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加快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对策建议

加快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对策建议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点击:次 时间:2022-01-12 08:31

  一、应充分发挥物流供应链的作用

  (一)发挥物流在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的先导作用

  2020 年 5 月 14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 月 30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供需高效对接,我国产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进行辐射,均需要物流服务进行有机串接和高效协同。在内外需并重、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业更应形成对内对外双循环物流体系,推动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引领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加快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对策建议

  (二)强化供应链在国内国际三链融合中的纽带作用

  加快形成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服务国内、辐射国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发展。产业链是基础,供应链则是促进产业要素聚集、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群形成的纽带,更是产品面向国内国际辐射的重要依托。打造高效的供应链系统,能够强化对产业链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价值链创造力,有助于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在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更应抓好内外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我国产品国内国际辐射能力,提升我国产业价值创造能力。

  (三)凸显物流供应链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脉”作用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实现国内国际供需的精准、高效对接。物流供应链在服务农业种养殖、工业生产和消费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物流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产业门类。在现代物流产业扩张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下,物流供应链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深度嵌入产供销环节,成为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血脉”。适应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要求,更应构建高效率、低成本的全球物流供应链系统,嵌入我国优势生产制造业、国际贸易产业链与服务链,进一步打通经济运行“脉络”,营造有利于形成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物流供应链环境,支撑我国产业高质量规模扩张。

  二、我国物流供应链体系基础雄厚

  (一)庞大的服务能力是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得益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降本增效不断深入,我国物流业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已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 年到 2019 年 7 年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由 177.3 万亿元增长到 298 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7.7%;营业性货运量由 410 亿吨增长到 471 亿吨,货物周转量由 17.4 万亿吨公里增长到 19.9 万亿吨公里。与 2012 年相比,社会货运量已稳居世界第一,公路、铁路、水路各种运输方式物流规模全球领先,快递业务量实现对美国超越,占全球比重已超过 50%。总体上我国物流产业形成了庞大市场规模和服务能力,已经具备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基础。

  (二)完善的设施网络是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的载体

  物流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运作的重要载体平台,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建设,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示范物流园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多式联运场站、铁路物流基地等为支点的基础设施网络。《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确定了 127 个城市建设 212 个国家物流枢纽,首批 23 个国家物流枢纽在开展干支配物流组织,在应对疫情、促进复工复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第五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统计,全国物流园区数量已超过 1600 家,示范物流园区评选了两批共 56 家,有效带动了物流园区高质量发展。在国家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的引动下,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成网,已经具备成为供应链运营组织中心的基础,成为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核心运作载体。

  (三)实力强大的企业是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的主体

  在经济持续快速扩张和物流产业高速发展带动下,我国物流企业从小散弱逐步向网络化、大型化方向发展,传统以运输、仓储为主的单一服务型物流企业纷纷向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转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 2019 年度中国物流企业 50 强和民营物流企业 50 强排名的通告》,按照企业物流收入,2019 年全国 50 强物流企业收入合计 9833 亿元,同比增长 16.9%,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显示出物流企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电商快递、冷链物流、网络货运等领域均形成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初具竞争力的网络型物流企业,顺丰速运、京东物流、中通、圆通、韵达、荣庆物流、菜鸟网络、满帮货运等具备开展国内国际网络化物流组织的能力。中远海运、中国外运、中铁总、中储股份等一批老牌国有运输物流企业通过改革创新综合实力也进一步增强。在物流行业市场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实力强大的物流企业将成为我国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的主体。

  (四)现代技术装备是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引擎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物流行业正加快融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国 90%以上的物流企业拥有管理信息系统,大部分物流园区拥有物流信息平台或车货匹配平台,显著提升了物流运作效率。在技术装备方面,智能化、自动化、无接触装备广泛应用,快递企业单一分拣中心日处理能力突破 1000 万件,城市“最后一公里”的无人配送车、智能快递柜加快普及,显著提升了物流运作水平,也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现代技术装备的迭代更新和加速应用,为我国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提供了新动能。

  三、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一)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升级大循环、双循环物流运行系统

  构建干支仓配一体化运作的内循环物流运行系统。对内重点依托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港型和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利用国内不断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高效串接内需型产业集聚区、商品集散地和主要消费地。通过干线铁路、内河水运、航空网络,开展内需型商品的干线大运量、通道化物流组织,再利用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区域物流节点设施,开展区域分拨和城市配送物流组织。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形成“通道 + 枢纽 + 网络”干支仓配一体化运作的内循环物流运行系统。

