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环境设计的方法及其多维分析

环境设计的方法及其多维分析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理工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1-12-21 08:45

  摘要:目的以信息可视化的方式考察环境设计方法,从设计方法的视角反思环境设计的内涵。方法首先,运用文献法,梳理了从“环境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到“环境设计”的发展脉络,基于对不同时期中外学者的定义的比较,揭示出了环境设计的内涵。其次,采集并筛选了一百一十八种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设计方法,从方法属性、设计流程、设计对象三个维度进行方法分类。然后,通过信息可视化和比较法,对上述方法分别进行了一维方法分析、二维关联分析和三维综合分析。结论从“环境艺术”到 “环境艺术设计”再到“环境设计”的概念更迭,不仅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设计的认知的差异,而且更加反映出了时代背景、现实需求的变化,也必然带来相应设计方法的变化。当前,环境设计正在从关注环境中物质对象的设计,转向关注环境中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关系等非物质对象的设计。

环境设计的方法及其多维分析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方法;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

  “环境设计”这一专业名词在我国至少有过三种表述,分别是“环境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设计”。就一般性认知而言,“环境艺术”是关于环境的艺术概念。“环境艺术设计”这一表述涵盖了环境、艺术、设计三个名词,在词义上会出现“环境的艺术设计”和“环境艺术的设计”两类完全不同的理解…而“环境设计”的表述会出现两种解释:一为环境工程范畴,一为视觉艺术层面[2】。本文将从“环境设计”的概念辨析人手,对环境设计的专业方法进行多维分析,进而反思“环境设计”的专业内涵。

  1 中国语境下环境设计的专业发展脉络

  1.1 环境艺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在美国等地流行,当时的环境艺术是把建筑物及整个环境作为一个作品来进行艺术创作的。1959年,“偶发艺术” (Happening)的创立者阿伦·卡普罗在纽约进行了《6个部分中的18个偶发事件》的行为表演,将人的行为、影像、声光、文字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活的,富有冲击力的艺术[2】。阿纳森在1986年出版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一一绘画、雕塑、建筑》的最后一章《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动向》中提到了“Art of Environment”,同时认为阿伦·卡普罗是 “环境艺术”的创立者【3】。

  1975年,美国“八卷环境艺术丛书”主编理查德·P·多伯提出环境艺术的定义: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城市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个重实效的艺术。环境艺术实现人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努力,以及提高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21。西方语境下“环境艺术”概念可分为两类:一是包括风景摄影、风景绘画等关于自然景色的艺术创作与记录,即关于环境的艺术;二是工业革命后,一批艺术家开始意识到环境遭受到了工业污染,因此创作了一批景观艺术作品,例如大地作品,来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21,即关注环保的艺术。

  然而,环境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并非如此。1982 年,奚小彭在公共建筑室内设计课程中首次提出了 “环境艺术”概念:所谓环境艺术,包括室内环境、建筑本身、室外环境、街坊绿化、园林设计、旅游点规划等,也就是微观环境的艺术设计【4】。这一定义中的“环境”指向“微观环境”,“艺术”指向“艺术设计”,与后文所述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更为吻合。1985年,《中国美术报》创刊,设有“建筑艺术、环境艺术”专版【5】,为推广环境艺术提供了平台。潘昌侯发表了《艺术与环境》,提出了“艺术是物化形态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是环境的异质同构的精魂” 的观点,得出了“环境之于艺术,是为了借艺术现实之桥去求索生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结论[4】。

  顾孟潮(1990年)【6】在理查德·P·多伯对环境艺术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对话艺术和生态艺术,它以人为核心又不直接表现人,环境艺术最大的特点是“环境的艺术化” 和“艺术的环境化”[¨。1988年10月开始,我国环境艺术思潮的重要推动者——布正伟连续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七篇文章,探讨了“环境艺术”。他提出: “环境艺术”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积极调动和综合发挥各自艺术手段与技术手段,使包围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氛乃至艺术意境的大众艺术【2】。郑曙呖(1997年)认为,“环境艺术”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美之外,以人对美的精神需求为引导,而进行的艺术环境创造【引。可见,“环境的艺术化”是环境艺术的主要内涵之一。

