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

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点击:次 时间:2022-01-11 08:55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总体经济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迅速增长的高碳消费,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地向我们发出了严重的警告。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维系我们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与我国正在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向是一致的。低碳生活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模式,使人类在环境系统中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的公平。 

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

  [关键词]气候变暖;高碳消费;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生活;行为选择

  一、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消费模式的反思

  (一)20世纪人类消费模式的特征

  20世纪是许多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时期,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以冰箱、洗衣机、电视、计算机、空调、汽车、住房等高耗能消费为特征的产品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然而,为满足这些产品的生产,人类对煤炭、石油、天然气、森林等为代表的能源开采也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在全球的能源消耗结构中,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占到总能源的比重为87%。20世纪发达国家的高度经济活动,使石油、煤炭、天然气、森林受到过度消费,导致石油、煤炭、木材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扩展。发展中国家也紧步发达国家之后尘滥采资源,致使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储量急剧下降,能源危机重叠不断。

  有关专家通过对17个主要发达国家1960年以来人均能耗与人均GDP关系的分析表明,几乎所有先期工业化国家人均能源?肖费量在整个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近于直线上升的态势。例如,日本在工业化中后期石油消费的增长,大约是同期 GDP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人均消费的石油,从20 世纪50年代中期的500公斤增长到70年代中期的2吨,由此使石油消费在全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从50年代的20%上升到50%以上。而在目前的所有工业化国家中,石油消费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总体经济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也迅速增长,而且消费的增长超过了原油产量和储量的增长,中国原油消费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由于出现了重工业主导增长的趋势,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同其他进入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一样,出现了逐步上升趋势。从1990—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成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的净进口量已达7000万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 60%。所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的长期供应并不乐观。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未来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继续增大,2020年石油缺口将在2.2—3.2亿吨,天然气缺口将为500—700亿立方米。目前,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已经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的巨大耗费为代价的,资源消耗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资源环境不断向我们发出了严重的警告。

  (二)高碳消费模式所引起的灾难

  人类面临的灾难,一是地壳运动所引发的地震、火山喷发等灾难。二是人们过度开发所引起的地表植被减少、土地肥力下降并出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被迫迁移等灾难。三是大气变化所产生的干旱、洪涝、沙尘暴、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灾难。然而,人类高碳消费模式却加剧了自然界灾难的发生,对人类生存环境形成威胁。

  人类高碳消费致使本来在地层中沉积的“碳库”,以比较快的速度流向了大气中,导致20世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百万分之400左右,而且20世纪末的后30年就增长了百万分之 50,全球气温在20世纪后半叶急剧上升。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2007年在西班牙城市巴伦西亚公布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认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70—2004年之间增加70%,地球大气层中聚集的二氧化碳气体已超过了过去65万年中的自然水平。IPCC第四报告强调了人类高碳消费造成以下三方面的危害: (I)全球气温21世纪可能上升1.1—6.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8—59厘米。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一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一 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2)气候灾害更加普遍。热带风暴将更频繁、更猛烈地光顾。高温和暴雨天气将危害世界部分地区,导致森林火灾和病疫蔓延等后果。海平面上升将令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陆地水源盐化。一些地区饱受洪涝灾害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将在干旱中煎熬,遭遇农作物减产和水质下降等困境。(3)到2020年,0.75—2.5亿非洲地区居民将陷入缺水困境,亚洲地区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极有可能遭遇水位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洪涝灾害,欧洲人将目睹大量物种灭绝,而北美人将经历持续时间更长、温度更高的热浪天气。

  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也认为,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引起气候变化:一是化石燃料利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温室效应随之增强而影响到气候,这是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力;二是农业和工业活动排放的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全氟化碳、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后,也通过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三是土地利用变化(森林砍伐、城市化、植被改变和破坏等)导致的温室气体源与碳汇变化以及地表反照率变化进一步影响气候变化。¨o

  (三)高碳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隐藏在经济高速发展事实背后的,却是长期实行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增长过快,由于公共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机制在配置能源资源与资源环境时往往失灵,同时因受发达国家产业的影响,高碳消费在我国并未引起重视。高碳生产与消费模式,是与当前我国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相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事物联系的诸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无数事实证明,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过度消费资源最终危害的是人类自身。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就是我国奉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迸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保护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观包涵着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负有的责任,另一个是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因此,只有改变当代人们的高碳消费模式,使生产技术、环境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类创造的物质、能量才能实现高效利用,代际之间的公平才能得以体现。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履行低碳、减排责任与义务的体现.

