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技艺与考证:清初知识观的新面相与内在张力!文史通义

技艺与考证:清初知识观的新面相与内在张力!文史通义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14-07-15 21:16

  技艺与考证:清初知识观的新面相与内在张力□刘梁剑知识观的变迁明清之际,“天崩地解”。在思想领域,宋学回归原始儒学,从之学转向经世致用的实学,可以说是明末清初基本的时代。其中一个方面,便是知识观的变迁。宋学内部尽管有程朱理学之“道问学”与陆王心学之“尊德性”的分歧,但他们都以之学为体现儒学真谛的知识形态,这一点无疑构成宋学的基本面向。朱熹“格物致知”的对象上而无极太极天地之变,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可谓无所不包。但是,一方面,知识的典范主要限于践履、社会活动之域;另一方面,即便考察“鸟兽草木”之物,朱熹的兴趣点也不在纯粹的客观物理,而是以“所当然”范导对“所以然”的研究,换言之,对物之研究着眼于探索人物之间如何相处的当然之则:“且如草木鸟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如所谓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自家知得这个道理,处之而各得其当,便是。”(《朱子语类》卷十五)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在《答顾东桥书》中说道,“之学”“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传习录》卷中)。然而,清初思想家如黄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却之学的空疏与虚妄,同时彰显阳明所轻视的“知识”与“技能”(技艺),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知识的理解。颜元的实“学”顾炎武非常重视“艺”。《日知录》卷五“乐章”条枚举七种技艺:声音之学,天文,地理,射,御,书,数。在顾炎武看来,以上诸艺,“古之时人人知之,而今日遂为绝学。且曰:艺而已矣,不知之无害也。此近代之儒所以自文其空疏也。”当然,对技艺知识的深入考察莫过于颜元。颜元破程朱,入孔孟,倡实学,重习行。他认为,孔孟、程朱判然两途。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元气淋漓,造就参赞天地、经世济用之人材:“‘儒者天地之元气’,以其在上在下,皆能造就人材,以辅世,参赞化育故也。”(《存学编》卷二)相形之下,宋学专务于嘴上讲论纸上著述,气象衰微:“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存学编》卷一)宋学之所以偏离真正的儒学传统,根本症结在于“学”的偏失:“汉、宋来道之不明,只由‘学’字误。‘学’已误矣,又何‘习’?‘学’‘习’俱误,又何‘道’?是以满世读书把笔开坛发座之人,而求一明、亲、经济者,举世无之;求一孝弟礼义者,百里无之。尧、舜、周、孔之道亡矣。……学非他学,学尧、舜之三事,学周公之三物也,习之时习之,而天下乃可言有道矣。”(《正误》卷三)所谓“三事”,即《尚书·大禹谟》所讲的“正德、利用、厚生”,而“三物”则是《周礼·大司徒》所说的“六德”、“六行”和“六艺”:“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颜元看来,三事为尧舜之道,三物为周孔之道,而两者实际上是相通的,六德即正德,六行即利用,六艺即厚生。颜元认为,三事三物才是“学”的真正统绪,除此之外便是外道:“唐、虞之世,学治具在六府、三事。外六府、三事而别有学术,便是。周、孔之时,学治只有个三物。外三物而别有学术,便是外道。”(《颜习斋先生言行录》)以宋明学者为代表的后世儒者却偏离正道,“学”为、读书、议论、著述,结果“满世读书把笔开坛发座之人”,却找不到一个力行济世的人才。“后世乃有全废‘三事’‘三物’之道,专以心头之静敬,纸上之浮文,冒认道统,尸祝孔、孟之侧者,可异也哉!”(《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就内涵而言,“六艺”基本上属于操作技艺知识或实用技能知识。颜元以此为典范理解实“学”的真正内容,实际上重新界定了“知识”:典范性的知识形态,既不是德性之知,也不是理论形式的之知,而是实用技能知识,其要义在于“知道如何做”,而非“知道是什么”。颜元将“格物”之“格”同学习实用技能的“习行”联系起来,从而赋予“格物”不同于理学的新内涵。“格物”既不是程朱所说的“穷理”,也不是阳明所说的“正心”,而是将“六艺”等技能亲身学习一番。以“乐”为例。“辟如欲知乐,任读乐谱几百遍,讲问、思辩几十层,总不能知。直须搏拊击吹,口歌身舞,亲下手一番,方知乐是如此,知乐者斯至矣。”