  1.2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中国本土化的一个术语。20 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理念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国内艺术设计界的环境意识空前高涨,从日本引入“环境设计”,提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2】。 1987年1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装饰、室内陈设、室内装饰”统一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代码1217 o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文学门类(代码:05)艺术学一级学科(代码:0504)下设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代码:050404);对应的,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中设有艺术设计专业(代码:050408),自此环境艺术设计成为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方向之一。

  张绮曼(1996年)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既是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又是系统工程,涵盖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公共空间设计,以及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作品设计。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微观到宏观的整合设计,人们生活的协调设计,也是人与社会之间行为为设计的引导【9]。郑曙呖(1997年)进一步将环境艺术设计分为两类:一是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为主的空间组合设计,称其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二是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为主的空间组合设计,称其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也可被称为景观设计,后者也可被称为室内设计【8】。

  杜异(2005年)提出:环境艺术设计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出发点,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法协调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艺术的形式美学系统与科学理论系统的结合【l们。郑曙场等人 (2007年)进一步拓展了广义和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广义上,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环境生态学的观念来指导今天的艺术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艺术设计,显然这是指导艺术设计发展的观念性问题;狭义上,环境艺术设计是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技术手段,在其内外空间创造出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符合环境生态学的设计…。

  1.3环境设计

  1857年,奥姆斯特德和弗克斯对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使城市公园从私家庄园成为公众共享的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拉开了西方现代环境设计的序幕。之后西方环境设计迅速发展,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但总体来说都强调空间和功能的理性设计,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20世纪60年代,“生态设计”成为环境设计的主题;同时,这时期的环境设计更注重设计的艺术性【2】。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将主题定为“建筑·人·环境”,并通过了《华沙宣言》,标志着环境设计提出了正式的纲领,将环境意识视为考虑人和建筑的一项重要因素【111。1986年,理查德·福尔曼和米切尔·戈登出版了著作《景观生态学》,对环境设计影响极大。20 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主义开始退出环境设计中的主要地位,环境设计呈多元化发展。Joel Towers和 Marina Kohler(2008年)认为,环境设计是一个框架,它将规划、生产和评估各种规模的对象,包括产品、建筑、公园、人类住区和基础设施,把它们置于自然系统的功能和弹性的相互关系中。通过明确地将设计的伦理和时间考虑跨越几代人,并超越单纯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关注,环境设计显著地改变了某些设计实践。它启发了对环境有本能反应的景观设计师、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将他们工作的环境成本作为评估成功的核心指标,因此,这些实践将节能、自然资源和材料引人到设计过程、生产对象、空间和景观中,增加了耐久性和长期的社会灵活性‘1 21。

  在我国,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学位 [2009]lO号);2012年10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201219号)o至此,艺术学成为第十三个门类,设计学融会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以独立的概念与完整的架构成为国家认证的一级学科(学科代码:1305),“环境艺术设计”作为 “设计学”类下设的专业,更名为“环境设计”(专业代码:130503)[13l。郑曙呖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2013年)中认为,环境设计是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关系的应用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又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环境设计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实施包括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要求依据对象环境调查与评估、综合考虑生态与环境、功能与成本、形式与语言、象征与符号、材料与构造、设施与结构、地质与水体、绿化与植被、施工与管理等因素,强调系统与融通的设计概念、控制与协调的工作方法,合理制定设计目标并实现价值构想【14】。

  娄永琪(2017年)提出了“新环境设计”:环境设计致力于运用整体、以人为本、可持续的方式来创造和促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空间.生态系统” (Life.space Eco.system),包括人和环境交互过程中的体验、交流和场所【l 51。可见,环境设计的关注重点从物质环境转变到人在环境中的认知体验、可持续的生活空间等非物质对象。

  笔者比较认同郑曙呖(2013年)和娄永琪(2017 年)对环境设计的定义,下文对环境设计方法的分析,也是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展开的。

  2环境设计的方法分类

  2.1 数据采集

  笔者从著作和论文两个方面采集数据,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生态设计、管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相关书籍六十一本,以及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和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Science Direct”、“Emerald Insight”等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博士论文共九十八篇。在中文数据库中,第一次文献检索的关键词为“建筑设计方法”、“景观设计方法”、“室内设计方法”、“城市规划方法”、“生态设计方法”等,第二次检索时还考虑了和环境设计相关的同义词组合,例如“环境与空间设计”、“地理信息与环境”、“景观生态学”等。参考文献的选择仅限于核心期刊和环境设计领域专家编写的著作文献。

