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基于2016年郑州市区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微观尺度下居民健康与环境危害感知的空间分布,并探讨影响居民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①郑州市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感知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多数居民认为空气污染最严重,其次是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与水污染相对较轻,但这4种环境污染均对居民健康状况具有显著影响。②居民健康感知的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中间低—外围高”的分布特征,即市中心的居民健康水平较低,而处于外围地区的居民健康水平较高。③不同社会经济属性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感知差异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健康状况的感知越来越差,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感知最差;高学历与高收入者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或者非常好的比例远大于低学历与低收入者;性别与婚姻状况对健康感知的影响并不明显。④居住地到工作单位的距离越远,健康状况感知很好或者非常好的人数比例越低,街道区位也是影响居民感知自身健康状况的显著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郑州市制定更加公平、有效的环境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 键 词:居民自评健康;环境危害感知;空间差异;影响因素;郑州市
1 引言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集聚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居住于此,城市正逐步取代乡村,成为人类聚集的高级形式(李雪铭等, 2012)。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人居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导致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并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导致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健康水平不仅关乎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与长远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健康发展方式与保障全民健康,充分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正确认识与深入研究居民健康状况的空间差异,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与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学术界对健康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多维转向及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环境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Chakraborty et al, 2011; Arcaya et al, 2012; Baeten et al, 2013; Bakkeli, 2016)。健康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地方病”“癌症村”等便是地理环境影响健康的典型例子。比如医学地理学研究从自然生态角度出发,重点关注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疾病的空间分布、人类健康的地理学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医院与医疗服务的空间分布(谭见安, 1994; Parr, 2003; 张宁等, 2003)。同时,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石化类产业(PX项目)、核电站与垃圾场等邻避型产业的布局对居民身体健康与周围环境质量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邻避效应”也日益受到国 内 外 学 者 的 关 注 (Hsu, 2006; Gu, 2016; Sun, 2016)。
从已有研究看,国外对居民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 健 康 与 环 境 公 平 性 (Anderton et al, 1994; Brown et al, 2003)、收入不平等与健康(Wagstaff et al, 2000; Wilkinson et al, 2006; Chen L et al, 2014)以及邻避型产业布局对居民健康产生的影响等(Simsek et al, 2014)。如Lu等(2015)发现空气污染、有毒工业污染和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身体健康都有不利影响,尤其是对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影响最明显。还有一些研究分析了环境危害的社会分布以及健康与贫穷、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Perlin et al, 2001; Payne-Sturges et al, 2006; Chen, 2011)之间的关系,发现弱势群体受环境污染的影响最严重,尤其是贫困人口和老年人(Zhao et al, 2014)。国内地理学者对健康的研究多通过对某种疾病的分析来刻画健康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典型代表就是对 “癌症村”的研究。如龚胜生等(2013)对中国1980- 2011年“癌症村”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癌症村”的分布与河流关系密切,水污染是导致“癌症村”的罪魁祸首。董丞妍等(2014)也认为 “癌症村”主要受到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多重污染综合作用的影响。赵雪雁等(2017) 研究2003-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的区域差异状况,发现环境质量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子。还有学者对中国居民个体超重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来反映建成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孙斌栋等, 2016)。
