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应链融资作为新型融资模式,其服务针对性更强,融资效果更理想,可以保障钢铁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需求,缓解经济压力,已经成为现阶段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但是在实际推行中并不顺利,除了钢铁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外,当前我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供应链融资信用评价的需求。此外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信用风险管理也提上议程,2008年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也表明信用风险应对的必要性。本文主要以供应链融资视角去研究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作为研究案例,探明其信用风险管理中的缺陷,从而完善钢铁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管控机制,真正为其带来效益。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钢铁企业;信用风险;应对
引言
近几年钢铁企业因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停产、破产重组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而究其根源,其中一点就是信用风险管控不到位,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着信用风险集体爆发的危机。加上信用风险本身带有传染属性,导致关联企业被波及,影响整个地区或者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基于钢铁企业现有的供应链模式去思考信用风险的有效管控策略,让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给钢铁企业带来管理上的实效。
一、供应链融资模式与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特征
(一)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为了顺应竞争、提高营运效率,根据供应链中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而制定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一种现代化融资模式。近几年我国供应链融资模式不断发展,金融机构根据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融资方案,借助供应链融资解决企业融资的难题,同时也能提升供应链体系运营效率,这一融资模式逐渐成为金融机构新的获利点。以钢铁企业为例,企业采购、生产及销售环节都会出现资金流紧张的情况。在采购环节一些实力强大的煤炭、矿石等供货单位会提出采购付全款甚至大额预付款的要求,这对于钢铁企业而言资金压力较大,影响其后续的运营发展。在生产阶段钢铁企业可能会存在存货积压严重、人工成本过高、生产设备老旧需要置换等问题,也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而到销售阶段,由于目前整个钢铁行业处于低迷状态,购买方讨价还价能力较强,钢铁企业会面临着应收账款回收慢、商品滞销等问题,从而引发资金困难。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兴起,就是为了解决企业的这些资金难题。以北方某大型上市国有钢铁企业为例,对于上游供应商之间,为减轻资金运营压力,该企业在采购环节与供应商、商业银行或者保理公司达成协议,将其应付账款打包给商业银行或者保理公司,一方面可以延缓还款时间,另一方面可以从供应商处获得额外的折扣。对于下游客户,为了盘活库存,提高周转率,该国有钢铁企业选择优质的战略合作客户,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应收账款保理等方式进行供应链融资模式交易。
(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特征
供应链融资对供应链企业的信用风险管控有较高要求,而实际上我国供应链融资在初步发展中也面临着企业信用风险较大的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应用推广,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供应链融资对应的是完整的供应链条,一旦链条上某个企业出现信用风险问题就会波及链条上的其他企业。具体来说,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表现出两大特征——复杂性和传染性。1.复杂性特征。传统授信模式借贷双方多为单个个体,信用风险的危机只会影响到有借贷关系的单一双方。而供应链融资模式不同于传统融资的模式,该模式对应的融资主体多元化,信用风险的涉及主体是所有与核心企业有关系的其他主体,复杂的融资委托代理关系会使得借贷责任方责任不够明晰,一旦其中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财会因为连带责任使得信用风险在供应链企业间持续蔓延,信用风险发展得更复杂,信用风险范围将持续扩大。对于某北方大型钢铁企业来说,就采购及生产环节来说,其生产流程涉及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制等各个环节,供应商高达上千家;就销售环节而言,因年产量高达上千万吨,其客户遍布全国各地。故该供应链中对应的融资主体多,情况复杂。因此,前两年宝塔石化财务公司承兑汇票出现兑付问题,波及供应链中多个企业。2.传染性特征。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信用违约传染的概率加大,且传染速度快,短时间内在供应链企业群体范围内快速传播,这也意味着一旦供应链上的单一企业出现了信用违约等情况,上下游企业都会受影响,从而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特别是当供应链融资模式覆盖到供应链条的两端时,随之而来的信用风险会覆盖整个供应链,情况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信用危机的全面爆发,损失不可估量。上述宝塔石化财务公司承兑汇票事件同样也反映出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特征。
相关期刊推荐:《财会学习》(月刊)是由中国建材报社、中国会计学会建材分会主办的会计学习刊物。设有:经典案例、纳税与筹划、CPA业务探讨、核算与管理、CFO视点、会计人家园、特别调查、会计信息化等栏目。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钢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控意识较弱,管控能力欠缺
我国钢铁企业多为国有企业,经济转型中为了迎合市场的变化,虽然进行内部管理层的调整,但管理层的风险管控意识较弱,对风险管理重视不足、战略规划缺失、风险管控逐渐流于形式,如客户资料审查时间短,“举手会议”“投票走过场”等情况时有发生,企业信用风险审查氛围“宽松”。此外,一些企业的管理层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工具和能力,从而使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风险管控机制不健全,管控过程存在漏洞
以钢铁企业为代表的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在信用风险管控上缺乏完善的管控机制,风险管控过程存在漏洞,这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本身信用风险管理是牵涉各部门利益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在信用风险管控中理应各部门统筹,但实际却是管控端口单一,没有设立单独的信用控制部门,没有分配专职信控人员,更多的是从财务口去把控风险,从而导致部门各自为政。再如缺乏对交易企业的有效资信管理机制,对其资信调查不充分、评估不准确。再如未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控制,由采购人员直接审批供应商的资信评估报告或由销售人员直接审批客户的资信评估报告,容易发生以权谋私等舞弊现象,从而引发信用风险。
(三)信用风险监测不及时,风险分散不理想
信用风险的防控需要有效的风险监测,且要求企业认真做好风险分散准备。但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风险管控中也存在信用风险监测不足、风险分散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贷款后的管理迟滞、信贷资产分级不准确和贷款信息披露不真实等,很多企业存在“重贷轻管”的思想,认为贷后的风险管控意义不大,可有可无。一旦贷款审查通过后后续的管理十分松懈,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上下游企业信用情况的跟踪评估,对交易企业后续生产经营、财务状况、资金使用情况等缺乏足够的关注,无法准确把握实际情况,无法获得贷后的真实信用反馈信息。此外,钢铁企业经营过程中签署的供应链融资相关合同、协议中大多承担连带还款责任,造成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风险分散的效果。
三、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钢铁企业信用风险管控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信用风险管控意识,形成全员化参与的风险管控