(《正误》卷一)颜元对“学而时习之”一语特别推崇,认为它了儒学的精髓:“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学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三两次,终不与我为一,总不如时习方能有得。‘习与性成’,方是‘乾乾不息’。”(《颜习斋先生言行录》)这里有三层意思值得注意:其一,所谓“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其实质含义,在于前面提到的“行”对于“致知”的根本重要性。其二,“习与性成”,意味着所习得的技能成为生命存在的一部分,实有诸己。其三,“学而时习之”的“时习”强调了反复实践的必要性,而此种必要性实际上源于以“习与性成”为终点的技能习得的过程性。颜元还注意到,习得技能的过程可以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他在讲到学习鼓琴时说道:“歌得其调,抚娴其指,弦求中音,徽求中节,声求协律,是谓之学琴矣,未为习琴也。手随心,音随手,清浊、疾徐有常规,鼓有常功,奏有常乐,是之谓习琴矣,未为能琴也。弦器可手制也,音律可耳审也,诗歌惟其所欲也,心与手忘,手与弦忘,不作于心,太和常在于室,,化物达天,于是乎命之曰能琴。”(《存学编》卷三)“学琴”、“习琴”、“能琴”构成了从新手到行家里手再到大师的技能习得过程。在“学”的阶段,初学者需要做出有意识的努力,以“求”符合(得、中、协)特定的规则要求(调、音、节、律);在“习”的阶段,技能的掌握已经相当熟练,无需意志的努力(所谓“随”也)就可以做到中规中矩(所谓“常”也);在“能”的阶段,初学者成长为大师,他将自己遗忘在技艺之中的同时遗忘了技艺,他在栖居于技艺之中的同时让技艺占据了自身。从技艺到考证颜元提倡“实学”“习行”,从实用技能习得的角度拓展了中国传统的知识观。顾炎武同样理学末流“明心见性之空言”而“修己治人之实学”。五胡乱华,始于清谈老庄;明清易代,则源于清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社丘墟。”(《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条)就知识形态而言,如果说颜元发展了技艺之知,那么,顾炎武以救世为本,最终将“实学”落实为考据之学:“因句读以辨其文,因文以识其义,因其义以通制作之原,则夫子所谓以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者,可以追三代之英,而辛有之叹,不发于伊川矣。”(《亭林文集》卷二,《仪礼郑注句读序》)顾氏此论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清代中期戴震所提出的著名命题,即“由字词以通其道”:“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古经解钩沈序》)钱穆曾由顾氏《音学五书》与明道救世之关系论及清据学之:“故治音韵为通经之钥,而通经为明道之资。明道所以救世。亭林之意如是。乾嘉考证学,即本此推衍,以考文、知音之工夫治经,即以治经工夫为明道,诚可谓得亭林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四章)由知音考文而通经,由通经而明道,由明道而救世,知音考文在顾炎武那里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乃是作为济世之方提出来的。然而,由于文献考证研究在操作程序上的优先地位,由于从知音考文到救世需要经过环节,大多数清人考据日久,未免萦绕盘旋于考文知音之间而遗忘了顾炎武所主张的救世之初衷。从积极面向说,则是音韵研究、文献考订、字义训诂等考证学获得了的发展与自足的地位,而为考据而考据的追求恰恰属于阳明所不屑的客观“知识”。获得“客观”知识需要相应的方法。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既彰显了以研究拒斥义理玄思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的方典范。这一点以往的学者已言之甚详。如钱穆概括了两点:“为种种材料分析时代先后,而辨其流变,一也。”“每下一说,必博求佐证,以资共信,二也。”“其用思从明其先后之流变而入,其立说在博求多方之证佐而定。此二者皆为以后乾嘉考证学最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四章)除了拒斥义理玄思之外,考证学还有若干理论预设。身处考据学全盛时期的章学诚以“文史之学”反对“风尚”,他的反思从两个层面触及到考证学的理论预设。首先,章氏主张“六经皆史”,由“史”的时代性证成“经”的历史性。的经典只是历史的产物,并不具有超时空的绝对真,也不足以穷尽在历史过程中展开的一切真理。换言之,经不足以尽道。而考据学“由明经而通道”,显然预设了独断论:经,常也;经典了一切亘古不变的恒常之道,所谓“经禀圣裁,垂型,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而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这一点也从根本上塑造了文献考据家的气质与学问规模。