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我国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

我国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1-06-28 09:33

  [摘要]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特征是程度最深,差距最大、缓解最慢。本文提出了西部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就是构建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核心、小型机械运用为方式、生物技术运用为突破口、发展特色农业为方向、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为推动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为基础的完整体系。

我国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

  [关键词]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城乡二元结构现实路径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普遍性及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性特征分析

  我国正处于农业剩余劳动力需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度阶段,根据城乡二元经济理论,要顺利完成过渡,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化转变就必须在促进工业快速发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走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城乡二元结构量化分析的主要指标是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或收入比重)同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应了1%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就越强,〔1〕即二元经济比较值与二元结构强度呈同方向变动。而二元经济对比系数是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曾用其来表征二元结构的强度。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呈反方向变动。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二元性就越小;反之,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二元性就越大。二元对比系数值在理论上最大值是1,通常都小于1。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值一般在0.31~0.45,发达国家的一般在0.52~0.86。二元对比系数接近1,经济的二元性就将消失。〔2〕

  我们通过对东中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量化分析,可以揭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普遍存在以及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特征。仅以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和非农业产值结构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状况为例。(见表1)计算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经济对比系数,一是西部二元经济比较值最大,比东中部分别高出19.13和100.68个百分点。二是西部二元经济对比系数最小,比东中部分别低67和7个百分点。(见表2)以上两个二元经济结构指标的东中西部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二元结构普遍存在,而我国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程度较东中部最深,西部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东中部最大。不仅如此,我国西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最缓慢,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最严峻、困难最大、道路最漫长。由此得出,西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本质特征——程度最深,差距最大、缓解最慢。

  二、对我国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细化分析

  1.西部“区域情”现状分析

  西部“区域情”主要指两个因素——人与物。人是指东中西部城乡人口数比例关系及人口素质状况;而物则指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对比状况。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西部农村人口比重最大,高出全国9.79个百分点,高出东中部24.25和5.12个百分点,同时在人口素质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80.3个百分点,西部与东部的差距高于整体实现程度差距幅度34个百分点,发展水平相差15年以上;同时,我国西部耕地资源严重缺乏,且质量较低。西部人均耕地虽略高于中部,但低于东部,且质量较好的一、二等耕地所占比例较小,西部有10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仅占50%或50%以下。〔3〕同时,根据本调研组对我国东中西部13个省的28个典型市(县)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调研情况表明:我国农业户均规模不一,且户均地块数差异明显。具体而言,平原地区户均地块数较少,规模较大,而丘陵山地则因地形复杂,土地零碎化现象十分严重。西部丘陵的地区,户均地块数,少则10多块,最多达到20多块。

  2.西部城乡二元结构具体指标分析

  (1)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大,西部最明显。从全国范围看,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3∶1,2008年缩小到3.31∶1,但有专家预测2009年这一差距会扩大到3.35∶1。〔4〕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必然导致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2007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3223.85元,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为9997.47,〔5〕相差3.1倍。从不同区域城乡收入差距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2007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4.47倍,比东中部高出2.12倍和1.44倍;从不同区域农村收入差距来看:西部农村人均纯收入最低,仅占到东部与中部农村人均纯收入的41.84%和66%。所以,西部二元结构程度最深,从而影响了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建设。

  (2)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资本投入偏差大,西部最大。从现代农业来看,资本投入是农业技术发展的载体,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关键。从全国范围看,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为3403.5亿元,第二产业为61153.8亿元,第三产业为72766.7亿元。〔6〕从不同区域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差距最大,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是农村的10.98倍,远远高于东部的4.75倍和中部的6.71倍,从不同区域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07年西部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少,仅占到东部与中部投资的18.84%和71.61%,因此,与东中部相比,我国西部地区对农村的投资在投资比例与投资绝对量上均最少,从而影响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3)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西部最严重。从全国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来看: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的公用经费为425.00元,其中,农村生均公用经费为403.76元,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城市生均公用经费。但是,从东中西部比较来看:2007年我国西部预算内教育经费仅占东中部的70.19%和48.89%,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西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仅占10.24%,比东中部低出8.96和9.10个百分点。这一状况必然影响西部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4)城乡医疗资源分配状况不合理,西部最不合理。我国有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全国仍有1%的乡镇没有卫生院。〔7〕200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构成中:城市8754.5亿元,占77.5%;农村2535.0亿元,占22.5%;人均卫生费用854.4元,其中:城市1480.1元,农村348.5元。城乡差距是4.25∶1。我国医医院床位数不仅数量多、而且使用率高,每个医院床位数使用数是乡镇卫生院的11.58倍,平均人员数也是乡镇卫生院的6.92倍。

  (5)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西部最突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充分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存在着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月人均206.2元,农村居民平均标准为每月人均81.5元,〔8〕二者差距为2.53倍。从东中西部的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具体情况分析,西部农村参保人数仅820.4万人,仅占东中部的24.8%和86.9%。

  综上所述,通过对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量化分析与实证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程度更为严重,形势更为严峻,因而对西部农业现代化的阻碍程度也更大。