总的来说,对人类健康的研究从空间尺度上可以划分为区域(Brulle et al, 2006; Chan, et al, 2008; Chen, 2011; Campos-Matos et al, 2016)、城市(Subramanian et al; 2001; Chakraborty, 2009; Chen J et al, 2014)和社区(孙斌栋等,2016) 3个层次。国外学者比较注重环境污染、贫困与收入等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并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减少贫困与缩小收入差距等措施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而国内地理学界关于环境风险因素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研究尺度多为国家或区域等宏观层面,且多采用描述性统计与聚类分析等方法,未考虑微观个体居民真实的环境污染暴露情况,缺乏从微观层面对个体居民的环境危害暴露及健康效应的正面关注(马静等, 2017)。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内部异质性日趋明显,目前对城市内部居民个体健康空间差异的定量研究相对不足。已有研究多以官方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居民健康水平的研究,缺乏使用第一手调查数据从居民自身健康评价与环境危害感知的视角对健康水平进行研究。为此,本文以郑州市区为例,基于2016年8月大规模问卷调查,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微观尺度下居民自评健康状况与环境危害感知的空间差异,以及环境危害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并借助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拟解决以下几个科学问题: ①居民对自身健康评价与环境危害感知在城市内部是否存在空间差异?②个体社会经济属性与环境危害对居民健康状况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旨在为郑州市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居民健康与环境危害感知的综合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居民个体特征(社会经济属性、婚姻状况、住房类型等)的不同决定其环境污染暴露程度,进而影响到对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与水污染等)的感知状况,同时,环境污染感知状况也可折射出不同类型的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城市环境污染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居民自身健康的评价,反过来,通过对居民自我健康评价可以为减少环境污染提供政策依据;此外,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对自身健康评价存在差异,以此反映健康状况在不同群体的分布,为提高弱势群体的健康水平,制定合理的健康政策提供反馈与建议。由此可见,居民健康与环境危害感知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需要从微观尺度将二者关联进行综合分析。
2 研究区域概况
郑州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增长极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通讯枢纽和现代物流、商贸中心(图2)。随着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的实施,以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为标志,郑州城市空间迅速扩展,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期,城市的用地空间由中心城区(三环以内)不断向外围扩展,郑州市建成区面积从 1999 年的 112 km2 增加到 2015 年的 437.6 km2 。截至2015年底,郑州市常住人口已达到 956.9万人,较2014年增加20万人。受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破坏等因素影响,雾霾天气加重。2015年郑州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136天,可吸入颗粒物为0.17 mg/m3 ,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居全国后十位。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81.8张,市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7辆,在各类噪声排放中,交通噪声为 57.2 dB,工业噪声为 50.90 dB,生活噪声为54.70 dB。郑州市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导致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设施紧张、公共空间缺失、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这些因素均对居民健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3 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数据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 2016 年 8 月课题组对郑州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健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在郑州市居住一年以上且年满18周岁的居民,调查范围包括郑州市辖区(金水区、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经开区、惠济区、高新区、郑东新区)的79个街道办事处、576个社区、5镇3乡。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郑州市各街道的人口数量以及性别比例,采用定额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方法,按照置信度为 95%,允许的抽样误差为3%的统计方法,计算样本量规模为1067个。采用入户现场调查的方法共回收问卷2274份,为研究居民环境和健康感知的空间差异,删除没有填写居住街道和小区名称的样本,并筛选出社会经济属性信息完全的样本,最终进入模型的样本个数为 2019 个(图 2),问卷有效率 89%。依据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文从问卷中提取3 个方面的变量来反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一是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表1);二是居民环境危害感知变量,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与水污染等4个方面;三是区位变量,主要包括居住地到最近的医院距离,居住地到工作地的距离以及所在的街道位置等3个方面。这些变量的综合考虑有助于研究居民健康与环境危害感知的相关关系。另外,本文涉及的研究区现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 年郑州市统计年鉴。根据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平台数据,2016年8月调研期间空气质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中心城区较差,西北部较好的格局(图3),为验证居民空气污染感知的空间差异的结果提供依据。
