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四川林业科技》发表的一篇林业论文,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I收录期刊,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和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全文收录。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木材消费需求量也不断增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木材净进口国,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据统计,2000年我国进口木材及其产品折合木材量0.75亿m3;2010年进口量增长到1.84亿m3,进口量增长2.44倍,木材及木制品占国内木材总消耗量的43.6%,尤其是以大径级、珍贵树种为主的原木进口达0.34亿m3,10年间增长22.4%,原木进口已占全球原木贸易总量1/3。目前,世界一些国家纷纷提高原木出口关税或限制,禁止原木出口,我国木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们必须从保障木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早应对,尽快建设一批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不断增加国内木材储备,提高我国木材自给能力,逐步建立起木材安全保障体系。
1 木材战略储备的内涵
1.1 战略性资源储备的内涵
战略储备是指国家为了应付战争和其他意外情况,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国防需求,而在平时有计划地建立的一定数量的物资、货币、资源、人力等方面的储存或积蓄,主要包括物资储备、财力储备和资源储备等。战略性资源储备是指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能源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的战略性储备,也可称之为资源性战略储备。战略性资源储备可以包括许多内容,例如对油田、气田、煤田、森林必要的战略性储备,主要着眼于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和培育良性循环的生成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战略性资源储备主要目的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般物资储备是应对市场调控和稳定物价的,主要着眼于市场稳定和物价稳定。
1.2 木材战略储备的特点
木材战略储备是指为保障国家的木材安全,通过提高林地生产力,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大幅度提高木材供给能力而进行的森林资源培育活动。与一般战略性资源储备相比,其具有可再生性、可循环性和生态保护性的特点。与一般生态造林相比,从属性上看,着眼于森林的经济属性;从目的上看,强调生产更好更多的木材;从地类上看,主要在商品林地上建设;从区域上看,重点放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南方省区。
1.3 木材战略储备的形式
木材战略储备不是被动地保护,而是积极地培育,是以较少的林地产出更多的木材,从内容上看,扩大造林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结合;从周期上看,短周期与中长期珍稀(大径材)树种相结合;从方式上看,新造林与现有林培育相结合;从机制上看,政府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就是在光热水土条件较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地方积极性高、技术力量强、集约经营水平较高的省区,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经营管理,尽快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木材供给能力,而承担木材储备任务的县、市、林场。
2 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基础和条件
闽、粤、桂三省(区)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产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并且具有速生丰产林发展的良好基础,可以在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2.1 自然条件的相似性
闽、粤、桂三省(区)均位于我国沿海地区,地形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平均气温15~21℃,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100~2000mm,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等,林地面积占三省区面积的70%~80%。三省区水、热和土壤条件优越,土地生产潜力较高,适合人工林的发展。
2.2 林业发展的相似性
从资源禀赋上看,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三省(区)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均位于全国前列,都是我国南方的重点集体林区。从林业产业发展上看,2011年三省(区)林业总产值、木材产量以及人造板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强省。同时,三省区都相继出台了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将全力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三省(区)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大幅度增长。
2.3 速丰林发展的基础
三省(区)正在利用其多山、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速丰林建设,将其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林产工业的“第一车间”,截止2011年,三省(区)累计营造速丰林293.4万hm2,约占全国速丰林造林面积的33.4%。在树种培育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速生树种有南方松类、桉树、杉木、竹子等,珍稀树种有相思类、火力楠、降香黄檀、柚木、米老排、榉木等;在科学经营上,通过选育新品种,运用无性系造林、伐根嫁接等技术,缩短了林木培育周期,提高了林地生产力,一些优质速生优质良种,如杉木三代、马尾松二代、尾叶桉等每1/15hm2年生长量平均可达1.5m3以上;在发展模式上,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林场+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建设速丰林。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木材消费需求量也不断增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木材净进口国,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据统计,2000年我国进口木材及其产品折合木材量0.75亿m3;2010年进口量增长到1.84亿m3,进口量增长2.44倍,木材及木制品占国内木材总消耗量的43.6%,尤其是以大径级、珍贵树种为主的原木进口达0.34亿m3,10年间增长22.4%,原木进口已占全球原木贸易总量1/3。目前,世界一些国家纷纷提高原木出口关税或限制,禁止原木出口,我国木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们必须从保障木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早应对,尽快建设一批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不断增加国内木材储备,提高我国木材自给能力,逐步建立起木材安全保障体系。
1 木材战略储备的内涵
1.1 战略性资源储备的内涵
战略储备是指国家为了应付战争和其他意外情况,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国防需求,而在平时有计划地建立的一定数量的物资、货币、资源、人力等方面的储存或积蓄,主要包括物资储备、财力储备和资源储备等。战略性资源储备是指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能源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的战略性储备,也可称之为资源性战略储备。战略性资源储备可以包括许多内容,例如对油田、气田、煤田、森林必要的战略性储备,主要着眼于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和培育良性循环的生成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战略性资源储备主要目的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般物资储备是应对市场调控和稳定物价的,主要着眼于市场稳定和物价稳定。
1.2 木材战略储备的特点
木材战略储备是指为保障国家的木材安全,通过提高林地生产力,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大幅度提高木材供给能力而进行的森林资源培育活动。与一般战略性资源储备相比,其具有可再生性、可循环性和生态保护性的特点。与一般生态造林相比,从属性上看,着眼于森林的经济属性;从目的上看,强调生产更好更多的木材;从地类上看,主要在商品林地上建设;从区域上看,重点放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南方省区。
1.3 木材战略储备的形式
木材战略储备不是被动地保护,而是积极地培育,是以较少的林地产出更多的木材,从内容上看,扩大造林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结合;从周期上看,短周期与中长期珍稀(大径材)树种相结合;从方式上看,新造林与现有林培育相结合;从机制上看,政府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就是在光热水土条件较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地方积极性高、技术力量强、集约经营水平较高的省区,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经营管理,尽快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木材供给能力,而承担木材储备任务的县、市、林场。
2 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基础和条件
闽、粤、桂三省(区)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产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并且具有速生丰产林发展的良好基础,可以在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2.1 自然条件的相似性
闽、粤、桂三省(区)均位于我国沿海地区,地形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平均气温15~21℃,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100~2000mm,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等,林地面积占三省区面积的70%~80%。三省区水、热和土壤条件优越,土地生产潜力较高,适合人工林的发展。
2.2 林业发展的相似性
从资源禀赋上看,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三省(区)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均位于全国前列,都是我国南方的重点集体林区。从林业产业发展上看,2011年三省(区)林业总产值、木材产量以及人造板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强省。同时,三省区都相继出台了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将全力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三省(区)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大幅度增长。
2.3 速丰林发展的基础
三省(区)正在利用其多山、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速丰林建设,将其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林产工业的“第一车间”,截止2011年,三省(区)累计营造速丰林293.4万hm2,约占全国速丰林造林面积的33.4%。在树种培育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速生树种有南方松类、桉树、杉木、竹子等,珍稀树种有相思类、火力楠、降香黄檀、柚木、米老排、榉木等;在科学经营上,通过选育新品种,运用无性系造林、伐根嫁接等技术,缩短了林木培育周期,提高了林地生产力,一些优质速生优质良种,如杉木三代、马尾松二代、尾叶桉等每1/15hm2年生长量平均可达1.5m3以上;在发展模式上,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林场+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建设速丰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1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