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是龙湾建区30周年。12月30日,龙湾将举行《龙湾区志》《沙城镇志》《坦头村志》“三志齐发”勾当典礼,为建区30周年献礼。接下去,龙湾各街道志、部分志、村志、校志也将全面铺开,构成龙湾“修志”高潮。而在这背后,是以龙湾汗青学会为,活跃着的一帮文史研究者,他们老中青皆具,废寝忘食处置处所文史的挖掘拾掇撰写,从而构成了修志高潮大布景下的龙湾“文史现象”。
先贤修志不辍:主纂八部处所志
讲起修志,龙湾人挺骄傲,明代纂修的三部《温州府志》(弘治温州府志、嘉靖温州府志、万历温州府志)均为龙湾乡贤所修。同时,还缔造了两个之“最”,龙湾王瓒编纂的《弘治温州府志》、王叔果编纂的《嘉靖永嘉县志》别离为温州现存最早的府志和县志。
弘治十六年(1503),温州知府邓淮倡修府志,因“榜眼王”(后人尊称)王瓒“尝修国史、修《会典》”,理论与实践经验都很丰硕,区区府志驾轻就熟,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他重加编纂,短短一年时间,总共二十二卷的《温州府志》就大功乐成。明代龙湾人、王叔果之子、英桥王氏名流王光蕴语:“吾温故有志,其可考者始于宋《永嘉谱》。至我明洪武初有《图经志》,弘治间,而伯王订婚公瓒始更为之,迄今百年矣。”王瓒做梦也没想到,四五百年后,他修的这部志竟成为温州现存最早的一部府志。高兴的是,温州学界名宿胡珠生先生领衔主编《温州文献丛书》时,他亲身校注《弘治温州府志》,作为丛书之一,2006年3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书社出书。
嘉靖十六年(1537),龙湾人、人称“张阁老”的首辅张璁致仕归里后,闭门谢客,独自编写了一部八卷本的《嘉靖温州府志》。终究家的思目光、材料选择及内容设想与文人学士大有分歧,他的修志思与他载入史册的“大礼节”一样不按常理出牌,务求经世致用。但也许正由于如斯,后遭到了瑞安大儒孙诒让的:“其书承王《志》之后,而卷数乃不及王《志》之半,盖吾乡地志简陋自此始矣《志》中义例及纂修缘起悉未论及,欣沾沾焉以议礼自矜,尤为非体。盖文忠之学,长于论辩而疏于考据。志乘虽卑,要亦具体野史,非擅三长不副兹选,未可肆意刊削,自矜简要也。”
话虽这么说,但今天看来,小我修志不只要有必然的财力支撑,还需要极大的勇气。纵观全国,小我修志者寥寥,如有也实属凤毛麟角。“毁也春秋,誉也春秋”的结局,乃修志者汗青宿命,也是小我修志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缘由之一。但历代也不乏敢吃螃蟹的人,如宋乐清王十朋撰修的《会稽三赋》,其形式是文学作品,论内容是处所史,但又是方志的构成部门。又如清泰顺林鄂父子十八春秋独家修纂县志《泰顺分疆录》,成为泰顺建县500多年来罕见的一部志书。
史载,温州在明代270多年间共纂修府志5种,县志15种,共计20种。此中,单单王叔果、王光蕴父子俩就一共修了五部志书,对温州地域的修史编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嘉靖四十四年(1565),王叔果亲手编纂了九卷本的《嘉靖永嘉县志》。《中国处所结合目次》载:“嘉靖《永嘉县志》九卷,明程文著修,王叔果纂。嘉靖丙寅四十年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上海藏书楼、南京藏书楼藏有菲林。”2009年该志被列为《龙湾文献丛书》第一辑篇目,被编校出书。
到了万历三十年(1602),子承父业,王光蕴对父亲的《嘉靖永嘉县志》作了点窜,扩充了内容,终编成十七卷的《万历永嘉县志》。王光蕴归天后,坛大师绍兴李维桢为他写的《宁国郡丞王公墓表》说:“公所辑《永嘉县志》《温州府志》,有良史才。《县志》则继西华公(指其父王叔果)成者。”(《大泌山房集》)据潘猛补先生考据,中国科学院藏书楼藏有《万历永嘉县志》万历壬寅三十年刊,十一卷(1-11),瑞安玉海楼藏残卷。孙起殿《贩书偶记续编》七:“《永嘉县志》十七卷,明邑人王叔果纂,子王光蕴,万历壬寅刊。”今日全帙难觅矣。
其实,在此之前的万历廿五年(1597),温州知府刘芳誉也曾延聘王光蕴开局修志,王光蕴纂成了一部十八卷本的《万历温州府志》,孙诒让对该志评价甚高,“此《志》即以两书(《永嘉谱》《弘治温州府志》)为底本,故所纪宋元以前旧闻佚事尤多有按照,不似流俗地志凭虚臆造,不成究诘。年代浸远,绝稀,印帙偶有,诚吾乡之宝笈也。”潘猛补先生断定此志为明万历甲辰三十二年刻本,虽然首卷序文缺,凡例缺。但此书疏行大字,白皮纸精印,竟为明代刻书之佳品。
