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系统研究导致建筑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及对策,首先,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行业特征提出人为因素分类分析系统(HFACS)框架中应增加社会环境层,在修正框架层次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类分析系统(C-HFACS)框架;其次,对150起建筑安全事故进行案例分析,探讨C-HFACS框架中对事故影响显著的人为因素及其内在关联性,验证了构建C-HFACS框架的合理性;最后,得出政府监管等九个人为因素对事故和下层人为因素影响显著,并从政府、企业、现场和个体四个维度提出独立第三方“飞行式”巡检等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和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
关键词:建筑业;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类分析系统
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安全事故依旧高发频发[1],而人是影响建筑安全生产的第一因素[2],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高达90%[3],对此国内外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Ebohen[4]指出,政府对主体监管不足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Hiromitsu[5]指出,管理失误是造成伤亡事故的根本原因,企业管理者盲目降低安全投人致使安全事故频发,Lund[6]提出,改善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预防安全事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综上所述,学者们分别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企业和现场的安全管理行为、政府安全监督行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人为因素,然而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7],但关于因素间相互作用机理探讨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有必要以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去研究人为因素。
鉴于此,本文将采用综合方法对导致建筑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修正了适用于建筑行业的人为因素分类分析系统框架(theHumanFactorsAnalysisandClassificationSystem,HFACS),并结合150起建筑安全事故案例探讨了框架层次各人为因素间的内在关联性,以期能为探索建筑安全事故的影响机理提供新途径,为分析和管理建筑安全事故提供新工具和新方法,为改善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和降低事故率提供新思路。
1建筑安全事故HFACS框架的修正设计
1.1建筑安全事故HFACS框架层次的修正
HFACS是一种用于分析安全事故人为因素的系统性工具,框架由下至上依次包括不安全行为四个水平、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不安全领导行为以及管理组织缺失等四个水平[8],该方法可以同时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其潜在因素,能系统分析人为因素及其内在关联性。Shappell和Wiegman[9]指出,HFACS框架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分析工具,能够根据具体的行业特征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该框架已被应用在铁路、航空、医疗以及煤炭等行业,但在建筑行业还不多见[1]。由于建筑行业是一个准入门槛低、劳动密集度高、风险高的行业,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流动性大,因此建筑行业从业者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事故的发生,而HFACS框架中并未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因此不适合用于建筑安全事故的分析。鉴于此,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结合建筑行业特征将社会环境层纳入HFACS框架得到建筑安全事故人因分类分析系统(theHumanFactorsAnalysisandClassificationSystemOfConstructionsafetyaccidents,C-HFACS)框架,C-HFACS框架包括五个水平,由下到上依次为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现场安全监管、企业安全管理以及社会环境。
1.2C-HFACS框架各层人为因素的确定
1.2.1不安全行为层
方东平[11]指出,工人在作业中若出现认知、决策和技能等环节失效就会发生不安全行为。杨高升[12]认为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从形成过程看是由认知、失误和技能不足引起的,从表现结果看是由习惯性违章或者偶然性违章导致的。而在专家访谈中发现失误和违章是促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层应包括失误和违章两方面,其中,失误分为认知、决策和技能失误,违章分为习惯性违章和偶然性违章。
1.2.2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层