  生态文明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着力转变当前社会的生态意识状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和高效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履行低碳、减排责任与义务的进程。

  (一)《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责任与义务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1997年12月由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这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它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同时规定,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自愿制定削减排放量目标。

  《京都议定书》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上所有国家应共同承担责任,但是是有差别的责任,发达国家要尽到主要的责任。其依据就在于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工业化时代排放的每lO吨二氧化碳中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放的。直到2004年,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是发展中国家的4倍。.

  近50年来的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这种全球变暖现象有 90%的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形成的增温效应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因素,比如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等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为原因。”【2 J 2007年巴厘岛会议当中有60多个大城市领导人参加了地区领导人磋商会议,13个城市初步签署了市场与地方政府气候保护协定。 2009年“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集团”在韩国首尔召开第三次会议,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成就与挑战”,再次确认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钥匙在城市自己手中。

  虽然我国目前还未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但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面临巨大压力。 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随后,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国际社会气候变化安全化、社会共识的增多以及立法趋势的加强,无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还是从承担城市责任的角度,中国城市推行低碳城市要求和力度都必须大大增强,这是我国履行低碳、减排义务与责任。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京都议定书》的践行

  我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在20世纪用了不到 20年的时间,人均GDP就在1980年基础上翻了两番,提前三年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我国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就走完了欧洲国家一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特别是进入2l 世纪以来,我国GDP增长更快,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资源耗费的角度看,我国占全世界的GDP总量还不到6%,但却耗用了占世界15%一30%的资源,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将使我国同时面临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三大问题。

  当今全球气候变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中国家不应当也不可能沿着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不能模仿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实行以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为此,我国党和政府提出并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略。生态文明建设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形成以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气体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发展战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维系我们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与我国正在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向是一致的。

  随着对气候问题科学认知的逐步深入,世界主要国家都认识到人类活动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主要原因,各国政府以及相关国际组织也逐步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面的措施。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利益,近30年来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我国现在正在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生产与生活消费模式的政策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我国先后通过法律的形式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2007年我国应对气候变暖推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中国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应负的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义务。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在 2020年之前将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一50%。1.3 J可见,我国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京都议定书》的实践行动,它表明我国正在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

  (三)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实行低碳、减排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出现生态危机,重新反思高碳经济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高碳经济和破坏生态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只是一时的繁荣,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发展思路。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文明形态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降低高碳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空间环境。在生态环境文明的指引下,我国许多城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积极降低大气污染、面源污染、节能减排、低碳消费、实施清洁生产,为构建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使我国资源开发与生产的不同环节都充分体现了维护生态环境与大气保护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在环境与发展、大气与排放的综合治理,中,主动为企业进行指导,为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把好关口。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大气、面源污染物排放,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实现低碳、减排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广泛开展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推进了 “全民环保行动”。不少城市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等绿色创建活动,激励更多的单位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推进绿色销售,进一步推行了人们的低碳文明生活方式。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倡导低碳理性消费,引导绿色消费,自觉减少过度消费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以低碳消费带动低碳生产,以低碳生产促进低碳消费等生活习惯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无庸置疑,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实行低碳、减排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

  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对气候变暖的根本要求,也是人们实现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行为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生活的内涵与行为方式

  低碳消费模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模式,使人类社会在环境系统工程的单元中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消费方式。例如,我国实行的以电代煤、以气代炭的消费模式,就能减少对煤炭的开采量,降低碳素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这不仅维护了当代人的大气环境安全,还为后入保留了有限的资源,维系了代际公平。

