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文史艺术》传统工艺、多元社会模式与高等教育

传统工艺、多元社会模式与高等教育

来源: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19-08-08 09:39

  提 要 2017年3月12日国务院同意并发布了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确定了“振兴传统工艺”的重大任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立足国情,增强现代科学意识,建立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的国学价值、多元社会模式技术文化一体结构和对外交流的宏观框架,提取其独有的生命力要素,包括有国家制度的技术、有价值体系的技术、有社会结构的技术、有中国故事的技术、有丰富历史文献的技术和有专业知识的技术等,提升自我阐释能力和未来传承能力,增加文化自信,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掌握现代世界知识体系,做到中西互视,拿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制定世界对话与合作的有效对策,增加国际话语权。此外,还应将那些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兼具跨文化视野和具体操作个案的,以及中西学界共享优秀学术成果延伸到我国高等教育中去,加速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使振兴传统工艺的系列工作成为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丰富世界文明对话内涵的高端事业。

传统工艺、多元社会模式与高等教育

  关键词 传统工艺,多元社会模式,技术文化,高等教育

  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重大成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其中经济的崛起、高科技的成就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尤为引人瞩目。但也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中西学界对中国崛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认识,互有差异。差异是正常的,有些差异还是始终存在的,不必大惊小怪。但对其中涉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建设对象的不同分析,尤其是对那些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维护中国历史文明和促进综合国力发展的有益观点,我们还是应该加强自我总结,同时给予格外关注;对一些外界影响较大而我们自己以往比较忽略的外来学说,并且有可能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可资参考的意见的,还应该做有针对地思考,开展对策性研究。例如: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意识和当代世界知识系统界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怎样面对世界期待,大力发展国家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又做到内聚外吸?……都属于这类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与途径,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工艺的国学价值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是有悠久儒学传统的国家,儒学经典《周礼》中的《考工记》,便是传统礼治包含工艺制度的国学经典。在历史上,西方学者也将汉字、手工艺和民俗作为认识中国的开端,而且有些名声就缘于“丝绸之路”,无论在陆路还是海路,还曾经都很耀眼。其中手工器物的彼此吸引与交换还成为一种活力成分,刺激了海外汉学的发展,也与欧洲的中国科技史学的兴起密切相关。现在,在西方,这套学问已渐成气候,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同行都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对方把中国人十分熟悉又讲不清楚的地方,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讲得条分缕析。用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的话说,是提取了其中所蕴含的一种技术与物质的文化“共时性”[1],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追求技术称霸和滥用资源时所最缺乏的灵魂性的东西。它不属于纯技术,而属于技术与社会文化传统的综合范畴,有时还需要用民俗暗示其内涵;它也属于技术,因为它具有技术发明的文本与物化的形式,但它又进入了文化的结构[2],渗透到社会制度之中,因而始终吸引着西方。西方文化之父亚里士多德曾用手工艺思想构建古希腊哲学,但他的手工艺思想又成了他创造形式逻辑的附件[3],而不是社会文化结构的基石。这种差异是长期横亘在中西世界之间的。过去我们对此不以为然,但现在全球经济竞争、技术流通、文化对话,就能看到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工艺史与社会史的关系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话题。进入 21 世纪以来,伴随全球信息化的程度提高,社会分工的改变和社会分层的加剧,这方面的讨论还波及人类前现代化史、农业史、家庭史、社会性别史、宗教史和文化多样性等广泛的问题,形成新的国际思潮[4]。其中有个概念与本文的关注点有关,即:如何界定文化与文明?西方人习惯于将两者分开讨论,认为文化依靠思想,文明有赖于物质。在我们的西方同行眼里,中国文化的发展依靠汉字与经典;中华文明的发展依靠传统工艺及其对物质生产的推动。当然这种分析是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进行的,未免留有欧洲中心论的影子[5];而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在非西方或非欧洲中心的时空框架下自我发展,从未将文化与文明截然分开。我们今天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改变的语境中讨论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也绝不是炒冷饭,更不是简单地复习概念,而是要从对方认真研究中华文明史的视角和学术问题中,反思自我优势,弥补被忽略的历史缺失。事实上,至今我国传统工艺的研究都是相对冷门的,这与我国传统工艺的灿烂成就和卓越的对外影响是极不相称的。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我国近代以来接受西方科技观而缺乏构建本土科技工艺理论的对应储备有关,现在应该改变。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 的要求,2017 年 3 月12日,国务院同意并发布了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旨在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党和政府高屋建瓴地明确了这一重大任务的价值、地位和职能,给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不辱使命,积极承担责任。要采用超越历史的现代意识,抓住中西差异的关键问题,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新时期的传统工艺研究,拿出有分量的科学成果,提升国际话语权;并将那些高质量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中西学界共享的优秀研究成果,延伸到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培养中去,使之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决策和提升世界文明对话有效性的高端事业。