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个体状态、作业机械和作业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13]。意识五阶段学说表明,工人在自身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状态不佳时容易决策失误、倾向于选择影响自身和他人安全的行为[14]。另外,技能水平的高低其安全行为是否能顺利实施[15]。施工作业面的不固定性导致作业机械与施工人员的触觉、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不匹配的情况经常出现,而施工人员为了省时省力不按操作规程和使用说明书操作等潜在因素都容易引发事故[13]。莱温的“场论”和“破窗理论”表明作业环境会影响工人的行为选择,脏乱差的作业环境会增大工人不安全行为出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不安全行为前提条件层应包括工人的状态、机械设备和环境条件三方面,其中,工人的状态分为心理、生理、精神状态和技能水平,机械设备分为设计匹配和操作使用,环境条件包括物理和技术环境。
1.2.3现场安全监管层
管理者的设计行为通过安全知识对员工的安全行为选择产生间接影响[13],Fadier[16]指出,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偏差可能会使得整个生产系统失效,出现异常状况,访谈专家也强调监管者的违章行为是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源头。由此可见,现场安全监管层应包括设计工作、管理工作和违规监管三方面。
1.2.4企业安全管理层
傅贵等[17]指出,安全文化在企业内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影响员工的行为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研究表明,加强过程监管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为失误、促使企业高效安全运作[18],作业设备的选择、维护和更新会直接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组织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对安全生产也存在重要影响[13]。张杰等[19]论证出安全投入比例和企业事故控制率的正比关系。由此可见,企业安全管理层应包括安全文化、过程管理和资源管理三方面。
1.2.5社会环境层
杨高升[20]指出,加强政府监管效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Eagly[12]认为员工行为会受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习俗等影响。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层应包括政府监管和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影响两方面。经过上述修正,得到C-HFACS框架如图1所示。
1.3C-HFACS框架人为因素表现形式的确定
HFACS框架在具体行业的适用性和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取决于表现形式描述的精准性和全面性。对此笔者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考9位专家(从事建设安全实践或研究十年以上)的咨询意见整理出建筑安全人为因素的表现形式初稿,然后再结合建筑业150起事故案例分析人为因素的表现形式,最后利用开环分析法对表现形式的描述精准度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检验的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
2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析
2.1C-HFACS框架人为因素统计分析
选取2010~2015年间发生的150起建筑安全事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C-HFACS框架层次和内容进行事故人为因素统计分析。首先,选择了20位从事建设安全的研究生对150起建筑安全事故依据C-HFACS框架及其各人为因素的表现形式分别进行评分。采取0~1打分法,若事故原因与某人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关,则标“1”,否则标“0”。每一起事故在同一人为因素上得分超过12分(赞同率60%)就标“1”,否则标“0”,结果见表2。
2.2C-HFACS框架层次间因果关系分析为分析
C-HFACS框架上下层人为因素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因果联系,拟用卡方检验分析其因果关系存在的合理性。卡方检验是以χ2分布为基础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若P<0.05则表明C-HFACS框架上下层人为因素间存在显著的因果联系;反之,则不存在因果关系。另外,引入让步比(OR,OddsRatio)来反映框架上层人为因素的缺失使下层人为因素发生概率增减的程度,当OR值大于1时,上层人为因素的缺失会使下层人为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增大,而当OR值小于等于1时,上层人为因素的缺失不会引起下层人为因素发生的可能性的变化。
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同时将对满足P<0.05和OR>1的结果进行筛选,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C-HFACS框架中相邻层人为因素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关系数量和影响程度大小各不相同,关系路径如图2所示。
2.3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影响路径分析
首先,在社会环境层与企业安全管理层间的因果关系中,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对安全文化缺失的影响最为显著(OR=3.414),影响次之的是其对企业资源管理不到位的影响(OR=2.716),即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会使得企业安全文化缺失的可能性增大3.4倍,使企业资源管理不到位出现的概率增大2.7倍。经过案例整理发现,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监管人员配置不足、现场视察次数少、对违规违法主体处罚轻等方面。