  在目前的情况下,低碳生活模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低排消费,即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尽可能把排放的温室气体量降到最低程度。 (2)经济消费,即人们生活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使用注重节约,使其消耗量达到最小最经济。(3)安全消费,即人们生活过程中所消费结果对社会的生存环境影响最小,对他人健康危害最小。(4)可持续消费,即人们生活的消费过程能维持资源、生产与生活的长期稳定发展。低碳生活消费模式指出了每个消费者怎样进行消费,以及怎样利用身边的消费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低碳生活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人们消费资料供给、利用和消费理念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一种文明导向。低碳生活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使人们在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的过程中,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进一步走向理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的趋向。

  (二)低碳生活化是历史与现实的客观要求

  人类的延续和传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享受和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但伴随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房屋建筑、私家汽车、餐饮行业、家用电器等快速扩张,高碳资源的消费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参加酸雨监测统计的 524个城市(县)中,出现至少1次以上酸雨的城市283个(占54.0%),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98个(占37.8%),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87个(占16.6%)。同年,国家海洋局在大连近海、青岛近海、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四个重点海域开展的海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全国重点海域大气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及其沉降通量保持稳定;镉、铜、铅的沉降通量呈上升趋势,大气生态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大量的事实表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陋习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危害。随地乱扔垃圾,污水沿街泼溢,烧烤烟熏周邻,洗车用水不惜,攀摘树枝花卉,践踏绿茵草地等等不文明的行为在人们的活动中屡屡发生;灯火彻夜通明,餐桌残羹如山,水气遗漏不管,“拉链”建筑不断等等,资源浪费现象还大量存在。从我国资源拥有程度方面看,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有限性决定着资源的可使用量与可使用时间,虽然我国一向以地大物博著称,但却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量比值却是很低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建国所提供的数据:中国能源中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煤炭也只占世界总量的16%,大大低于国土面积比重的7%和人口比重的21%。资源供给的短缺性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高碳生活方式,这是历史与现实的客观要求。因此,树立节能、环保为特征的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已成为我国减少碳排放,维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气候变化下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口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陋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从简消费、降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方式与行为观念,只有用生态文明的意识规范全民的行动,才能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代际公平型的目标建设。

  (三)提倡低碳生活为应对气候变暖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高碳消费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环保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绿色消费、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设想,而是一种值得公民践行的生活方式。

  从高碳消费转向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避免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高能消费、攀比消费、一次性消费等。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M1我国推行的节能灯工程,在全国27000亿度用电量中,其中照明用电 3000亿度,如果全国有1/3的白炽灯换成LED节能灯,每年能省下一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目前许多网民每一天都在计算自己的“碳足迹”,采用“碳中和”的办法来降低碳排放,即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制造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计算出抵消这些气体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为此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来抵消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

  提倡低碳生活不仅能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同时能够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推出环境意识的宣传活动,将利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经验,带动公众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挑战和应对方式,提出日常生活中简单易行的环保举动,如绿色消费、节约能源等;提出绿色生活建议,如垃圾分类、家庭绿化、留名植树等活动,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通过公众提供环保创意、积极参与绿色活动、交流低碳消费经验、普及环保概念,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节约能源,实行低碳生活,共同行动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我国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表明了我国要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和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的立场和方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低碳生活,只有更多民众改变目前的高碳生活方式,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我国才有向低碳经济转换,实现气候安全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因此,大力倡导与培育全民族的环境道德意识,使人们低碳生活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充分发挥每个城市家庭与公民在践行低碳文明生活方面的作用,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模式予以宣传与倡导,形成和强化这种消费模式的浓厚舆论氛围,并将其形成全民意识,用规范指导全民的行动,才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论文作者:吴铀生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DB/OL].科技部网站,2007—04—19.

  [2]秦大河.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来源[N].光明日报,2007 一07—05.

  [3]楼市行业协会.成都楼市低碳启蒙[N】.成都商报2009 一12一15(41).

  [4]国家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z].200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1552.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