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理工论文》流动减阻技术机理与应用现状

流动减阻技术机理与应用现状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理工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19-07-24 09:24

  [摘 要] 针对阻力过大给飞行器带来的设计难度和使用成本问题,调研分析了当前减阻技术的流动机理与应用现状。结果表明,在减小激波阻力方面,主要将强激波变成弱激波系,或者优化压力分布,使总压差阻力最小; 在减小摩擦阻力方面,在层流区通过维持最大表面积的顺压梯度延迟转捩,而在湍流区通过改变表面几何形态或者在流体中添加大分子物质,减弱湍流强度,以上分析可为低阻力气动外形设计方法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流动减阻技术机理与应用现状

  [关键词] 流动减阻; 激波阻力; 等离子体; 零质量射流; 多孔压力腔; 涡流发生器; 涂层减阻

  1 引 言

  减阻一直是航空航天领域关注的焦点,定型、批产、装备的各类航空运输飞机、战斗机、高空飞艇以及导弹的外形,一般都是在当时技术能力下能达到的阻力最小外形,飞行器的更新换代都会尽量吸收减阻技术的新成果,对外形进行持续的优化改进。

  2 减小激波阻力

  2. 1 降低头部激波强度

  传统的战略/战术导弹一般具有轴对称特征,优化子午面型线是减小激波阻力的主要途径。在跨超声速( Ma < 1. 5) 时,相同底部直径的条件下,冯卡门曲线阻力最小,在 Ma > 1. 5 时,3 /4 指数阻力最小; 在给定容积的条件下,Haack 曲线波阻最小; 抛物形有效容积率最高; 锥形曲线外露面积最小、压心最稳定[1],如图 1 所示。在工程应用中,一般根据需求灵活选用,比如洲际弹道导弹( 如民兵 3) ,为了减小落点散布和气动加热,一般采用球锥形弹头,而中远程格斗导弹( 如 AIM-120) 追求低阻同时还考虑机动性、战斗部空间,一般选用综合性能最高的卡门曲线。

  2. 2 降低跨声速激波强度

  跨声速激波会导致的阻力大幅增加,被认为是 “声障”的主因,也是当前超声速战斗机推阻裕度最小的风险点,更是民机减阻关注的重点。早在19 世纪 80 年代,欧洲就发起了 EUROSHOCK 项目,如图 2 所示。

  针对大型民机、运输机广泛采用的超临界翼型,提出了多种主被动减阻方案,综合理论、计算、风洞试验,证实了鼓包降低激波阻力的有效性,在突出高度在千分之一弦长尺度下 ( 0. 175% 、 0. 35% ) ,阻力降低可达到 20 % 以上,并给出了不同升力系数需求对应不同的最优鼓包高度[5]。

  3 减小摩擦阻力

  3. 1 增加层流区域

  由于层流粘性系数一般比湍流粘性系数低一个量级以上,通过边界层控制扩大流动壁面的层流区域,是减小摩擦阻力的主要途径,由此形成了自然层流流动控制( NLF) 、全层流流动控制( LFC) 以及混合层流流动控制( HLFC) 三类概念。

  3. 2 降低湍流强度

  湍流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近壁湍流拟序结构认识的深入( 如图 4 所示) ,使得湍流减阻技术取得了进展,认为通过抑制涡迁移、猝发,减小湍流边界层外部无序流动的动量交换,尤其是抑制条带破碎的急速下冲,是减小摩擦阻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实现上主要有,属于被动控制的沟槽、开孔方法,属于主动控制的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方法,以及在水流动中的大分子添加剂方法。

  沟槽减阻法: 在固体壁面开挖横向或流向微小沟 槽,长度和间距约为10 + ~ 30 + ( 以壁面摩擦速度和粘性表征的尺度) ,一般可减小摩擦阻力 10% 左右[11]。德国最早在飞机上使用沟槽,节省燃料达 8% 。空客在 A320 试验机表面的 70% 贴上沟槽薄膜,节约油量 1% ~ 2%[12]。NASA 兰利中心开展了飞行实验,减阻约 6% 。运 7 开展风洞试验,阻力减小 5% ~ 8% 。赛艇中大量采用锯齿聚乙烯沟槽膜。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沟槽容易被油污,尤其是被尘埃等杂质覆盖而失效,需要经常清洗。