讲到该志的影印本,趁便插一段梅冷生先生旧事。1951年春,温州农村展开地盘活动,无数古籍一夜,。其时身为温州藏书楼馆长的梅冷生先生心急如焚,深恐乡贤藏书流散民间,遭到,于是派员到温州造纸厂拣回珍贵图书多种。他还身体力行,深切乡镇村落挨家挨户收购。原玉海楼藏《万历温州府志》为海内秘本,梅冷生先生偶尔在瑞安塘下陌头一“糖儿担”(即废品收购者货担)里发觉,如获至宝,终以数倍复本废书将其换回,因此急救了国宝。但志书前序与凡例已遭损坏,先生为之可惜不已。
前人仕进无非三件事:催税(征粮)、判案、修志。叔果父子政声皆著,政暇之余,不只热心为家乡修志,还为第二家乡积极撰修处所志。如王叔果知江苏省靖江县时修《靖江县志》八卷,日本内阁文库藏明隆庆已巳靖江官署刻本,中国科学院藏书楼藏菲林。王光蕴于嘉靖间曾任江西省宁都知县,后迁宁国府同知,在任时修《嘉靖宁都县志》八卷,台北地方藏书楼藏明万历二十年刊本,《地方藏书楼善本书目》著录“明莫应奎、王光蕴等纂修”。
总之,在明一代,龙湾乡贤一共修了七部处所志,都担任主纂的脚色,这在全国仍是少见的。
到了清代,虽遭迁界,苍生失所,修志盛况不再,但也未就此停滞,如永昌堡王锡琯参与修理修订《康熙温州府志》。永兴高原人张振夔与鲍作雨合作编纂《道光乐清县志》十六卷,质量颇高。其时张振夔方27岁,招聘与鲍作雨合修《乐清县志》,时鲍作雨已53岁,为该志主编,但因为各种缘由不克不及到局,无法只能“主”而不“编”,于是鲍死力保举张振夔,认为他有良史才,完全能够担纲。张振夔公然不负众望,全力以赴,编成县志。后来,孙诒让评论温州各县以往的县志,认为惟有这部《道光乐清县志》以及一部“半成品”的《永嘉县志稿》可称“渊雅”。令人欢快的是,现在《道光乐清县志》近年已被列入乐清文献丛书之一,获得校注出书。
编纂《龙湾区志》:为建区30周年献礼
常言道,现代修志,隔代修史,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清代以前学者的保守观念,认为撰文、记事和修志,是彼此联系,不成朋分的。由于处所志属于史部地舆类,其本身就是一部地域性多学科的汗青,是各个地域的天然演化史、人文变化史,也是、建置、军事、农业、水利、经济、交通、物产、社会方面的盛衰史。
时移事易,势之然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兴起了编纂处所志的高潮,方志界称为“第一轮修志”。龙湾作为温州的东部城郊,因此生,以而强。它作为新兴的现代化滨海城区、休闲都会,是温州市、创业立异、科学成长的龙头和窗口,必需踌躇不前。
时不我待,机不成失。鉴于处所志是记录汗青、传承文明、办事社会的主要典籍。为了加强对处所志编纂工作的带领,2005年,龙湾区委、区成立了由各次要部分担任报酬编委会的区史志编纂委员会。从此,《龙湾区志》编纂吹响了集结号,成为龙湾的首轮修志,虽然在全国意义上曾经是“第二轮修志”。
十年坐得板凳冷,明月清风写春秋。《龙湾区志》作为龙湾汗青上单体量最大的文字工程,意义严重。2006年起头,由区委史志办牵头动手编纂工作,初定共分五册十编六十五卷。2007年,《龙湾区志》被列为浙江省十四家、温州唯逐个家的二轮修志创优工程试点单元。多年以来,历经筹备及材料汇编、初稿编纂、二稿送审、三稿送审,先后编纂构成2000余万字的初稿、500余万字的初审稿、320余万字的复审稿、350余万余字的终审稿;147个下层单元的200余名供稿人员参与了志书的修编工作。
十年磨一剑,在龙湾建区30周年之际,《龙湾区志》终究由中华书局正式出书。《龙湾区志》作为龙湾境域的首部志书,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龙湾区天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汗青、成长与现状,阐述了龙湾境域的汗青沿革、区域特色和本地劣势,展现了龙湾区各方面的次要成绩,是一部贵重的区情材料性文献。该志述范畴以现辖区为主,大都事物从发端记起,尽量追根溯源,下限迄于2008年,个体严重事项延长至2010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册,总字数350万字、229章、911节,图809幅、表611张;设46编,除编首序外,各章均设无题小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区志的表率下,龙湾的镇志、村志也纷纷跟上,构成了区、镇、村梯次的优良势头,修志工作取得了丰盛。日前,《沙城镇志》《坦头村志》也别离在中华书局、方志出书社出书。
