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以传播为己任、以话筒为利器的播音学子,更要坚定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本文从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专业发展角度,提出聚焦教学、聚焦教师、聚焦教材、聚焦技术、聚焦产业的多方深化路径,探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对文化自信的践行之路。
关键词:高校;文化自信;播音与主持艺术;深化路径
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独特性愈发彰显。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因此,充分发挥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的作用,向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传媒人才,是其增强生存力、持续力的前进方向。但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传媒人才培养的摇篮,还应当肩负起更崇高的责任与使命,成为文化传播与精神引领的重要阵地,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生力军。
1 坚定文化自信之于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1.1 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内在灵魂,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传播要有当代文明的底色,也要有文化传统的底蕴,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发展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强国建设中,传媒作为重要渠道和载体,作为推动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内我们要加快融合步伐,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产业强盛的主流媒体,构筑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媒体阵地,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而在对外的文化交流碰撞中,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西方媒体多种泛政治化手段的歪曲打压,我们要抢占传播高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落实到中国青年身上,则必须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保持真诚理性,不断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聚焦到中国教育问题上,则必须体现核心价值观,必须依托意识形态矩阵,共同构筑传播先进文化的大格局。
1.2 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人才战略必然任务
中国教育正在发生格局性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由普及化进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与核心。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是认识新特征、适应新变化、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如今,社交媒体上碎片化的信息、泛滥的内容、娱乐化的资讯、无厘头的观点、层出不穷的谣言和不实信息正无时无刻不在动摇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正侵蚀着社会文化的根基[3]。所以,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文化大繁荣、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现实面前,把教育作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变量,是加快建成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在积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立业为民的培养目标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把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校人才战略的必然任务。
1.3 坚定文化自信是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必然选择
艺术是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是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创作性突出的声音艺术,不仅要充当好党的喉舌,发挥好传声筒的作用,更应当发挥有声语言的创作性价值,展现中华语言的独特魅力,发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众多优秀的有声艺术作品可以实现鼓舞人、塑造人、激励人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为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目前,高校培养以传播为己任、以话筒为利器的播音学子,利用专业优势充分发挥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意见领袖作用,这是对文化自信的实践之举。尤其是在媒体发展高度繁荣的“屏媒时代”,通过“善”的传递——影像新闻真实性的展现,以及“恶”的发轫——影像新闻客观性的预警,可以不断提升公共媒介素养,引领自媒体发声,打造清朗的网络文化空间,这既是对声音艺术创造力的立场坚守,也是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践行文化自信之于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的深化路径
2.1 聚焦教学:挖掘思政元素、创新课程建设形态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大思政”格局以及日新月异的媒介发展态势,创新课程建设模式与组织形态是当务之急。首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更新、变革原有专业课程内容,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诞生到发展,从延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都义不容辞地充当着政治沟通的良好桥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更应当沿着课程思政的新步伐,勇争排头,一力当先。其次,创新课程组织形态是课程建设洗削更革的有力举措。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制定的与时俱进反映到具体课程的体系调整中,必修课程除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人文素养课程应成为组成部分并占据相当比例;选修课程除专业选修课程外,可设置一定份额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例如,将人文与经典、艺术与人生、政治与法律、科技与社会的主题课程融入其中,且此类课程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网络课程、实践指导等多种形态展开,并辅以多种考核形式。究其根源,挖掘思政元素、创新课程建设形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使其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