  壁面运动减阻法,通过壁面运动减小阻力,运动形式包含展向振动壁面、展向波动壁面、流向波动壁面。其中,展向振动出现最早。1992 年,由 Jung 在 DNS 模 拟 中 发 现,该方法的减阻可达到 40% 以上[13],其效果也被后来大量的试验证实。其机理阐释一般从条带、流向涡以及雷诺应力结构[14]展开,但尚未形成统一结论。展向波动壁面、流向波动壁面提出较晚,减阻效果和平板展向振动相当,由于运动方式更容易实现,在工程实现上更加贴近实用。

  电磁流流动控制: 通过小型基元电磁板组装 ( MEMS) ,形成任意方向的体积力。20 世纪 80 年代后,稀土永磁材料把磁场强度提高到几个特斯拉量级,使得体积力大小和流动的惯性力相当,开拓了流动控制领域应用前景。在减小湍流阻力方面,由于施加的电磁力仍较弱,静态减阻效果最大只有 10% 左右。同时加入类似展向振动、行波壁面动态力会大幅提升效果,减阻能达到 40% 以上,但效率较低,减阻节约的能量小于产生电磁力的能量[15],近期研究显示,注入能量和节约能量的比值仍不到 1% 量级[16]。等离子控制可通过减小边界层厚度,大幅减小分离区从而实现减阻的目的。试验证实电磁力的体积力,可以消除翼型乃至圆柱绕流的尾涡[17,18]。

  聚合物减阻始于实验中的偶然发现,1948 年 Toms 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加入氯苯中,发现摩阻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这个独特的现象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 1978 年形成了国际专题会议,有 200 多篇论文发表。聚合物减阻机理长期存在分歧[19],近年来 DNS 方法模拟结果证实,聚合物自身旋转会抑制湍流拟序结构生成,是减阻的主因。现今,其已经大量应用在石油开采、液体管道输运、船舶航行、消防和生物医学方面[20]。

  4 抑制分离减阻

  飞行器上大的流动分离会严重降低性能,带来失速、抖振、阻力突增( 可达 40% 以上) 、推力大幅下降等风险,尤其是在飞行包线的边界上。针对抑制分离流动需求,涡流发生器( Vortex Generator, VG) 概念出现最早,由 Bmynes 和 Tayler 于 1947 年提出,一般指垂直安装于壁面的小展弦比薄片,卷起纵向涡把高能量气流注入下游边界层,提高目标区域抗逆压力梯度能力,可以抑制甚至消除分离,具有设计简单、维护方便的特点,从而获得了广泛应用。以扩展使用边界为目标的应用有,民机短舱安装 VG 以增加失速攻角[21],如图 5 所示; F /A-18 发动机扩压器安装 VG 以降低总压畸变; 大型船舶尾部安装 VG 实现了减振[22]。以优化性能为目标的应用有,A340 在襟翼前缘安装 MVG,使得着陆状态可用偏角增加 3°,升力增加 2. 2%[23]; 近期美国涡控制技术公司( VCT) ,研发了飞机上翘后机身侧鳍,最先应用在军用运输机 C-130、C-17 上,分别实现减阻 6% 和 1. 6% ,开拓了后续的民机市场,其应用于波音 737NG 获得 1% 节油效果,并获得了适航认证。

  零质量射流,通常采用活塞或压电膜的往复吹/吸,在狭小孔口外形成涡环/对,相比于传统吹/吸控制,由于无需引入气源,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成本低的特点。风洞试验中已经证实零质量射流可以使得圆柱绕流分离点推后,甚至完全消除分离区; 使得圆柱前驻点前移,形成涡对闭合包线从而起到减小钝度效果; 抑制翼型大攻角分离,大幅提高升阻比; 在不增加阻力甚至阻力小幅度减小的情况下,实现了对无人飞行器滚转俯仰力矩的控制; 控制了 F16 短舱尾迹脉动,减弱了对腹鳍的冲击[24]。

