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虽然影响了烟草种子的萌发和出苗速度,但对种子出苗率没有明显影响。本篇烟草论文研究在重庆烟区生态条件下,在规范播种技术、加强过程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单粒播种是可行的。《中国烟草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2年,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烟草学会主办的覆盖烟草工业、农业、经济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获奖情况: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中国烟草学报》本刊注重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工作的报道,依托中国烟草学会的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优势,坚持贯彻烟草行业科技发展战略,引导烟草行业科技发展方向,紧追国际烟草研究前沿,对coresta研究论文有较多的报道。
摘要:为验证烟草漂浮育苗单粒播种的可行性,选用烤烟‘云烟87’催芽包衣种,设计试验方案T1压穴、播种、盖种一体化手工播种器;T2为压穴、播种、盖种分离式手工播种器;CK为自动播种机。手工播种器播种时1穴仅播种1粒,播种机播种时周边行播2粒,其余孔穴播1粒。实验数据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统计各处理的出苗率、双苗率、多苗率以及大十字期间苗、补苗用工量和用工成本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播种机播种的出苗率仅为85.9%,双苗率和多苗率分别达到32.4%、13.4%,且每盘增加了间苗、补苗费0.8元。播种器单粒播种的出苗率均在90%以上,在气温较低的1月也达91.7%,每盘可节约间苗补苗费0.8元。集压穴、播种、盖种一体化的手工播种器不但提升了出苗率、整齐度和烟苗素质,而且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传毒风险,节约了生产用种。
关键词:烟草;漂浮育苗;单粒播种;播种器
引言
培育适龄壮苗是烟叶生产的首要环节[1],是稳定烟叶品质、提升烟叶等级结构、增加烟农收入的保障[2]。烟草漂浮育苗技术是集无土栽培、水培、营养土栽培、容器栽培等于一体的技术[3],培育了根系发达、抗逆性强、适宜能力好的烟苗[4]。目前,漂浮育苗是国内烟叶生产中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育苗方式[5]。自中国烟叶公司推广应用漂浮育苗技术以来,全国烟草育苗逐步实现了管理专业化、技术规范化、质量标准化,极大地促进了烟草育苗整体水平的提高。烟草漂浮育苗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播种期[6]、施肥量[7,8]、剪叶[9]、炼苗[10]、病害防控[11]、增温补光[12]等方面,有效地规范了烟草漂浮育苗技术,促进了烟草育苗技术的进步。关于育苗基质替代技术也有较多报道,景登科等[13]分析了不同育苗基质对烤烟烟苗素质的影响,李卫等[14]研究了土壤替代基质的育苗效果,张毅等[15]研究了植物秸秆等物质的基质替代效果,张琼芬[16]研究了以玉米秸秆和炉渣为原料的基质替代材料,这些研究缓解了漂浮育苗对不可再生资源湿地草炭的消耗,促进了漂浮育苗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在重庆烟区,由于漂浮育苗过程中的基质装盘、制作种穴、机械播种等环节的操作较为粗放,种子出苗率及烟苗整齐度普遍较低;加之播种机自身的缺限,在播种时常常出现多播、漏播等现象,大大降低了播种精度和出苗质量。同时,由于担心种子出苗率低,难以保障生产用苗,在播种时常常于边行播2粒以备补苗使用,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后期的间苗、补苗成本和人为传毒风险,也浪费了大量的种子。为了进一步提高烟苗素质,降低育苗成本,节约种子用量,减少人为传毒,笔者研究了生产上单粒播种的可行性,并探索了不同播种机具的精准播种效果,以期为烟草漂浮育苗的精准播种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研究分别在重庆市彭水县靛水乡育苗工场(海拔700m)、武隆县青木池村育苗工场(海拔1100m)、石柱县卧龙村育苗工场(海拔1400m)不同海拔的育苗工场开展。试验材料为烤烟‘云烟87’催芽包衣种。育苗用的浮盘、基质、专用肥均由重庆渝叶亚普贸易有限公司提供;育苗专用肥中N:P2O5:K2O=10:8:10;育苗盘为200穴,长、宽、厚规格为67cm×33.5cm×5.8cm。播种器采用重庆烟草科学研究所研发的手工播种器,播种机为生产上常用的烟草全自动播种器。
1.2试验设计
1.2.1播种管理播种前24h将基质加水混匀,达到“握之成团、触之即散”的标准后堆捂[17]。播种前将基质均匀地装于育苗盘的孔穴内,并在平地上轻跺2~3下以确保基质装填松紧适宜,然后用自制刮板刮净盘面多余的基质,再用压孔板进行压穴,最后用播种器或播种机播种。每次播种50盘后立即漂放进入育苗池,管理按照标准方法进行。于播种后7天观察出苗情况,齐苗后随机选择20盘统计出苗率。1.2.2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T1为压穴、播种、盖种一体化手工播种器,T2为压穴、播种、盖种分离式手工播种器,CK为自动播种机。手工播种器播种时1穴仅播种1粒,播种机播种时周边行播2粒,其余孔穴播1粒。