2.2 聚焦教师:重视专业教师导向性、聚力教师队伍携手前行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关键力量在高校教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外,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都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施教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团队,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课程教育上,专业教师的导向性作用常常被忽视,建立全员参与的教育联动机制才是深化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向师性”特点,即以教师为表率、信赖和依靠。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自己坚定文化自信,深刻理解文化自信从哪儿来、文化自信到哪儿去的基本问题,做到真知、真学、真信。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文化需要和文化审美,落实“供给侧”改革。具体到专业教师身上,并不是只要传递吐字发声、主持采访、剪辑策划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好文化自信的讲授、传播、引领和养成作用。好的专业教师,要在实现知识传递与信仰塑造双重使命上同时发力。例如,人民播音艺术家齐越老师,在其漫长播音生涯中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通过《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彭总身边》《巍巍昆仑》一系列经典广播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其播音执教岁月中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率先垂范、立德树人的育人态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共和国优秀的播音员与主持人。正如齐越老师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以此引为自豪。”[4]
2.3 聚焦教材:着力专业实践与应用、强化多种文化育人功能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剧本,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个实践性突出的专业,因此教材建设必须更多着力在应用上,更多从质量化建设与形态化建设上找突破口。一方面,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材大多沿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一些经典教材,如《中国播音学》《朗读学》和《实用播音教程》(1—4),以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系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系列等,教材整体数量有待增加,且多集中在“播音语音发声”等基础训练上,新媒体播音教学内容的供给也并不充足。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及训练内容陈旧,老套的专业理论和业务实例不能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急需通过调整教材内容,增补大量的具有时效性、具有感染力、具有传播性的播音实例。另一方面,基于媒介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材的发展也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新形态教学资源。不断打破纸质教材的局限,及时补充更新实践案例,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容扩能,使教学内容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实现文化价值引领的驱动。例如,建立优质文化案例库、经典文化视频库等一系列资源平台。
2.4 聚焦技术:依托新媒体矩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衔接
伴随信息技术台风过境般的席卷,慕课、微课、虚拟现实技术、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建设、混合式课堂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轮番上阵。科学技术是新的教育生产力,要想实现从“老师教”到“学生学”的中心转换,完成从“术”的播种到“道”的传递的转变,就需要高教从教者敞开胸怀迎接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长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催生了大课(必修专业课)理论先导、小课(限选业务课)实践辅导的传统教学路径,这无疑将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囿于固定的课堂40分钟内。教师要明确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是将课堂的边界打破,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系统化”与“碎片化”学习相结合,实现教与学的相互跳转与深度沟通[5]。无限增大课堂的承载量,时时刻刻给予学生自取式的专业技能,让其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被优秀文化滋养。除此之外,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助力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更能让学生在媒体传播中尽早掌握话语权,尽快融入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洪流中,尽可能地会讲、讲懂、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良好形象。
2.5 聚焦产业:加强产教融合,焕发文化产业新动力
高等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的传递,而应转化成社会行为和活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引领社会主流文化建设。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理念应用于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通过走进企业、邀请企业参与、聘请企业兼职人员等多种方式,让企业参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教授,才能更好地增强专业前进动力,以动力激发活力,以活力创造效益,以效益增强影响,以影响带来自信。就专业性质与市场概况来说,播音专业的产教融合途径较为宽泛,常见途径有三:一是学校与各级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媒体进行合作,定期输送实习人才,共同培养新生力量;二是学校与企业(以传媒公司为主)合作,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机制,优胜劣汰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学校与个人(专业名人为主)合作,成立半创业性质的工作室,以项目和任务作为动力驱动,感受专业品牌化的逐步建立与创作性的价值引领。此外,产教融合教学机制的发力点还应更多体现为“知识、能力、创新、产业”四位一体考核评价体系的确立。考核环节是作为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的最终呈现部分,健全且具实效性的考核机制,更有利于专业与市场、与社会的无缝对接。这不仅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资讯,更是播音学子逐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筑梦人,切实参与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发布中的最有益途径,也可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必要的支撑。
3 结语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长期存在于高等教育及中国社会发展中,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属性,更有其崇高的教育信仰。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所说:“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6]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途中,强调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坚定文化自信的人才战略任务,不断深化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对文化自信的践行路径,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筑牢文化自信的责任与使命。——论文作者:郑雅馨 程宝俊
相关期刊推荐:《西部广播电视》(半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本刊主要内容: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技术标准及科技管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输、发送、接收技术;广播电视设备、器材、新产品及市场行情。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21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