  5 其他减阻方法

  柔顺壁减阻法,1957 年 Karmer 最早开展了“人造海豚皮”实验,开启了柔顺壁减阻研究[25]。1984 年 Kulick 实验证实了柔顺壁能降低 17% 的摩阻和噪声。1992 年 Lucey 理论上证明了柔顺壁有延迟转捩作用。1997 年 Cooper 和 Carpanter 开展了对柔顺壁优化研究,表明了柔顺性达到一定程度能减弱第二类粘性不稳定。1997 年 Choi 发现了柔顺壁能使得粘性底层变厚。1999 年张庆利实验证实,柔顺壁主动控制能抑制转捩非线性阶段扰动发展[26]。柔顺壁减阻起源于仿生学的发现[27],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测量和试验难度比较大,工程上尚未见应用案例。

  减小升致阻力法,广泛应用于亚声速民机,一般采用翼梢小翼,减小翼梢下表面高压流动向上表面的泄露。最早出现的为单翼梢小翼,在 1988 年应用于波音 747,减阻效果可达 3. 5% ,后来发展出了斜削式小翼、双羽式小翼以及最新的融合式小翼。波音 787 以及我国 C919 采用了融合式小翼,减阻效果可达 4% 以上。对于超声速/高超声速飞行器而言,乘波体的高升阻比特征也缘于侧缘和激波面贴合减小了升力的泄露,一些试验和计算结果显示,侧缘钝度导致的泄露是其实际难以达到理论值的原因之一。

  微流量吹吸法,主要应用于机翼的环量控制。 1930 年,Coanda 发现了射流的顺壁面特性,是环量控制的开端,一般采用壁面切向喷射[28]。增升装置设计中,选择前缘缝翼和尾缘襟翼缝道参数时,会利用 Coanda 效应抑制分离的作用。2004 年 Zha G G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协同射流可以将翼型阻力系数下降到 0 以下[29]。2015 年宋文萍等研究表明,离散协同射流相比连续型增升减阻更为有效[30],但协同射流在工程上尚未见应用实例。

  空化气泡减阻法,是船舶和水下武器减少摩擦阻力的重要途径。气体的动力粘性系数比水要低一个量级以上,在相同速度梯度下摩擦系数下降一个量级,在水下壁面产生气膜或微气泡,理论上能大幅度降低摩擦阻力效果。据称,超空泡技术能实现减阻 90% 以上,可突破水下武器 40 m / s 限制,达到 100 m / s 以上。工程上,俄罗斯的“暴风雪”鱼雷为典型水下超空泡武器,美国正在研发 1. 852 km / h 的高速潜艇的核心技术也是超空泡技术。

  涂层减阻法,多用于管道输运中,对于气体流动,1957 年美国天燃气协会研究了 38 种涂层,得出环氧树脂为当时最适合的天燃气管道涂料。1975 年美国管道设计工程实践委员会( ACSE) ,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可以采用内壁涂层节约动力投资。阿尔及利亚-意大利穿越地中海管道,非洲马格利到欧洲输气管道都采用了涂层,这些涂层粗糙度一般为微米级别。对于液体流动,1950 年人们就发现了涂层减小管道阻力可达 10% 以上,美国石油学会 API 规范推荐了当时最优的聚阶胺固化环氮涂料。后续随着涂层减阻机理研究和涂料研制不断深入,认为减阻效果主要由材料的疏水特性决定[31]。材料疏水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低表面能,聚合物含氟量超过 5% 后,水接触角可大于 110°,但难以超过 120°; 另一方面受荷叶微纳米双凸结构启发 ( 如图 6 所示) ,工艺上实现了接触角 170°涂层[32]。

  2006 年 Choi C 等实验表明,超疏水表面流动有 20 μm 滑移,理论减阻可达 66% 以上[33]。2012 年张维珏实验显示,聚偏二氟乙烯加入适量氧化硅粒子,形成纳米微粗糙结构,减 阻 可 达 57% 以上[34]。但纳米涂层工艺尚不成熟,大量输油管道的涂层目前仍然为微米级别。

