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穿越千年的文化精灵——浅谈国家级非遗信阳民歌的文化价值

穿越千年的文化精灵——浅谈国家级非遗信阳民歌的文化价值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18-12-08 13:43

  【摘要】信阳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典型的汉民族民歌,极具地域特色。其歌词和曲调别具一格,不乏北方民歌的豪迈粗犷,也蕴涵着南方民歌之细腻温婉。信阳民歌世世代代一脉相承、传唱不息。

中国文化遗产杂志征收文化遗产类论文

  【关键词】信阳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信阳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居楚头豫尾、江淮之间。信阳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劳作,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和丰厚的文化特征。文化特征不仅仅表现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民间音乐创作方面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模式,并且积累了大量民歌。信阳民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与其他外来文化交融,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

  推荐期刊:《中国文化遗产》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信阳民歌的形式多变,曲调既可以悠散悠长又可以稳定内敛。将歌词和乐曲相互呼应,形成浑然一体的综合艺术。作为典型的汉民族民歌,受到南北文化交融的影响,民歌曲调既有南方民歌的细腻温婉,又有北方民歌的豪迈、粗犷。信阳民歌也是源于劳动生活、祭祀等各种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信阳民歌种类也更加丰富,逐渐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信阳文化传统久远,各种文化活动形式受到从古到今多种文化的冲击和滋养,商代“酣歌于室、恒舞于室”的“巫风”;春秋时的“女乐俗舞”;汉代的歌舞小戏;唐朝的“胡舞”;尤其是三百年强盛的大唐帝国的古代舞蹈艺术高峰期及宋代民间舞队的大量出现,对于长治久安、富饶中原的信阳无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现在的信阳民间舞服饰上可以追溯到明,如《花鼓灯》“腊花”的大长裙、《十把扇子》男青年抓髻发式、蓄发绾髻的遗风、网巾的使用、丝带结衣的习惯都是明代以前的产物。同时信阳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贺新春、赶庙会及宗教活动也间接带动了信阳民歌的兴盛。

  从上古时期模仿鸟儿声音即兴创作旋律,到商代至周至楚,淮地先民信奉鬼神,崇尚巫风,客观上促进信阳原始歌舞发展,再到跟随历史的变迁由单纯的抒发内心的情绪而发展到反抗斗争的呐喊。信阳民歌世世代代一脉相承、传唱不息,在信阳区域内广泛流传,将先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

  信阳民歌曾十余次进京百余次赴省外演出,上世纪五十年代,进京演员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并合影。信阳民歌手金旭功在第五届“五洲杯”大赛获优秀演员奖,尹本禹获全国商业系统民歌演唱银奖,李扬获全国十佳民歌手,先后有5人获信阳民歌演唱家称号。

  二、信阳民歌种类丰富,价值独特

  1.信阳民歌种类繁多,体系完整。信阳民歌种类可细分为情歌、儿歌、历史民歌、叫卖歌等十几种,涵盖了历史发展不同时期,具有广泛的文化背景。具体来说,民歌可以分为物种:

  (1)号子。号子是人们在劳动时根据劳动用力发出的自然呼喊吆喝声,因此又称为劳动号子,它是最古老的原始民歌。《夯号子》、《号子》是信仰民歌中流传最广的两首曲目。在号子中,因为音乐结构相对简单,旋律基本上和人们劳动的动作同步,深受人民喜爱。歌词一般具有即兴性质,常用衬字“吆、喝、嗨”,一般当人们劳动强度加大时,音乐节奏会更加紧凑,歌词仅有衬字。一般号子的表演是一唱众合的表现形式,比较而言,潢川县的号子旋律性强,曲调比较流畅优美;商城县的号子节奏明快,情绪热烈,急号子仅用衬词,用音少,节奏特别鲜明。

  (2)田歌。信阳田歌是农民从事田间劳动时集体演唱的曲目。一般都是由一人领唱,重任帮腔。在田歌的歌词中一般没有固定形式,大部分都是人们即兴填词。五句式歌谣是常见的一种歌词形式。大部分的歌词曲调优美、舒缓,比较典型的有《打刘海》、《秧歌》等。

  (3)山歌。山歌大部分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人们即兴而尽情歌唱,声音嘹亮。大部分在唱歌时使用假声,多用衬字,一般具有独唱或者对唱两种形式。

  (4)地灯。地灯一般是由田歌转变而来,在信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般常在元宵节中进行表演。表演时演唱者在中间,四周是花灯,又称为地花灯。地灯属于小戏,即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重任帮腔,两人一起表演,也称为地灯戏。

