经营诚信红黑名单,诚信较好的商业企业入选红名单,并在商业帮扶政策上,如税收、办公场所租赁、融资等,给予优惠措施;诚信较差的企业入选黑名单,由商务、税收、工商等部门严加监管,并给予内部通报、罚款、整改、停止营业等处理。逐步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商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防止商业欺诈的发生,从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论文作者:李富,王湘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