  6 结 论

  调研了当前主要减阻措施,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 1) 在减小激波阻力方面,战术导弹与战略导弹弹头及跨声速翼型做了较多研究工作,基本思想是通过激波针或逆向喷流等措施将强激波变成弱激波系; 或者优化压力分布,使总压差阻力最小。

  ( 2) 在减小摩擦阻力方面,亚声速民机做了较多研究,基本思想是维持最大表面积的顺压梯度,延迟转捩。

  ( 3) 对于湍流,为了减小湍流阻力,一般通过改变表面几何形态或者在流体中添加大分子物质,减弱湍流强度,从而达到减阻目的。

  ( 4) 等离子体、零质量射流、吹吸气、鼓包、多孔压力腔、涡流发生器、涂层等主被动流动控制技术一般用于抑制分离、延迟转捩或者降低激波强度。

  目前减阻研究不够全面系统,一些措施多集中在低速域,讨论的速域范围较为狭窄。此外,目前减阻技术研究在机理方面较为深入,但在应用上的探讨较薄弱,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较少涉及其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的评价,这也是后续应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唐伟,江定武,桂业伟,等. 旋成体导弹头部母线线型的选择问题研究[J]. 空气动力学学报,2010,28 ( 2) : 218-221

  .[2] 罗金玲,徐敏,戴梧叶,等. 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减阻的数值模拟研究[J]. 宇航学报,2009,30( 1) : 119- 122.

  [3] 王得强,许晨豪,蒋崇文,等. 高超声速流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飞航导弹,2015,( 4) : 24-29.

  [4] 洪延姬,李倩,方娟,等. 激光等离子体减阻技术研究进展[J]. 航空学报,2010,31( 1) : 93-101.

  [5] Fulker J L. The Euroshock programme( a European programme on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of shock waves) [C]. AIAA-99-3174.

  [6] 李沛峰,张彬乾,陈迎春,等. 减小翼型激波阻力的鼓包流动控制技术[J]. 航 空 学 报,2011,32 ( 6) : 971-977.

  [7] Michimasa Fujino.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ondaJet[C]. AIAA-2003-2530.

  [8] 朱自强,吴宗成,丁举春. 层流流动控制技术及应用[J]. 航空学报,2011,3( 26) : 765-784.

  [9] William S S,David E W,Matthew W T,et al. Flight test experiments on discrete roughness element technology for laminar flow control[C]. AIAA-2015-539.

  [10] Chan Yong Schuele,Thomas C Corke,Eric Matlis. Control of stationary cross-flow modes in a Mach 3. 5 boundary layer using patterned passive and active roughness[J].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2012,( 718) : 5- 38

  .[11] 王晋军. 沟槽面湍流减阻研究综述[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1998,24( 1) : 31-34.

  [12] 封贝贝,陈大融,汪家道. 亚音速飞行器壁面沟槽减阻研究与应用[J].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52( 7) : 967-972.

  [13] Jung W J,Mangiavacchi N,Akhavan R. Suppression of turbulence in wall-bounded flows by high-frequency spanwise oscillations [J]. Phys Fluids,1992,4 ( 8) : 1605-1607.

  [14] 黄伟希,许春晓,崔桂香,等. 壁面展向周期振动的槽道湍流减阻机理的研究[J]. 力学学报,2004,36 ( 1) : 24-29.

  [15] Berger T W,Kim J,Lee C,et al.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control utilizing the Lorentz force[J]. Physics of Fluids,2000,12( 3) : 631-649.

  [16] 蔡红华,聂万胜,丰松江. 临近空间表面波等离子体减阻性能分析[J]. 空间科学学报,2014,34 ( 3) : 304-312.

  [17] 黄乐萍. 壁湍流的展向运动减阻机理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2012.[18] Chen Z H,Aubry N. Active control of cylinder wake [J].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2005,( 10) : 205-216.

  推荐阅读:如何研究碱硅酸反应的机理现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lig/14920.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