其消极面向,一在于泥古,二在于拘囿于文献的藩篱之内求索“客观知识”,而不像近代科学那样向“自然之书”探究新知。再者,在章学诚看来,考据家的著作只是“记注”或“纂类”式的材料整理,而非“撰述”式的“专家之学”,后者才是真正的学术。专家之学是贯注了学者学问头脑的一家之言,它需要一种基于学者性情的“独断”能力,此种能力“绳墨之所不可得而拘,类例之所不可得而泥”(《文史通义》卷五《答客问中》)。章学诚特别强调天性至情对于学问的重要性:“夫学有天性焉,读书服古之中,有入识最初,而终身不可变易者是也;学又有至情焉,读书服古之中,所欣慨会心,而忽焉不知歌泣何从者是也。”(《文史通义》卷二《博约中》)在读书服古之中发现自身性情,领会自身之存在,反过来又将此种领会贯注于读书服古著述之中,最终成就一家之言。章学诚强调天性至情这些“个体系数”或主观面向——日本学者山中久和称之为“主观性契机”(参见山口久和:《章学诚的知识论:以考证学为中心》,王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对于知识的积极建构意义,从提示了考证学知识观的客观主义预设。可以一提的是,后来戴震同样从“悦”的角度论述了主观面向的认识论意义。戴震讲,“心知之自然,未有不悦理义者”,而“举理,以见心能区分;举义,以见心能裁断”(《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当我们说心知能够把握理义,也就承认了心的分析能力(区分)与判断力(裁断)。同时,心知对于理义之“悦”,一方面肯定了心知能力(分析能力与判断力)和认识对象(理与义)的天然和谐,另一方面也了认识过程中心知所展示的情感能力。当我们“就其自然,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焉”,从而达到必然之际,心知便“如是而后无憾,如是而后安”(同上)。“安”、“无憾”可以说是“悦”的具体化,消极地说,它们是心知把握必然时候的伴随状态,积极地说,它们以独有的情绪方式确证了必然与自然的相合。“悦”的情绪扬弃了的冷静超然,赋予认识活动鲜明的个体存在品格。章学诚、戴震关于“个体系数”的论述与当代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等人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论有相通之处。知识技能与之学之间如前所述,顾炎武、颜元等人特别彰显了考证知识与技艺知识,从而为中国传统知识观增加了新的向度。然而,另一方面,清初思想家对于一直占据中国思想主流的之知实不能忘怀。即便在颜元那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知识观之间的纠结与矛盾。颜元以技艺为知识之典范,复以礼乐为技艺之典范。然而,礼乐不止于技艺而已,它们同时与人的密切相关。诚如钱穆所言,“欲求习斋讲礼乐之精意,则不可不及于其性善、性恶之辨。最要者在驳正气质之非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五章)。礼乐等六艺不仅是经世济用的实用技能,同时还是正习去蔽、关乎身心存养的之知。礼乐的双重面相实际上构成了颜元知识观的内在歧点。对于顾炎武以考据学为典范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当时的张尔岐、李颙等学者并不以为然。张尔岐认为,“性命之理”“如谓与学人分上了无交涉,是将格尽天下之理,而反遗身以内之理也”(《蒿庵集》卷一《答顾亭林书》)。李颙尖锐地指出,顾炎武“考详略,采异同”的做法“失之于本而索之于末,蔽其玄光而求知于耳目也”(《二曲集》卷十六,《答顾宁人先生》)。究其原因,则在于遗忘身心。他道:“假令辩尽古今疑误字句,究与自己身心有何?”(同上)他在《反身录》中说得更为明确:“友人有以‘日知’为学者,每日凡有所,必随手札记,考据颇称精详。余尝谓之‘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若舍却自己身心切务,不先求知,而惟致察于名物训诂之末,岂所谓急先务乎?假令考尽古今名物,辨尽古今疑误,究于自己身心有何?诚欲‘日知’,须日知乎内外本末之分,先内而后外,由本以及末,则得矣。”(《二曲集》卷四十)依李颙之意,顾炎武“博学于文”的主张固然了为知识而知识的新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不离人之存在谈论知识的中国传统。李颙对顾炎武的,实际上突显了之知与知识(以及技能之知)之间的某种张力,同时留给我们一个尚待深思的问题:知识技能与之学的沟通是否必要、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3409.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