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外,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职业素养、诚信教育、法律与道德教育、责任担当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堂教学中,挖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民族地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预防医学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医学教育;思政元素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学科资源、学术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1]。医学高等院校不仅肩负着培养具有专业医学技能的卫生领域人才,也应强化对医学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思政素质的培养[2]。本文探讨在民族医学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民族地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
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特点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属于预防医学,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它包括两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3]。该课程是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居民营养状况,预防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以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食品卫生问题进行分析及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高校要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目前我国各地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虽然开设了思政课程,但思政教育的力度不够,没能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5]。大部分医学生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思政教育存在认识偏见,认为思政教育对就业用处不大[6]。对本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不高,上课不认真听讲,认为思政课程不重要。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是对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推出、《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颁布,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营养与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这也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营养与食品卫生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与职业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外,还要将职业素养、诚信教育、法律与道德教育、责任担当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热爱营养与食品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知识技能,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我完善意识以及较强的责任担当意识。由此可见,将课程思政融合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
(一)时事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
学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三减三健”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第二阶段的口号,是民众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促进健康的基础。“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三健”即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这些内容非常契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内容,在第一次课绪论章节引入这些内容,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都应知晓“三减三健”的具体内容,也应该清楚如何去实现“三减三健”。让医学生强化宣传“三减三健”,让全民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同学们形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课程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引领各门自然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旗帜,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7]。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内容渗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如食物中的营养素,摄入过少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营养素缺乏症,摄入过多则损害身体的健康,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度的问题。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的哲学范畴,度是限度、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在这个限度以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变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就能打破事物的存在,使事物变为他物。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把握事物的质,才能正确指导实践活动。人体对营养素的摄入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让学生以辩证法的观点正确理解和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法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公共卫生医师不仅要具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也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特别是从事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章节中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同时利用食品安全相关新闻事件、图片和视频等案例资料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使学生了解食品安全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诚信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诚信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国家之栋梁,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8]。作为医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诚信尤为重要。在食品添加剂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列举“吊白块”“三聚氰胺”“红心鸭蛋”“瘦肉精”等案例,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科研等活动中,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道德风尚,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五)职业素养、责任担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我国食品卫生问题屡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行政监管部门执法不严,执法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要想杜绝这类问题,就需要强化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9]。从事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之一,这就要求学生不但应具有食品卫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意识。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章节中,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事故,强化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职业素养,引导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爱岗敬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责任担当意识,有助于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未来岗位的胜任能力。
(六)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我们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在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章节里讲到天然色素,引出本校所在地的广西百色市壮族饮食文化。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五色糯米饭作为壮族的特色饮食,聚合了壮族人民的情感、信仰、道德和审美。五色糯米饭的“五色”指黑、红、黄、紫(绿)、白等五种颜色,主要用枫叶、红蓝草、黄花、黄栀、黄姜、艾草、菠菜等天然植物做染料。五色糯米饭蕴含着壮族人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审美观、祖先崇拜信仰、强身保健意识,以“糯”为贵的思想、道德规范、族群认同观等方面的文化内涵[10]。通过壮族五色糯米饭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祖国的饮食文化之美,坚定文化自信。
相关知识推荐:论文加急发表收费吗
四、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保障其健康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措施,在民族医学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如何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如何充分挖掘思政点;如何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是课程思政应把握好的重点[11]。“课程思政”并非“课程思政化”,需在传授专业知识,不影响专业教学的前提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相关的思政要素,不能喧宾夺主,将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因此,如何润物细无声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教学中,挖掘出更多思政元素,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为民族地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还需要不断研究与探讨,建立适合于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论文作者:周敏,庞雅琴,蒙明虑,李有幸,张彩萍,梁芸,黄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19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