  本文的研究角度是民俗学,不是科技史学,但在高校民俗学教学科研中,同样会较多地涉及传统工艺问题。这正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不可能局限于以往的高校学科分类去束缚手脚,所以下文会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有较多地提及。

  本文将主要使用中国历史文献、中西学者对话的著作、海外汉学成果(包括统计数据)和我国高校教材,从振兴传统工艺的角度,谈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工艺文化的几点意见。

  1 传统工艺的国学价值

  传统工艺史是中国文化史中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史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它是适应中国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条件而产生的,贮存了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丰富经验,凝结了中国社会将为数不多的物质资本与丰饶无比的非物质资本统筹发展的立国智慧①,创造了中央与地方统一布局又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管理制度,提供了大量原创性的工艺发明和独特技艺,推动了包括丝绸之路在内的广泛世界传播,进入了诸多中外经典文献。传统工艺史是一套富有文献存藏与口头传统的特殊学问,即便从文化与文明有区别也有联系的角度划分,我国的传统工艺史也不仅仅属于中国文化史,而早已列入中华文明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统一的国家,中国文化史与中华文明史同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扎根深厚的儒家学说系统,有印度佛学和西方思想等多种外来影响。在 20 世纪以来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对传统工艺进行了多层次的保护利用,所以我国的传统工艺史无论从哪个“史”别而论,都占有一席之地。也正因为传统工艺史的覆盖面广,对它的研究也是多学科、多视角的。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十分重视传统工艺史的研究,在全球化思潮进入我国后,在 1994 年发表的文章《传统文化随想》中[6],他就谈到传统工艺的国学地位不容忽视,堪与“经典”并列:

  “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考察、评价中,由于各学者的出身、学养、经历和对问题着眼点等的差异,那结果自然会有不同,甚至彼此严峻地对立。许多同志认为传统文化,在人生哲学、实践伦理乃至文学创造、工艺美术等这里那里,都有着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重视,并在实践中给以继承、发展。它跟广大人民有着绵远的、紧密的关系,有的即使它已经成为文明史上的化石之后,还能够起着某种作用。

  我们常常在口头上或文字里提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伟绩。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世界性的发明,是产生于我们祖国、产生于中华民族,那些发明者正是我们的祖宗。

  如果我们要使祖国的新文化体系,成为有体有魂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必须重视自己千万代祖宗创造和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认真地洁理它、洗刷它、辨别它,把那些的确优秀的部分大力加以弘扬、普及,使它在新文化体系中占主体地位发挥新的历史作用。这样,我们所建成的新文化体系才是真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文化。”[6]

  钟敬文在此文中提到的“工艺美术”[6],是当时国内对“传统工艺”的另一种提法。根据钟敬文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不止有“经典”,还有传统工艺,应该像重视中国历史经典一样重视中国传统工艺,这对于当代社会建设有重大意义。

  长期从事自然科学史研究的华觉明先生将中国传统科技史的范畴科学划分为三部分,即:民间科学技术知识、民间工艺技术和民间药学[7]。华觉明就传统工艺史可供传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分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对本民族的生息繁衍、人文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重大的历史作用,并在世界物质文明的进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就其渊源来说,传统科学技术多来自民间底层,例如天文学是源自民间对天象的观察,青铜冶铸是源自制陶和对天然铜的加工制作。它们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的官方科学技术,又常返回民间,为民间所应用,为民间所充实、丰富和再提高。例如,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医药学,我国的景泰蓝工艺等等,便都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这种互补作用使得许多传统科学技术至今仍在生产和日常活动中被使用和发生影响。”[7]

  华觉明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讨论,也不单纯是从自然科技史本身出发的,而是从中国传统工艺史与中国文化史血脉相连的国情实际出发,并使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视角进行分析,这种讨论有助于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再价值化,能产生保护利用认同传统工艺的社会现实意义。华觉明在另一本著作《民间技艺》中,指出作为传统工艺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具体门类,包括“制茶的技艺、制铁器的技艺、制绣品的技艺、制皮革的技艺等”[8]。我们知道,现在这些传统工艺都活得好好的,就看我们自己重视不重视,就怕我们自己熟视无睹。

  我认为,中国传统工艺在中国社会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独具特征,这是其国学价值的核心。