  三、破除西部城乡二元结构,探寻农业现代化的有效现实路径

  1.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核心,构想西部农业现代化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根据国土资源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为1.38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西部人均耕地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质量较好的一、二等耕地所占比例较小;同时,西部地形复杂、户均耕地块数多,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存在土地资源稀缺和劳动力资源富裕的双重约束。我国平均每个农户占用耕地规模仅为0.5公顷(约7.5亩),相当于韩国和日本的1/3,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9〕因此要提高西部农户的经济收入就要走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即必须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带动劳动生产率为基础和起点。然而西部的“区域情”是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与户均规模小,地块数多,规模经营困难重重,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所需条件相悖。因此,要逐步缓解西部土地资源稀缺约束与市场、自然风险约束问题,并不断提高农户经济收入就必须走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带动劳动生产率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关期刊推荐:《农业经济》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资源配置、市场与贸易、经济与管理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因地域差距和土地肥沃程度差异,西部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应有所侧重:西部主要以山区和丘陵为主,由于受农业自然条件的约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以精耕细作为主,重点提高土地产出率来实现。而西部平原地区,一般位于城市郊区,土地块数少,劳动力易于转移,具备了农业规模经营的人与物的条件,因而更容易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这就应当同时重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2.以小型机械运用为主,构建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生产手段

  西部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面积广,平原面积少,同时西部户均规模小,农民需求也千变万化,这使得土地规模经济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必须通过小型机械、特色农机具来发展生产、通过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产出率来带动劳动生产率。一是研发与推广特色农机具。这需要在科研机构和农户间创建一个畅通的信息平台,使科研具有针对性,同时需要搞好特色农机具的宣传推广工作,使农户掌握全面的信息,以促进其选择自己偏好的农机具。二是加大农机具使用和维护方法的培训。政府必须定期派专员深入农村调研,了解农户农机具使用情况,并组织农户学习农机具的使用规范、农机具的维护方法等,以延长农机具的使用寿命,提高使用价值。三是加大政府补贴。地方政府应针对西部农村实际情况对农用机械特别是特色农机具加大补贴力度,引导农户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保护和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补贴政策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3.以生物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构建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突破资源短缺的约束,必须走以生物技术运用为突破口的科技创新之路。目前,我国西部农业生产受到资源严重约束,增加产量单纯靠扩大播种面积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创新,提高作物单产来增加总产出量。有专家在分析近年来粮食波动的原因时指出,从1999~2003年,粮食连续5年共减产8000多万吨,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占70%,单产降低的因素占30%;而最近5年粮食连续增产,耕地面积恢复的贡献率只占30%,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的贡献率占70%。〔10〕因此,西部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生物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创新农业科技,实现科技兴农。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重点是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力争在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引导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建立的同时,也通过补贴鼓励企业进行各类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主要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并提高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尽快从目前的0.5%左右增加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11〕

  4.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方向,构建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

  西部地区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竞争优势,研制拳头产品,形成产业规模,即“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甚至“几县一品”。同时,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体而言,我国西部地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指比较优势系数大于2.0)有杂豆、马铃薯、糖料、烟叶、生漆、油桐籽、五倍籽、松脂、核桃、紫胶、绵羊毛、羊绒;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产品(指比较优势系数1.5~2.0)有花卉、棕片、竹材、羊肉、奶类、山羊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指比较优势系数1.0~1.5)有玉米、高粱、茶叶、水果、乌柏籽、猪肉、兔肉等。〔12〕要利用其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更高要求,进而提高商品化率。具体而言,要加快创建和发展十大农业特色基地,培养特色,绿色产品。即新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广西、云南优质甘蔗和内蒙古、新疆高糖甜菜糖料生产基地,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陕西特色瓜果生产基地,云南元谋、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的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野菜生产加工基地,云南、内蒙古、新疆高档鲜花生产基地,云南、贵州高原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云南、重庆、宁夏、青海、甘肃名贵中药材种植开发基地,四川、重庆新型优质“双低”品种油菜基地,甘肃、陕西、云南杂粮、杂豆生产基地,陕西杨陵农科城小麦良种繁育和品牌水稻生产基地。〔13〕

  5.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为推动力,构建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智力支撑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在长期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却在不断上升。因此,在当今经济现代化的社会报酬递增的源泉在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制度的创新。〔14〕同时,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西部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把农村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推进西部农业现代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保障。重点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是由发展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新型农民和农村众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所决定的。因此,强化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就必须做到:一是在西部农村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不断提高农民的现代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同时强化农民市场意识,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定点、定向培养农民技能,以适应现实需要,进而顺利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6.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为基础,构建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设施、水库总容量均不足,致使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承灾、防灾、抗灾、救灾能力弱小,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和侵袭,因此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构建农业防灾、抗灾、救灾体系,这样才能有效防御农业生产波动,创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条件。主要是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据有关学者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1980~2004年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基础设施间交互影响情况的分析可知:从长、短期看,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水平间均存在强度不同的正向交互影响。〔15〕这说明无论长、短期,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增加西部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其投入增长率应达到全国基础建设支出的增长率。而这些资金应主要用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设施农业上,以促进西部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西部地区要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将其放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加以重视。这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论文作者:王国敏罗静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nye/20172.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