  (5)小调。小调已经脱离劳动限制,转而趋向更加独立和完整的艺术境界。小调群众基础更强,反映的内容更加宽泛,并且具有优美的曲调,更有利于表演。随着信阳人口流动和经济交往,小调突破地域限制在各个区域间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

  2.经过长期的发展变革,信阳民歌形成系列基本特征:(1)受到当地文化交融的影响,信阳民歌融汇了南方、北方民歌特征。(2)随着社会发展,民俗文化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影响逐渐形成了民歌依存于民间习俗的特征。(3)受到不同演唱内容和不同形式歌曲的影响,民歌具有一定的程序性特征。(4)在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中,外来民歌和本土民歌并存,相互影响,共同繁荣,相互促进形成了共存特征。(5)信阳民歌类别繁多,品种齐全,数量众多,形成曲目的丰富性特征。(6)信阳民歌具有丰富的歌调,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兼具变宫、清角等音,构成了丰富的曲调。

  3.信阳民歌蕴含信阳文脉,文化价值独特。信阳民歌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信阳民歌包括南北民歌不同特色,同时受到自身地理位置的影响,信阳民歌种类丰富,兼具南北方民歌特点,对民歌额度发展历史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信阳民歌自身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自身包括中国民歌乐曲体系的各种类型,种类多样。通过对信阳民歌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歌音乐的研究发展。信阳民歌同时还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价值。加强对信阳民歌的保护、发掘、弘扬,对加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丰富当地人的生活,建设文明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信阳民歌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三、信阳民歌保护手段在创新,历史与现实走向融合

  1.由于文化环境的变迁,信阳民歌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民歌广泛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决定了民歌的传承多为社会性、大众性,信阳民歌亦是如此,传承谱系多为扩散型而非线条型,在口口相传中进一步发展变革,形成了民歌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特定的地域性。随着岁月流失,大批民间艺人先后辞世;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传播媒体的多样化,使得民歌等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更为窘迫,传承愈发艰难。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信阳民歌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经岌岌可危,濒于失传。因此,对其进行抢救、挖掘和保护的任务显得更加急切、重要、刻不容缓。

  信阳民歌最主要的受众是人民群众,这就决定了其传唱空间属于田间地头、山坡村落。如今,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和信阳国际茶文化节的举办,信阳民歌的传承语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表演空间已不仅仅局限在原来的田间地头,并有逐步被旅游场地和正规舞台替代的趋势,最初的表演空间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2..坚守传统文化的道,将抢救性保护作为重中之重。

  近些年,通过社会各界和信阳市的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市文广新局已经出版了《信阳民歌》书籍信阳原生态《信阳民歌》音像,举办十余届“锦绣茶乡民间文艺展演”和“映山红民歌会”,挖掘抢救了一大批珍贵民歌,同时,从目前收集到的3000多首民歌中遴选了近2000首,出版了书籍《信阳民歌》。2010年,信阳民歌走进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的录制现场,通过这个栏目,信阳民歌为更多的观众所熟知。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几种保护、传承信阳民歌途径的研究,让这一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3..坚守本质上传统的同时,力求形式上的创新。

  自2015年以来,信阳市打造首部民歌剧《八月桂花开》。歌剧《八月桂花开》艺术再现了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觉醒并走上革命道路的红色历程。根据信阳民歌《八段锦》共同改编创作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路唱到了万里长征路上,唱到了新中国成立。该剧除运用一般的歌剧创作技法,还借鉴了中国戏曲音乐板腔体结构的一些板式,在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创作中,创造性的吸取了色彩鲜明、风味浓厚的融淮河文化、楚文化等于一体的信阳民歌的音乐元素,用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音乐形象根据事件的发展、性格变化而改变。如在音乐的编配上,一方面注重乐队写作的歌剧化、交响化,一方面注重音乐风格的民族地域化,使该剧在音乐的强烈戏剧化中得以展现,动情感人,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力。

  由于该剧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语言特征,曲调风格以及大量信阳民歌《打商城》、《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八段锦》等,贴切的反映了当时大别山人民生活、斗争的真实情况和历史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劳动群众创造性的文艺天赋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八月桂花开》在音乐创作、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声腔处理上很好地把握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表现出了全新的具有新时代风貌的民族特色。

  结语

  信阳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独特风格。该剧的音乐创作既有对民族传统音乐与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也在努力践行着民族歌剧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于洋,刘威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民歌传承概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0-84.

  [2]龚宋阳.常德丝弦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贵州大学,2017.

  [3]韩文瑾.作为文化传承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4]王超颖.山西雁北耍孩儿传承人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5]戎龚停.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D].南京艺术学院,2013.

  [6]陈良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4443.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