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基础。本文就高校生命学科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旨在实现仪器资源最优化,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关键词:仪器共享平台;生命科学;二级平台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生命科学研究在基础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等院校硬件配置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加,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生命科学领域不同二级学科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很多基础性的大型仪器在该领域内是通用的,但由于很多高校的校级仪器平台没有对生命学科各院系二级平台仪器的统筹管理,导致存在仪器重复购置、共享率低、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统筹安排高校生命学科各院系购置的大型仪器,建设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可有效推动设备资源共享,提高仪器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实现高校在生命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1]。
一、生命学科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所面临的问题
生命学科大型仪器价格昂贵、运行成本高,给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带来了挑战。目前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仪器重复购置,资源严重浪费
生命学科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二级学科。这些二级学科所包含的专业多分布在多个院系,但由于校级层面没有统筹规划和管理,部分院系在购买大型仪器之前没有对仪器进行充分调研,缺乏整体的沟通,所以,致使不同院系二级平台之间及院系二级平台与校级平台之间的仪器重复购置,使得仪器共享率大大降低,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资源分配不均,共享难以实现
不同院系实验室建设经费可能差异较大,所以造成院系二级平台之间大型仪器资源分配不均,而院系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使得院系二级平台可能仅仅对本院开放,而没有实现全校的资源共享。院系二级平台没有自由共享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仪器管理人员共享积极性不高
仪器对全校用户及社会用户开放,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使用者和更繁琐的管理,这对平台管理者而言,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其主观能动性不高。
2.院系二级平台的仪器缺少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
一些操作复杂的大型仪器须由专业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而院系二级平台的仪器负责人员通常不是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他们可能还负责实验室管理,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及教学任务,因而无法将所有工作时间都安排在仪器管理和操作上,导致仪器难以完全开放共享。
3.共享率过高造成预约排队
院系二级平台的某些高共享率的仪器在本院内已经达到饱和,而如果在全校甚至更高程度的开放共享,势必引起预约排队,影响自身科研进度,因此共享意愿较低[2]。
(三)管理方式落后,仪器维护经费不足
有些高校购置大型仪器的可行性论证不够严谨、仪器管理人员的绩效分配参差不齐、仪器使用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致使高校仪器平台运行的效率和效益都大打折扣。由于大型仪器运行维护成本高,因此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才能保障仪器正常运行。校级平台一般有固定的维护基金,而很多院系二级平台的维护基金无法落实,加之院系二级平台共享效益较低,导致仪器损坏后也难以得到及时的维修,这就加剧了院系二级平台仪器共享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造成了院系二级平台运行效率低的恶性循环。有些院系在经费支持上重购置、轻维护,将所有经费用于购置新仪器,不仅加剧了仪器重复购置的现象,也导致仪器损坏后难以及时得到维修,甚至出现仪器因维修费用过高而闲置的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浪费。
二、构建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具体措施
(一)统筹管理生命学科各院系二级平台现有设备
整合各院系二级平台仪器资源,依托校级共享平台,建设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由校级平台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包括实验室建设、仪器资源配置、仪器维护保养等,可有效避免仪器的重复购置。校级平台根据仪器需求程度的不同,可灵活调整仪器运行时间,合理配置仪器管理人员,适当增加共享率居高不下的仪器,使仪器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将各院系二级平台的仪器资源整合,可增加校级平台仪器的选择性、多样性,缓解部分仪器因使用率过高而造成的排队现象。此外,在同类别仪器的增加的同时,也引入了竞争机制,调动了仪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平台的预约使用管理上,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属于校级共享平台,在执行公共设备开放服务制度的基础上,这些加入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各院系师生可以享有优先预约使用的权限,甚至对于部分小型仪器可免费使用,以此打造互惠互利的共享模式。
(二)集资托管,提高二级平台仪器共享积极性
针对各院系二级平台仪器共享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采用仪器集资托管、收益定额分配、维护基金支持的方法来解决。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预约使用及运行模式与校级平台一致,由校级平台专业实验技术人员负责管理,保证复杂的大型仪器由专人操作。同时,校级平台也负责仪器的维护和培训。仪器测试产生的部分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校级平台、实验技术人员、院系二级平台,分别作为校级平台管理费、实验技术人员绩效、院系二级平台收益,剩余收益部分作为仪器维修基金,并将所有仪器的维修基金存于一个固定账户,由校级平台统筹支配用于仪器维护。这种运行模式方便了各院系二级平台负责人员的管理,使仪器的高额维修费用得到解决,既提高了院系二级平台仪器共享积极性,又促进平台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但由于这种模式下,校级平台会承受一定的维修基金风险,可能会出现一时的维修基金短缺的状况,因此,学校需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保障平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三)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平台运行机制
仪器共享平台需要根据生命学科发展规划,重点面向生命学科的用户,为他们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的技术服务,满足生命学科用户的普遍需求及高端人才的特殊需求。生命学科共享平台添置大型仪器需要至少3个实验室提出使用需求,校级平台经过认真调研、仔细分析现有同类设备的使用情况后,再进行采购及可行性论证,最后经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审批后方可购买。在这个过程中,校级平台的调研、分析及可行性论证阶段尤为重要,是避免仪器重复购置、发挥仪器资源最优化的重要审查阶段[4]。
仪器共享平台既是提供测试服务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术的平台。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功能和新技术,平台需要经常开展技术培训,如仪器基本操作培训、独立操作资格培训、高级应用培训等。对于取得独立操作资格证书的用户,提供非工作时间的预约及仪器使用服务。
相关知识推荐:怎样在期刊上发表论文
仪器共享平台的高效运行需要一支管理高效、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实验技术人员不仅应该熟悉仪器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帮助用户优化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率,同时也应掌握仪器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能够对仪器进行有效的维护保养。高校可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国内国外的技术研讨会及学术交流,及时掌握仪器的前沿信息,扩充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此外,为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质量和服务意识,应设立健全的激励评价机制,通过仪器的使用反馈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考核,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考核评价的标准应对不同类别的仪器而有所区别,结合仪器运行机时数、教学科研任务量等指标,综合考察仪器使用效益。同时,应鼓励不同高校的仪器平台之间的技术交流,面向其他高校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增加项目合作,创造社会收益,从而接受更多用户群体的监督,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5]。
三、结语
做好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仪器共享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水平低是高校共享平台普遍存在的问题。就生命学科而言,可从多方面入手,建设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融合校级平台和院系二级平台的资源,通过统筹管理、集资托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运行机制的方法提高仪器共享率,实现资源最优化,从而共同推进高校仪器平台的改革创新和探索实践。——论文作者:卢盼盼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