  首先,第一轮数据分析得出一百五十九种设计方法;其次,将其中一些设计学科通用方法去除,如头脑风暴、问卷法、观察法、文献综述等,因为这些方法无法体现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第三,将一些设计理念和原则去除,如情感化设计、通用设计等;第四,排除“黄金比例”、“对称法”、“对比”等形式美法则;最后,删掉一些经验性手法,如“移植与嫁接”、 “符号拼贴”等。最终确定了一百一十八种环境设计的方法、工具和模型。

  2.2分类维度

  笔者从方法属性、设计流程、设计对象三个维度对上述方法进行分类。从方法属性维度,将设计方法分为定性方法、定量方法、混合方法;从设计流程维度,基于“双钻”模型将设计流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探索(Discover)、定义(Define)、发展(Develop) 和交付(Deliver)【l。|。

  从设计对象维度,则主要基于John Punter(1991 年)和JohnMontgomery(1998年)提出的“场所感的三极模型”[1 71。环境设计方法设计对象维度分类模型见图1。这个模型将场所的组成要素分为三个部分: (1)物质环境,对应的是形式,包括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外形生形技术、材料使用方法、室内陈设、颜色运用、城镇街道划分、空间布局;(2)活动,即环境中的人或使用者在这个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生活方式,再加上这个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味、声音、车流等也属于活动对象的范畴;(3)意义,对应的是意象,在意义层面,设计前期考虑当地的文化信仰,通过调研设计对象、搜集信息、判断研究结果,最终构思新的方案;在设计后期反思设计方案,评估其功能性、可用性、在使用过程中的知觉感受、与环境的关联和体验等。

  2.3方法分类

  笔者从方法属性、设计流程、设计对象三个维度,对一百一十八种环境设计方法进行了分类,见表1。

  3环境设计方法的多维分析及其可视化

  3.1 一维分析

  就方法属性而言,定性的设计方法略多,有六十四个,占方法总数的54%。其次是定量的方法,有三十一个,占方法总数的26%,混合的设计方法略少,有二十三个,约占方法总数的19%。环境设计方法中的定性方法大多是关于环境设计的前期调研发现和对设计方案的构思。就专业内涵而言,环境设计需要在前期了解环境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收集数据和进行定性分析,后期需要用到艺术的处理方法设计方案。同时,环境设计需要综合运用艺术与工程技术方法,而环境设计的混合方法数量较少,可见目前环境设计在结合定性的艺术方法和定量、精确化的技术方法上面存在着不足。环境设计方法在方法属性维度一维分析见图2。

  就设计流程而言,探索阶段的方法略多,占比为 40%,定义阶段方法略少,占比为10%。开发阶段和交付阶段的方法数量接近,分别占比为30%和28%。其中有六种设计方法可以在多个阶段同时使用,分别是设计工作坊、大地景观、人体工程分析、SWOT分析、循证设计和参与式设计。就环境设计定义来看,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关系的应用方向,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又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意义。因此在探索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发现三个环境之间关系,包括文化田野调查、文化探析、民族志等,这个阶段的方法数量最多,也最为成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设计涉及到多个物质对象的设计,这些物质对象需要在开发阶段构思它们的外形、结构、材料等,因此开发阶段的方法也较多。环境设计方法设计流程维度一维分析见图3。

  就设计对象而言,三类对象的设计方法分布比较均匀。关于物质环境的设计方法略少,针对活动的设计方法略多。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环境设计涉及多个物质对象,例如建筑、室内陈设等,很多针对物质对象的设计方法都是设计师由个人经验总结的设计手法,缺乏具体的方法流程,如光线切人设计法、移植与嫁接等,在数据采集时这类手法已被课题组主动剔除;另一方面,从环境设计的定义出发,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所有实体和非实体的要素,其中对人的活动行为而言,空气、温度等的设计至关重要,步行指数、运动轨迹法、行人计数法等都是对环境中人的行为活动的分析,而这些方法在数据采集时均被保留。总体看来,活动和意义都是非物质对象,而针x,bll;物质对象的方法占总数的75%,这从侧面反映出环境设计越来越关注环境中的非物质对象的发展趋势,例如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人在空间中的体验、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环境设计方法在设计对象维度一维分析见图4。