《沙城镇志》是龙湾区第一部镇志。该志以报酬本,聚焦民生,定位于“官修民书”,记述沙城镇天然、人文的汗青与现状。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2010年。全志设、氏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保健、风俗、言语、村镇、人物计十二卷,90多万字。此外,还特设“”章,收录民间爱国爱乡、热心公益;勤奋俭仆、敬业立异;诚笃守法、乐善好施;临危不惧、大公;连合互让、孝老睦亲等功德,以传承列祖传记统美德,彰显民间向善向上的民族,垂馨千祀,激励后昆。
《坦头村志》是龙湾区第一部村志,也是温州市二轮修志以来第一部村志。全志设村情、山水、社会、人文、人物、氏族、艺文、遗事、报道九章,记述坦头村山水地貌、风土着土偶情、人文汗青,追溯汗青渊源,填补文献空白,记实现代成长变化环境,颇有汗青、文化价值。如此中所记实的史,数位年迈的白叟在后不久即离世。又如人文资本里有很多不见旧志的记录。这些史料大多是第一次挖掘,是第一手材料,良多能够补野史的缺失。
总而言之,区志、镇志、村志的同时出书,形成了“三志齐发”的盛事,彰显了龙湾文史界的“修志”热情与实力,也带动了2013年启动的《瑶溪镇志》《白水志》《蓝田志》等加紧编纂,从而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新《温州市志》主编张声和先生说,龙湾“修志”文化从到民间曾经“漾”开来,而且发生了很好的效应和反应。其实,这也是另一种承绪保守的文化现象,其长处是愈加接地气。
成立汗青学会:为地区文化研究开新
“修志之余玩诗书”,宝贵的是,在区志修编过程中,龙湾发觉并凝结了一多量热爱保守汗青文化研究,热心于龙湾乡土文化事业的社会人士,老、中、青皆有,而且成长势头优良,为此2009年7月筹建了龙湾汗青学会这个平台。它既是修志工作的延续和拓展,更主要的是一个工作载体,为有志于急救和挖掘乡土汗青,研究和传承保守文化的社会人士搭好台、聚好才、唱好戏,为他们供给高效办事。
龙湾汗青学会自成立以来,日趋成熟,组织收集不竭成长强大。目前,学会已具有一个收集(龙湾地情网),两个会所(白水姜家坦、河汉罗仙境),两个核心(龙湾陈宜中研究核心、浙南谱牒研究核心),三个(河汉百家姓谱牒珍藏研究、永强中学乡土教育、龙湾尝试中学教育),四家分会(海城分会、状元研究会、永兴汗青研究会、海滨汗青文化研究会),五家理事单元(温州园通园生态农业开辟无限公司、浙江方源人造革无限公司、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无限公司、浙江康赛特阀门无限公司、温州“郑家园”食物无限公司)。
五年来,汗青学会在乡土文化挖掘与操纵方面行之有效。如协助海滨街道蟾钟村筹谋首届“孝文化节”;在钟桥村成立村史展览室,在刘宅村成立乡土藏书楼,特地收集温州各县市区的文史出书物。迄今为止,学会出书了会刊《龙湾史潭》11期,会员们出书了《状元发觉》《古镇状元》《蒲州文韵》《塘河情韵》《孝在蟾钟》《下垟街》(三期)《永嘉场墓志集录》《陈宜中集》《项乔集》《龙湾诗文七人集》《农耕社会中的龙湾副业》《王璞集》《沙村》《华亭玉牒》《鹤泉集》《点击杨府山》《温州旧道龙湾卷》《我说龙湾》《龙湾风俗》《落日山外》《寒山红叶》《回望》《式挂传略》等册本,还有《永强壮歌》《大罗山佛道文化》《状元广记》《潮起海滨》《南疆兵马情》等书正在编撰中。
2011年,学会申报的课题《谱牒珍藏及姓氏文化研究》获2010年度龙湾区软科学研究项目二等及经费补助;陈贤宝、项有仁的研究课题《从沙城镇社会经济布局看温州模式的构成基因》获2014年温州市社科论文二等。
学会还与高校科研人员连结慎密联系,如学者朱鸿林先生、厦门大学张侃先生等。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方坚铭博士在龙湾汗青学会研究“永嘉场学”的根本上,颠末频频援用、论证,2012年3月构成省社科课题《“永嘉场”地区文化研究》并出书。
依托龙湾丰硕的汗青文化资本,汗青学会为地区文化的研究斥地了一条新子。与此同时,在汗青学会这个平台上,每个会员的个性特长都获得了实其实在的阐扬。“学会”曾经从一种概念成长成一种力量。不少会员撰文著作,研究学问、传承文化,影响日益深远。学会被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社科联评为2011年市社科普及先辈集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