3.2 研究方法
3.2.1 李克特量表法
李克特量表法(Likert scale)又称总加量表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R. A. Likert)于1932年首次提出。这种量表通常采用5级量表形式,即对量表中每一题目均给出表示态度程度等级的5种备选评语答案(如“很不满意”“不满意”“说不准”“满意”“非常满意”),并用1-5分别为5种答案计分(亓莱滨, 2006)。它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综合态度。基于李克特五级量表法的居民健康状况自评估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常用的健康评价指标(顾丽娟等, 2017)。
3.2.2 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模型是社会科学分析中用于对复杂因素影响作用进行建模的常用统计方法之一,本文将多元回归模型设定为以下公式:
y = α0 + α1x1i + α2 x2i + ……+αn xni + ui (1)
式中:y 为因变量;x 为解释变量;i代表不同的个体;α 为对应的模型估计系数;u为随机干扰项。在变量测度上,①因变量:基于李克特五级量表,被调查居民从“非常好/很好/一般/很差/非常差”5项评价指标中选择最合适他们的健康选项,并将这些健康选项赋予不同的权值,考虑到李克特自评健康赋值法对研究健康评价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自评健康的量度值作为因变量。②自变量:首先根据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反映居民社会经济特征的指标划分不同的类型,并将这些指标类型进行数据化处理,依次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其次,根据被调查居民分别从“非常低/很低/一般/很高/非常高”5项中选取他们对环境污染危害程度的感知选项,将4类环境危害感知指标进行数据化处理,并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
4 居民健康状况分析
4.1 居民总体健康状况
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对自我健康的评价分为5个等级,从1(非常好)-5(非常差)。根据已有研究(Ma et al,2017),并结合郑州市实际情况,对环境危害感知(1=污染非常低,5=污染非常高)主要通过噪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垃圾污染(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4个方面反映。图4为每种类型的受访者比例,通过计算得出郑州市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感知的平均值为2.73(SD=0.84),总的来说大多数居民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较为很好,其中有 4.0%和 37.4%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好和较好,13.9%和2.5%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较差和差。从图4还可以看出来多数人认为郑州市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较为严重,垃圾污染和水污染为一般,说明空气污染、噪声污染要比垃圾污染和水污染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更严重。图5为不同环境危害程度(1=污染非常低,5=污染非常高) 下自我感知健康状况很好或非常好的人数比例,总体来看健康状况很好的概率随着居民对环境危害感知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4.2 居民健康与环境危害感知的空间差异
本文共涉及5项指标,每个题项都是5分制,累加后的得分会因题项的不同而有差异。为了具有统一可比性,将5分制换算为百分制,按照百分制赋值分别对(1-5) 5个选项赋值,累加后再除以量表的题项数即为最后得分。其中健康得分越高,表明居民健康状况越好,得分越低则越不健康;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得分越高,表明污染越严重,得分越低,污染则越轻,并在郑州市的街道空间尺度上运用 GIS 空间插值方法表征居民健康与环境危害感知的空间差异,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a可知,居民健康得分的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明显“中间低—外围高”特征,即市中心地区的健康得分较低,而位于市中心周边地区的健康得分较高。表明市中心地区健康状况较好的人数比例低于周边地区。中心城区由于早期城市发展及演变历程,存在大量的旧住宅小区且居民以低收入者居多,生活环境差,使得该区域居民对健康状况感知较差。同时由于火车站在此区域,使得外来人口流量大、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噪声污染明显、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等问题突出,因而健康得分不高。周边地区虽然没有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郊区买房,使得郊区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程度进一步改善,且郊区环境质量比中心相对较好,因此其健康得分也较高。从图6b可知,郑州市居民对噪声污染感知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北部与中部地区,近年郑州市老城区的城中村改造力度大,尤其以中原区为代表,施工过程噪声较大,外加道路维修及地铁建设都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噪声影响。经开区企业较多,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容易产生噪声,影响居民休息,进而导致居民健康感知较差。从图6c可知,居民认为郑州市空气污染整体都比较严重,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与市区东北部。从图6d可知,垃圾污染整体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递增的分布格局。越靠近市中心地区,其垃圾污染越轻。越向外围,垃圾污染越严重。从图6e可知,居民对郑州市街道水污染感知整体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分布格局。居民认为郑州市经济开发区水污染最严重。这可能是因为经开区制造业较多,工业生产废水排放量多,因此水污染较严重。
大城市居民自评健康与环境危害感知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郑州市区的实证研究相关论文期刊推荐:《地理学报》(月刊)1934年创刊,是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高学术水平的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1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