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因课程理念呈现碎片化趋势、课程建设倾向非专业化形态以及课程实践偏向形式化主义而导致课程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是顶层设计欠缺、观念层面落后以及师资队伍匮乏而导致。可通过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及课程观、构建专业化的课程师资与课程开发队伍以及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课程生态圈来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课程质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策略;生态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从参与互联网+大赛的项目数到参与高校数量还是参与学生数,都兑现了教育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所做的2020年实现普及化的目标,从高校到中小学,从国家到每个公民,都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非职业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的认知已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提升水平。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高度,也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各高校应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按照双创金课“两性一度”的课程标准,多维举措重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提高其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通过专融融合,增加课程内容的广深与深度来培养学生干事创业的本领。纵观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质量还有待提升,笔者欲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策略角度进行探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献计献策。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现状分析
1.1课程理念呈现碎片化趋势
碎片化学习指的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导向,通过碎片化媒体(手机、pad、电脑、书本、电视、音频、视频、文本、图像等)和碎片化资源(微博、微信、微课、短文等),利用碎片化时间(等车、排队、入厕等)进行的非正式学习[1]。碎片化学习的特征是学习内容离散性、学习过程的随意性、学习时间的不连续性、学习成果的不确定性。各高校在接到国家教育部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任务时,存在完成任务式的课程仓促随意开发的情况。开设的课程没有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存在“空降式”“两张皮”式的课程开发。不关注学生的成才成长需求及双创人才培养目标,造成随意混搭的“课程拼盘”或者杂乱无序的“课程碎片”。不从考虑创新、创业、创造三者之间的逻辑入手,形成三位一体的创业课程理念,容易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缺乏整体规划。没有通盘考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关联性与结构性,浅尝辄止,造成课程零散、混乱、碎片化。
1.2课程建设倾向非专业化形态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课程内容的专业化和课程开发的专业化两大建设主题,这是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之路。纵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部分高校只是将原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改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暨创新创业”课,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更没有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需开发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群。虽然有些高校近年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必修课,但是开设课程系统性不够。大多数高校只照搬其他高校的课程体系,没有组建专业化的课程开发队伍,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教什么、谁来教”缺少深入研究,由不懂创业或没有创业经验的所谓专家或学者开发的创业课程实用性较差、不接地气,没有基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环境认知、创业实践模拟四个维度进行专业化的课程内容设计与开发[2]。
1.3课程实践偏向形式化主义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的普遍做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创业的过程、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的过程都是实践的过程。从互联网+比赛赛道初创组和成长组的设置到各类创业大赛必须以有营业执照项目方有资格参加比赛的要求即可明晰这一点,因为只有扎根中国大地真实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才知道问题所在,也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把开设一门“创业基础”必修课等同“双创”教育,而且是以纯理论的形式进行讲授,课程很少涉及创业实践体验、创业项目孵化和企业模拟经营等实践内容,高校所设置的创业孵化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多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没有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实地实践教学真正结合起来。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有待提升的原因解析
2.1顶层设计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14年起,各项鼓励和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大部分高校也于2017年之前遵照教育部的部署,成立了单独的二级机构创新创业学院。但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规划上,则出现了各部门相互推诿、各行其道的情况,笔者了解有高校出现,课程一开始属于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统筹规划,当一切部署就位之后,学校教务部门认为该门课程既然属于公共必修课,按照规定应当为负责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学院归口管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该门课程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各部门都有义务负责又都不愿意负责的局面。最终导致这门课程出现课程教材的选择上随机性强、课程师资的选聘上随意性大,忽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课程开发者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设计;另一方面学校现有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很多时候只是“摆设”,使用率低,很少组织学生参加课程实践来体验、模拟创业情景以锻炼创业实践能力。笔者了解到有学生想在校内的孵化基地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结果因为办事部门嫌麻烦而让学生的频频碰壁,最终学生只得作罢。长此以往,课程质量的呈现出效果大打折扣的局面。