1.3数据测定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统计各处理的出苗率、双苗率(同穴出现2株烟苗的比率)、多苗率(同穴出现多株烟苗的比率);大十字期进行间苗、补苗,并统计用工量和用工成本;播种过程中,统计各处理播种各环节的用工量。
2结果与分析
2.1单粒播种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单粒播种试验在彭水县靛水乡育苗工场进行,试验设置4个播种期,分别为2011年12月18日、2012年1月3日、2012年1月26日、2012年3月14日,试验结果见表1。4个播种期的出苗率均较高,最低值为91.7%,出苗率高且稳定,这说明单粒播种的出苗率是有保障的。因此,生产上可推行播单粒种,既降低了间苗、补苗的用工成本,又消除了间苗、补苗造成传毒威胁生产。由齐苗时间来看,4个播种期的齐苗时间相差较大,在12月18日、1月3日和1月26日播种时,烟苗达到齐苗均需30天以上,其中1月3日播种达到齐苗要33天。3月14日播种时达到齐苗期仅需16天,比其他播种期缩短了近一半时间。这主要因为12月和1月的气温较低,播种后气温不能达到烟草种子出苗所需的最低温度(10℃)[18],这也说明了早播种不等于早成苗;相反,播种过早时,外界低温虽不会对出苗率造成严重影响,但会延长齐苗时间和增加苗龄,从而导致育苗成本的增加和烟苗素质的降低[19]。因此,生产上当气温适宜烟草种子萌发时方可播种。
2.2手工播种器播种效果分析
手工播种器的播种效果试验于2012年在武隆县青木池村育苗工场进行,结果见表2。采取压穴、播种、盖种一体化手工播种器(T1)进行单粒播种可较大幅度提升出苗率,平均出苗率达到96.6%;压穴、播种、盖种分离式手工播种器(T2)的出苗率仅为92.6%,T2较T1的出苗率降低了4%。2种播种器的播种烟苗达到齐苗期所需的时间均为15天。因此,压穴、播种、盖种一体化手工播种器的出苗率较高,在烟苗育苗过中采用该播种器进行播种的效果较好。
2.3不同播种方式的播种效果分析
不同播种方式的效果分析试验于2013年在石柱县卧龙育苗工场进行,结果见表3。手工播种器播种(T1、T2)的出苗率为94.3%,并且未出现一穴双苗、一穴多苗的现象;后期加强苗床管理,保证烟苗正常生长则不需间苗和补苗即可保证成苗率。播种机播种(CK)的出苗率仅为85.9%,较T1、T2降低了8.4%;另外,CK的双苗率达32.4%、多苗率为13.4%。这主要是因为播种机播种时,虽然设定周边行播种2粒、其他孔穴播单粒,由于机械的精度及偶尔的故障致使未达到预定的播种效果,导致了出苗率过低,双苗率、多苗率过高,增加了后期的间苗、补苗成本及传毒风险。因此,必须进一步对播种机进行改进,或者直接采用手工播种器播种,以提升烟草育苗的播种效果。
2.4不同播种方式的用工量分析
根据合理配置人员的准则,T1处理为6个一体化手工播种,需22人;T2处理为2个分离式手工播种器,需22人,CK为一台全自动播种机,仅需15人。不同播种方式的播种过程中相关数据见表4。由表4可知,T2的播种速度最慢,为420盘/h;CK的播种速度为450盘/h,次之;T1的播种速度最快,为900盘/h。日播种量也呈现相同的规律,即T2
2.5不同播种方式的间苗、补苗用工分析
由于播种机播种的出苗率较低、双苗率和多苗率较高,后期管理中必须进行间苗、补苗才能保证烟苗素质好、产量高。由表5可知,每个育苗盘的间苗、补苗时间约为5min,每小时可完成12盘;用工费用为10元/h,每盘的间苗、补苗费用约为0.8元。一个大棚有5600个育苗盘,间苗、补苗费用为4480元。就手工播种器(T1、T2)而言,由于其播种精度高且单粒播种,不需要进行间苗、补苗。因此,手工播种器播种既能节约间苗、补苗费用(0.8元/盘),又消除了因间苗、补苗造成的人为传播病毒威胁烟叶生产。
3结论与讨论
中国西南烟区育苗阶段的低温、寡日照是制约壮苗培育的关键因子[20],影响了烤烟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导致烟苗弱、抗逆性差,难以保证适时移栽[21]。卢贤仁等[22]研究表明,在烟草漂浮育苗过程中,每穴播1粒种子的成苗素质要好于播2粒和3粒的,且出苗率大96%以上,能满足生产要求。目前,育苗工厂大多采用全自动播种机播种,播种过程中常常出现空穴、双粒、多粒,由于播种后种子在孔穴内的位置和深度不一导致了出苗率低等、烟苗整齐度差等问题,难以实现精准播种[23],不利于培育整齐一致的健壮烟苗。同时,现用的自动播种机播种后,因间苗、补苗提高了育苗成本(0.8元/盘)、增加了人为传毒风险。试验表明,手工播种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出苗率和烟苗素质,而且因不需间苗、补苗,也减少了育苗成本和病害传播风险。尤其是一体化手工播种器(T1),不仅提高了出苗率、降低了用工成本,而且提升了播种速度和烟苗整齐度。综上所述,采用压穴、播种、盖种一体化的手工播种器进行单粒播种,不仅提升了出苗率及烟苗的整齐度和素质,而且降低了生产用工和育苗成本、节约了生产用种。在烟草漂浮育苗过程中应适当推广应用该类播种器,以提升烟草漂浮育苗的整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1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