  构建方式齐全的国际循环物流系统。对外依托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广泛参与全球港口投资合作,开展大宗商品的国际物流组织,构筑至全球主要地区的国际航运循环物流网络。依托陆上边境口岸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面向亚欧大陆,以中欧班列为载体构筑以国际铁路集装箱联运为主的国际陆路循环物流网络。依托空港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与全球主要航空枢纽合作,构筑全球航空循环物流网络。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将国内优势产品快速运往全球,反向开展进口商品规模化物流组织以满足超级规模国内市场需求,保障我国大宗原材料供应和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稳定。

  打造若干世界级物流枢纽城市。结合我国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对内重点选择武汉、西安、郑州、成都、重庆等交通条件较为便捷、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的内陆中心城市,进一步强化内需型物流组织功能,打造内循环为主、兼顾外循环的物流枢纽城市。对外重点选择上海、深圳、广州、宁波—舟山、青岛、天津、大连等港口条件优越、外向型产业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进一步强化国际物流组织功能,打造外循环为主、兼顾内循环的物流枢纽城市。

  (二)以网络型骨干物流企业为主体开展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体系建设

  以网络型骨干物流企业为主体织密国内乃至全球主要地区的国际物流网络。利用我国外向型产业扩张、内需持续扩大、电商高速发展形成的以中远海运、顺丰速运、中外运等为代表的国际化网络型物流企业,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业务合作、资本运作等方式加快在全国乃至全球主要地区进行物流网络布局,重点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合作和业务拓展。以服务中国庞大内需和中国产品“走出去”为重点,形成以网络型骨干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大循环、双循环物流服务网络。

  以专业龙头物流企业为主体构筑国内微循环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围绕我国庞大内需对电商、生鲜、医药、家电等专业物流持续扩大的需求,以专业龙头物流企业为主体,针对个性化物流服务需求,构筑国内微循环专业物流服务体系。依托希杰荣庆物流、新夏晖、顺丰等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全国网络布局,构建全国微循环冷链物流网络。依托顺丰、京东、韵达、圆通、中通、中邮物流等龙头网络型快递物流企业,推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共同配送业务发展,形成广覆盖的微循环电商快递物流网。家电物流方面依托海尔日日顺、商品汽车物流方面依托长久物流、医药流通方面依托九州通医药和国药物流等龙头企业,以服务内需为重点,构筑各类国内微循环专业物流服务体系。

  (三)利用现代科技信息对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系统赋能

  推动科技信息应用,提升大循环、双循环物流运作效率。把握智能物流装备和技术加速迭代契机,推动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自动分拣、无人装备在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体系的广泛应用。搭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串接国内物流需求和供给,让数据多“跑路”,让货物少中转。在内外循环中提高国家物流枢纽 + 干线通道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龙头网络型物流企业智慧化能力,通过信息科技全面武装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

  高效串接各类服务平台,优化供应链服务。依托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信息平台,打通海关、大宗商品交易、税务等各类行业管理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提高进出口货物国内国际双循环通关效率。不断延伸跨境物流交易结算、大宗商品期货交割等物流服务链条,推广无车承运人货运物流方式,形成线上撮合交易、线下网络化运作的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服务模式。

  (四)加快重构大循环、双循环下一二三产业供应链服务模式

  重构农产品供应链循环模式,提升现代农业组织化水平。把握当前我国农畜产品种养殖和流通方式变革战略机遇期,依托国内强大的内需市场,构建从产地到销地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围绕农产品主要产区,集中建设集预冷、冷藏、流通加工、交易结算、电商孵化、快递等于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深度对接生鲜电商、连锁商超等各类流通主体,提高我国农畜产品订单农业比重,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形成农产品种养殖至终端消费的循环闭环,提升现代农业组织化水平,更好满足内需市场。

  重构现代流通供应链模式,满足国内消费升级。深度把握国内电商、跨境电商高速发展战略契机,围绕直播销售、工厂直销、外卖等新流通模式,加快与农产品产地、工业品生产基地对接,利用陆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农产品、工业消费品的网络化物流组织。在主要消费地打造集分拣配送、净菜加工、中央厨房、共同配送组织等于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为城乡居民提供快捷、多样化、高品质的物流配送服务,满足国内消费升级。

  重构工业供应链模式,推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对外深度参与全球港口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强化中欧班列沿线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注重与全球主要枢纽机场合作,以我国不断壮大的物流企业为主体深度嵌入生产制造企业的产销供应链,通过外循环物流系统面向全球进行产品辐射。对内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载体,鼓励生产制造企业主动对接电商平台、商贸流通企业,促进外贸产业向内外需并举转型,推动外贸工厂店发展,通过内循环物流系统面向国内市场提供高品质消费品。通过大循环、双循环供应链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我国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论文作者:刘 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1557.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