文化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因素包括多方面,其中,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风险管控意识、对风险事件处理的态度和能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其管理层更应该自觉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并掌握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才能推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全面且深层次的开展。此外,企业管理层也要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管控意识,使得企业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管控氛围。当前钢铁行业前期规模不断扩张,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突出,而随着行业发展热度的削减,钢材价格呈下滑状态,出口业务也十分低迷,对于企业运营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基于当前的运营环境,风险一触即发,必须引导企业员工自觉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注重企业风险管理,建立一种“风险管控、人人有责”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文化。例如销售部门与信用管理部门信息互通,信用部门获得客户的真实信息,销售部门获得专业的信用管理知识,从源头上控制信息风险。
(二)完善信用风险控制体系,实现风险管控过程全局化
体系是保障,钢铁企业信用风险管控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体系,指导信用风险管理方案的部署与落地。信用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事前评估、事中控制和事后追踪三大环节,三大环节环环相扣使得企业快速地对风险进行预判与反馈,也为企业信用风险控制提供全局化的流程指导。1.事前评估。鉴于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复杂性和传染性的两大特征,在确定供应链融资方案前做好事前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资金运营风险较大的钢铁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在建立供应链融资模式前,更应该做好事前评估工作。事前评估要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利用专业的信用评估工具进行潜在客户的资信调查,并出具信用报告,进行信用评级,以减少企业信用风险。对于存在较大合作风险的企业,在基本资信调查的基础上要深入实地调研。当通过官方渠道无法获得全面而真实的信息时,应考虑授权方式对下游企业资信审查,并配合第三方机构审查做好合作伙伴的信用评级,了解企业内部政策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对于高风险供应商或客户建议拒绝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此外,还需要审查供应链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合法性。一旦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如:出现伪造合同、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不存在或者违法、质押物产权不清等,都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北方某大型上市国有钢铁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时,通过走访、第三方平台等各种方式对交易对象进行全方位评估,主要选取实力强大、信用较好以及有直接业务往来的上下游企业进行交易,以规避信用风险。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主要是要求企业根据不同周期情况对合作企业授信额度进行动态化调整,要形成合理的授信评价机制,定期按照指标和经营情况开展对应评价,给予相应等级授信额度。如在淡季应适当减小授信额度,避免大额授信导致的资源浪费,反之则应增加授信额度,按照各交易企业信用等级和经营能力依次进行授信分配,从而尽量保证大交易企业的高额授信,剔除小型交易企业大额授信,实现供应链融资过程中资金的有效利用。与此同时,如果在当月的授信额的使用中,被授信单位并未充分利用授信额度,造成授信额度的浪费,企业及金融机构应协商收取一定金额的授信未使用占用费。这样能够提升授信经销商的自觉性,激发其营销动力,在带动其销售的基础上达到钢铁企业经营利润的提升,从而达到多方共赢。此外,基于供应链融资模式传染性的特性,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量完善相关合同条款的规定,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3.事后跟踪。事后跟踪的重点是对交易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等级等进行动态跟踪,不能以前期做出的调查一成不变的应对整个供应链融资过程。对于出现资金问题或信用风险的交易企业,要暂停下一次供应链融资交易。对已经发生的交易,要采取补救措施,如:启动各种催收机制。同时,钢铁企业要建立坏账准备的财务机制,将预计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计提为费用,分散坏账损失。北方某大型国有企业要求其下属的各销售分公司,在和客户进行供应链融资交易期间,每年会根据相关制度对交易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打分,只有信用评级连续为A的企业才能继续进行供应链融资模式交易,否则需全款预付进行交易。
(三)重视信用风险监测,落实好风险分散工作
在风险监测方面可以与信用风险管控机制的发力结合起来,构建全流程风险监控预警体系,并尝试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引入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等,以做好供应链中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监测。此外,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中,也应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分散机制,利用不同供应融资特征,做好相应的融资分析和调整,以实现信用风险转移和分散,规避或者减少信用风险。如:债权人就信用风险向保险人投保,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合约义务,债权人可以向保险人在保险合同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赔偿并获得赔偿,降低坏账损失。再如:还需要利用不同金融机构,强调核心企业的重要地位,通过多种金融机构、多家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融资,使其在融资博弈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这样能够保证核心企业信用风险高效转移。四、结语供应链融资与传统融资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中的各项关系实现流动资金的回转、库存盘活等,大大提升了核心企业经营效益。尤其是在钢铁企业中,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钢铁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风险日益上升。为最大限度降低上述风险对其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必须加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控机制,从根本上保障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钢铁企业的地位优势。要充分考评交易企业资质,形成合理授权额度,对交易企业和金融机构多分散、多筛选,对信用风险早发现、早预防,进而全面推动我国钢铁企业建设和发展进程。作者:沈莉
参考文献
[1]杨满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特征及其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1(4):139–140.
[2]刘博洋,徐鲲.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研究[J].财务管理研究,2020(05):97–102.
[3]冯晓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20.
[4]刘心雨.关税冲击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研究及压力测试[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0.
[5]史雪枫.基于供应链融资的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