  价值之一:有国家制度的技术。国学的祖本是“三礼”,其中的《周礼》已有《考工记》,将工艺制度纳入礼治的范畴。《说文解字》记载了匠作的性质,“五上工部”云:“工,巧饰也”“巧,技也”“象人有规矩”②,匠作管理工匠、工具和技术。“七下宀部”讲到“百工”和“宰”,指匠作有行政管理者,有官阶制度。这套体制由汉及清,传承下来,相应的观念和运作方式依然得到保存。有国家制度的技术与没有国家制度的技术是大不一样的。以北京为例,仅 20 世纪以来,虽历经战争和社会的巨大变迁,清宫造办处的行业技术和施工对象却并未受到破坏。即便经过新中国初期的公私合营改造和后来“文革”的冲击,由于清宫造办处的施工对象早已被国家列为重点文化保护对象,变成了博物馆、历史文化公园和政府机构的办公地点,所以一直得到保存;其行业技术部分,也作为皇家御用历史整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得到合理的保护理由,最终保留下来。

  价值之二:有价值体系的技术。在此引入“社会角色”的概念分析,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工艺行业以师徒关系为角色,奉行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包括勤俭耕织的价值、士商联盟的价值、以文促产的价值,对企业的归属感、社会责任感与家族忠诚感相统一的价值等。有价值体系的技术与没有价值体系的技术是不一样的。仍以北京为例,拥有熟练和精美技艺的名匠正是归属行业技术的社会角色。他们既是同行称服的名匠,又是政府颁授高级职衔的技工;他们能够顺利地从行业分层进入社会分层,以卓越的技术能力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价值之三:有社会结构的技术。在此引入“社会功能”的概念做分析。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藏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清代中叶以来,技术结构按皇室宫殿、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工程管理来进行划分。每逢国祀朝庆、皇帝接见外国使臣和传教士、皇室婚寿大典与皇宫岁时节庆时,内务府便召集各地、各作能工巧匠进宫当差,此时木作与其组合施工的其他各“作”,如石、瓦、泥、棚和油漆作等工匠共同施展无与伦比的世传绝技。没有技术结构,就难以完成上述宏大的工艺建造。

  价值之四:有中国故事的技术。有故事的技术大都是有祖师的技术。在中国这个土木建筑国家,故事的技术就是鲁班的技术。鲁班木作的生产技术与我国农村史、城市史和宫廷史的建筑关系都很密切,鲁班造故宫角楼的传说成为国家遗产记忆[9]。中国人的生活装饰传统中也有鲁班故事,鲁班成了一个生活符号,在材料工艺、造型艺术和日常生活样式方面,都发挥了特殊的历史作用。

  价值之五:有丰富历史文献的技术。前面提到了先秦的《考工记》,后世还有大量的农书,如元代王祯所著《农书 · 农器图谱》、明代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等,它们都是记载传统工艺技术的宝库,引起西方同行的重视。

  价值之六: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举个例子,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是连续工程文献,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对清代中期以后传统手工行业知识的整体认识,主要有 4 个方面:① 政府整理知识;② 技术民俗知识;③ 社会网络知识;④ 原产地、原料配方和施工知识。当然传统工艺知识与现代技术知识不同,它是官员与工匠双方合作创造的经验科学,是双方共同面对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它们的名词术语散落在“十三经”中,被注疏和被引用,也进入我国口头传统之中,与国学互动。

  2 传统工艺的中西对话要点

  在中国的这种多元社会模式中,主张天人合一,厉行勤俭节约,保护地方的、民族的多个积极性,要求对大自然有礼貌、讲克制,重视人与自然共同在一个地球大家庭中休养生息的幸福感,把自然界的运行与人类社会的活动都纳入命运共同体。当然在金钱、商品、利益和欲望面前,人类有时也会疯狂,但传统工艺始终是防止社会关系脆弱化的警钟和把控生产节奏的调节器。中国的传统工艺虽已老迈,但仍以自己的方式提供历史智慧,不允许人类挑战大自然的极限。与当今世界某些恣意称霸、破坏人地和谐的一元化强权社会模式相比,中国长期拥有统一而多元的社会模式,因而特别珍贵。当然今天还要考虑研究中西对话的现实意义。这里有几个要点,其中的关键是要对中国传统工艺所保存和展示的、独特的,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为中国所长期实践的中央与地方协调、技术与文化共时、国家化机械生产与手工业生产互补的统一而多元的社会模式,富有文化自信,应予以大力肯定。

  传统工艺、多元社会模式与高等教育相关论文推荐:传统工艺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摘 要:在高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时代,我国众多的传统工艺处于衰落、与时代脱节、部分手艺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而近年来,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将产品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不断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工艺“活”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为产品设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和创意领域。本文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概念与分类特征介绍,以及阐述其与文创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而以传统工艺的视角对文创产品设计的启示进行归纳浅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5017.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