其次,在企业安全管理与现场安全监管层间的因果关系中,安全文化缺失对违规监管行为的影响最大,即安全文化缺失使得违规监管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4.1倍(OR=4.156),资源管理不到位对管理工作有漏洞的影响(OR=3.5)次之。企业的安全文化缺失体现在企业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政策制度不完善两方面,资源管理不到位体现在安全管理员配备不足、安全投入不够两方面。
再次,在现场安全监管与不安全行为前提条件层间的因果关系中,设计工作不合理对生理状态的影响程度最大(OR=3.159),现场管理者给工人安排超负荷的任务量、班组人员搭配混乱、留给工人的休息时间和不同作业间调整反映时间不足时,工人的生理机能、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紧急情况处理能力就会明显下降。管理工作有漏洞使得精神状态差和物理环境差发生的概率分别增加2.3倍(OR=2.261)和1.8倍(OR=1.75)。监管者忽视对工人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培训、纵容工人的错误操作、轻视现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等行为都会埋下安全隐患。
最后,在不安全行为前提条件层与不安全行为层的因果关系中,生理状态差使决策失误发生的概率增加3.3倍(OR=3.333),物理环境差和技术环境差使决策失误和技能失误出现的可能性分别增加2.2倍(OR=2.225)和2.4倍(OR=2.424)。施工作业的单一性和高强度使工人容易出现安全意识差、身体疲劳和施工技能下降等状况,当施工现场的物理条件和技术条件不能满足安全作业的基本需求时就容易发生事故。
从上述分析可知,C-HFACS框架相邻层次间因果关系十分复杂,如图2所示。经过专家咨询,严格筛选后得出因果关系显著的九个构成要素,分别为政府监管、企业安全文化和资源管理、现场监管者的设计和管理行为、物理和技术环境以及个体生理状态、技能等。可见,改善建筑安全管理现状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加强企业安全文化资源管理、做好现场监管工作以及提高工人安全意识和技能等方面。
3基于人因分析的建筑安全管理建议
1)针对政府监管乏力和低效,建议引入独立第三方安全巡检机构。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专家库,委托第三方检查单位对工程安全生产情况和参建主体的安全履责行为独立展开全过程、不定期和“飞行式”巡查,利用市场手段对巡检单位和受检单位进行管理。这样不仅提高了政府监管的效率,还有利于促进企业自觉的加强安全管理,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的转变。
2)针对企业安全文化缺失、资源管理问题应强化落实建设项目业主责任制,这样可以增强企业领导的安全生产意识,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提高建筑市场主体安全准入条件,明确规定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设备以及安全投入资金比例等将有利于制止不合格企业涌入;利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的安全行为,如对安全投入足、安全生产管理有序、事故率低的企业适当给予财政补贴、低息多额的贷款、低保险费率、评标加分的优惠,反之则给予适当的处罚;这样就能促进企业形成强烈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投入的积极性、从“被安全”向“要安全”转变。
3)针对现场监管者的设计和管理行为,建议现场监管者通过制定出科学的安全管理计划、合理的岗位职责分配以及详细的行为准则规范来帮助工人执行正确的行为选择;采取奖惩并用的激励手段,适当的结合安全绩效对工人进行正面激励、鼓励工人对安全风险、安全缺陷进行报告和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可以促进工人主动的参与安全监管工作;尝试走动式管理模式,明确走动管理的责任人、负责区域、次数、职责和标准,将有助于加深监管者对施工现场情况的了解并及时纠正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4)针对作业环境、工人的状态和技能,以农民工的安全技能教育为核心构建“由中介机构统一组织安全培训、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考核和颁发证书、由相关协会进行劳务推荐、建筑企业用工投资保险”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将6S作业环境管理法用于施工现场的物品管理,对其合理布置、定期清理、整顿和素养,创建一个让工人感到舒适的作业环境,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4结论
1)基于建筑行业及安全事故特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提出假设,修正并形成了建筑安全人为因素分类分析系统(C-HFACS),并结合150例事故进行验证。
2)验证C-HFACS并得到C-HFACS框架中对事故和下层人为因素影响显著的九个人为因素,分别为政府监管、企业安全文化和资源管理、现场监管者的设计和管理行为、物理和技术环境以及个体生理状态和技能。
3)从政府、企业、现场和个体等四个维度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分别为引入独立第三方安全巡检机构飞行检查、完善项目业主责任制、实行走动式现场管理模式以及针对农民工培训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等。——论文作者:叶贵1,陈梦莉1,汪红霞2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ournal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月刊)1981年创刊,是科技期刊。本刊为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研究,围绕安全领域重大课题,特别是安全工程理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等方面的技术,侧重于安全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探讨。设有:学术论著、安全工程管理与技术、信息与动态等栏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lig/1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