2.2观念层面落后
理念决定行动,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层面被重视,但具体落实到各高校,仍然有不被重视对待的情况出现,从学校到家长再至学生个人,大部分都从狭义角度片面地理解让学生学习创新创业就是“开公司”“办企业”,甚至会认为是“不务正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从观念上就没有获得专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在课程学习上,自然也从观念层面不被重视。观念上的忽视直接导致学校领导层面缺乏重视、教师层面的随意性以及学生学习态度上的不端正,直接导致创新创业课程质量低下。
2.3师资队伍匮乏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扶持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评价和激励运行管理机制不顺畅,在师资力量上,没有形成体系化规范化的师资培养体系。笔者了解一些在创新创业领域做的有成效的高校都是直接对接企业的成功经理人实现校企合作,来自企业界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师资课程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也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的创业项目做指导,如知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上实行“双轨制”,一方面聘请在创新创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教授、专家学者来校任教,与那些学术型的教师形成呼应,共同为创业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育与指导。而当前众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从数量到专业程度都严重不达标,大多来自学生辅导员或者其他课程教师兼职授课,上课前没有专业化系统化的师资培训,甚至有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时直言不讳地说“可以自行看书或者自习,因为我也不会!”高效的课程质量无从谈起。
3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提升策略
3.1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及课程观
高校要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是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化,是大学生个体发展、提高就业能力的内在需要,是为毕业生日后的发展储备一种能力素质,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3]。还需克服社会、家长和学生狭隘的创新创业观,要树立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和养成永不言弃、勇于挑战自我的企业家精神,以此形成大众在思想、心理层面做到真正认同创业课程的价值所在。观念上首先要重视,科学规划并践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观,针对创业、创造及创新等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精心设计,课程开发上注重侧重思创融合、产创融合、科创融合及专创融合挖掘创新创业元素,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
3.2构建专业化的课程师资与课程开发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从创新创业课程师资的选拔到培训、监督和形成与之相关的激励奖惩机制上都要走专业化、规范化道路。首先,课程师资的选拔上要吸取国外创新创业课程上做得较好的国家的先进经验,除了从校内严格高标准高要求选拔、培养专业化的课程教师队伍外,还要兼顾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要注重从企业内选拔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企业家,让两种师资力量打出一套“组合拳”,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宽同学们的视野。此外,在师资理论的培训上,要走专业化培训道路,切忌培训路线走过场。师资的监督和评价考核机制上要严密,在课堂质量的监督上下功夫,相关负责领导要多进课堂听课,对不认真备课、敷衍态度授课的教师坚决淘汰,对教学效果突出的校内外教师要予以奖励。同时,还要在课程开发队伍上下功夫,开发出优秀的课程是上好创新创业课程的“源头活水”。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的提升需多管齐下,课程资源开发上也要下苦功夫,杜绝“碎片化”和“拼盘式”。
3.3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课程生态圈
2019-12-10,吴岩司长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未来要从“从业就业教育”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其中,“敢闯会创”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的质量标准,是培养新时代优秀卓越人才的核心要素。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要从“我能行、我会干”向“我敢闯、我会创”方向转变[4]。人才培养范式的转变,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课程生态圈。首先要在资金支持上,积极争取多元化,打造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双创“金课”。开发创新创新创业生态圈的课程体系,需要获得学校、校友、社会企业、学生及家长的多方支持。首先,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的创新创业基金,用于支持学生们在创新创业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孵化基地或者众创中心进行结合;其次,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氛围,如现在流行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即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覆盖。课程对象从大一到大四,课程模块先基础后高端,课程类型有理论也有实践,打造全员、全程的双创育人氛围,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还要走向课外、走向地方、服务社会,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起来,体现课程灵活性与开放性,师生共同参与探索,从强调积累走向发现和创造,真正形成学生“想创敢创会创”的良好社会氛围[2]。——论文作者:查晓丽 冯睿
相关期刊推荐:《科技与创新》杂志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本刊将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关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最新动态,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与交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突出指导性、实用性,主要发表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方面的文章,以及刊登我国当前科技、经济、管理、工程、交通等各领域的优秀学术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