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笔者设计了一些可行性的教学案例。本文以“平面的点法式方程”这一内容为例,提出如下的教学案例:趣味视频,引入新课;有效设问,引导思考;推导证明,归纳结论;应用举例,巩固练习;内容总结,布置作业。通过课堂实践和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良好,激发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高等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案例;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类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内容繁多,而且由于所介绍的内容并非能直观地观察、体会到,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它是一门难度相对较大的课程。我们经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确,高等数学中许多的问题和思想都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高等数学教材篇幅有限,并不能丰富地展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搜集各种教学素材,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具体、更接近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的感觉,让学生们发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其独特的魅力。
一、教学背景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是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向量代数主要研究向量的相关概念及向量的运算;空间解析几何主要研究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等问题。平面的点法式方程是《高等数学》教材第八章第三节中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教学。平面的点法式方程是用向量代数的知识来解决空间解析几何的问题,是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第一次“结合”,同时为后面继续学习曲面方程、曲线方程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一)知识目标
理解平面的法线向量的概念,以向量作为工具建立平面的点法式方程,熟记平面的点法式方程的公式,掌握应用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阐述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使其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进而加深对向量代数的理解;通过平面的点法式方程的推导和证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探寻数学概念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灵活地运用思维。通过应用举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相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问题的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的本质,感受数学的迷人魅力,从而提高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
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得到结论—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一)趣味视频,引入新课
在新课引入的环节,很多教师采用比较直接的、固定的模式,首先,简要回顾和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开门见山地交代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某知识,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什么什么”,可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会打消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一定要认识到新课的引入环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的引入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洋洋洒洒;也可是市井生活,借题发挥,寥寥数语;还可以是答疑解惑,妙语连珠,指点要津,关键是能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充满好奇或渴望,同时感受数学的别样魅力[2,3]。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的课程导入分四个层次进行。首先通过介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面,比如:水平的操场,太阳能电池板,教室中的地板面、桌面、黑板等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空间曲面最简单的形式——平面。接着通过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沿用达几千年之久的计时仪器——日晷;再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日晷的图片,让学生对日晷的晷面和晷针有进一步的了解,这种凝聚着数学智慧的文物,力求让其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素材,发挥其数学的文化价值。最后通过动手制作简易的日晷模型,让学生体会晷面与晷针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平面的法线向量?”这个问题。通过上述的课程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
(二)有效设问,引导思考
首先,通过介绍晷面与晷针的位置关系,引出平面的法线向量的概念,利用幻灯片给出法线向量的定义。将晷面与晷针的位置关系作为讲解的切入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通过“老师问、学生答”的师生互动方式,对平面的法线向量进行深入地分析,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提出下面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集体回答,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问题1:平面的法线向量是唯一的吗?
学生们集体回答以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回应,并公布正确答案:不唯一。如果同学们回答得不正确,最好不要直接否定,一定要委婉地指出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免打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愿意和老师互动。接着,教师通过日晷模型配合肢体语言进行讲解:与平面的法线向量平行的向量有无数个,这无数个向量都垂直于该平面,因此平面的法线向量不唯一!
问题 2:平面的法线向量与该平面内任意一个向量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们集体回答以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回应,并公布正确答案:垂直关系。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中学时学过的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该直线一定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因此可以得到结论:平面的法线向量一定垂直于平面内的任何一个向量。问题 3:已知平面 上的一点 M0 和它的一个法线向量 n,那么平面 是否被唯一确定?学生们集体回答以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回应,并公布正确答案:唯一确定。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中学时学过的定理:过直线外一点与该直线垂直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因此可以得到结论:过点 M0 且法线向量为 n 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教师通过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法线向量的定义,同时也为接下来推导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做了铺垫。
(五)内容总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首先介绍了平面的法线向量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推导出平面的点法式方程的公式;最后应用平面的点法式方程解决了两道例题。通过多媒体将内容大纲跃然“幕”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迅速地在头脑中形成知识脉络,巩固本次课所学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已知任一平面都可以用它上面的一点以及它的法线向量来确定,因此任一平面都可以用一个三元一次方程来表示。那么,反过来,任一个三元一次方程是否一定表示一个平面呢?通过布置课后思考题,为本课程的后续学习作铺垫。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作业可分基本型必做题和提升型选做题两类,以便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目标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反思
数学中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通过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最后得到结论这样的一个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对于结论的探索是逐步进行的。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并不是直接给出方程的形式,而是先从法线向量性质的探讨开始,让学生充分体会平面与它的发现向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推导平面方程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师生之间思维上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尽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去探索,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使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这样才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高等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相关论文期刊推荐:《高等数学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54年,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数学期刊。本刊包括: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大学数学。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咨询在线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