  3.2二维分析关联分析

  就设计流程.方法属性二维分析而言,探索和开发阶段,都是定性方法最多。环境设计在探索阶段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工作都运用了定性方法,例如快照法、认知地图等都是定性方法;而在开发阶段,对环境设计中的多个物质对象运用的开敞端草图、仿生法等外形构思方法,以及原型制作类的方法也都是定性方法。换言之,环境设计在探索和开发阶段运用参数化设计、生成设计等定量方法不足。定义阶段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数量相同,由于方法数量略少,目前得出的结论是:在定义阶段,分别需要一些定量的方法,通过模型分析在探索阶段发现信息和问题,从而让信息和问题更加清晰直观。同时也反映出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加清晰、准确地定义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而在交付阶段,需要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需要一些定量的方法、模型工具,同时配合定性的分类和结果综合分析,因此混合的方法略多,例如街道排名、星型模型。环境设计方法在设计流程和方法属性二维关联分析见图5。

  就设计对象.方法属性二维分析而言,物质环境、活动和意义三个研究对象的方法均以定性方法为主,活动和意义的定量方法比物质环境多。结合环境设计的定义和设计对象分类维度可以看出,在分析和设计环境中人的活动、各种构成环境的要素如空气、水、温度时,需要使用一些定量的方法,例如活动层面中的生物气候图、邻里生活质量研究和意义层面中的 ISM模型和因子分析法等。通过方法分析可以看出,对活动和意义等非物质环境的方法占比很大,环境设计在中国发展数十年,设计的重心不再是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形式而设计,而是越来越关注环境这个四维时空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注重用环境的语言来感染人的情感。环境设计方法在设计对象和方法属性二维关联分析见图6。

  就设计对象.设计流程二维分析而言,在物质环境的设计方法中,开发阶段方法略多,占物质环境方法总数量的56%。可见在环境设计的开发阶段,对环境中物质对象的外形、材料、结构等形式的设计仍然是环境设计开发阶段最重要的工作。针对活动和意义非物质对象的设计方法中,都是探索阶段的设计方法最多,其次是交付阶段的方法。结合环境设计的定义,环境设计是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为人创造理想、符合人生存的空间【81,这个空间包括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环境需要运用各种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去探索,例如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同时也需要运用一些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方法去评估其对人的影响,例如SWOT分析法。环境设计方法在设计对象和设计流程二维关联分析见图7。

  3.3三维综合分析

  从环境设计定义来看,对物质对象的设计提及最多,而对应的关于“物质环境”的设计方法却最少;定义中对非物质对象的设计提及最少,而关注非物质对象“活动”和“意义”的设计方法却最多。由此可见,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从对物质环境的设计转向非物质环境的设计,越来越关注人在环境的行为、感知和体验。环境设计方法的三维综合分析见图8。

  根据比较环境设计的定义和归纳分析方法,发现环境设计专业运用的知识和方法大部分来自环境设计定义中涉及到建筑(生成式设计)、室内(室内绿色照明法)、城市设计(语义差别法)、公共空间设计 (情景/安全空间模型)、生态设计(LEED程序)等方法,其中在探索阶段用到了很多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如民族志;评估阶段用到了很多管理学的方法,如SWOT分析法。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体现出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特性:在环境设计理念指导下,将这些相关学科共性的部分整合起来,进行重新配置。

  比较而言,综合分析所呈现的方法指向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现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在于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脉络。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源自室内设计。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国室内设计侧重于政治性建筑服务,同时探索中西结合、民族形式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环境设计着重于旅游事业服务,例如营造酒店的室内外环境意境和氛围。后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的水平和广大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国外“消费主义”的冲击,出现了“古都风”、“广场热”等各种热潮,但环境设计却出现了“风格杂糅、装饰材料堆积、装修粗制滥造”[9]等问题。进入21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内外的主旋律,我国环境设计专业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的交往、工作氛围,针对活动和意义等非物质环境的方法也逐渐增加。近年来在“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战略引导下,城乡规划方法也被纳入环境设计的专业视野。整体而言,环境设计方法一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变化,既是与时俱进,又是积极回应。 ——论文作者:胡飞,钟海静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lig/21437.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