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歌舞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从内容、形式到功能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它们不再只是单纯的表达人们心底的祈求,和传统节日时自娱的需要,而是作为审美和活态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被大众所熟知。
关键词:民间歌舞;传统;创新
优美的荷花舞道出了彝族女儿的温婉,显示了彝家异龙风光的清丽;海菜腔时而高亢悠扬,粗犷豪放,时而婉转低沉,如流水潺潺;敲打出鲜明节奏的烟盒,主导着舞蹈的韵律,诙谐、逗趣、又充满活力;倾听铃铛与木屐的对话,听得他们情话绵绵,恋水依山;远处飞来的白鹇鸟落在一株棕榈树的叶子上,它婀娜的姿态和对棕榈的依恋,是哈尼人不朽的精神家园。歌舞《我家红河》是云南省一年一度的新剧节目展演中的一个。作为展现云南红河地区彝族、哈尼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的剧目来说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以民族特色为主题,分别编创了“荷花舞”、“海菜腔”、“烟盒舞”、“木屐舞”、“棕扇舞”等篇章,结合亦歌亦舞的形式,构成了一台“声色”飘香的歌舞晚会。虽然没有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以真挚淳朴的民间舞蹈和引人入胜的歌声向观者展示了民俗活动的多彩,展示了红河儿女对家乡的依恋、热爱。
一、高亢婉转的海菜腔
海菜腔是这场歌舞最大的亮点之一。彝族兄妹李怀福、李怀秀对海菜腔的演绎像是划破天际的流星,震撼了全场。海菜腔发源于石屏县异龙湖畔,以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海菜歌声悠扬而起伏跌宕,婉转而萦绕缥缈。高音处嘹亮高亢,低音处如泣如诉。因此,清代文人胡赢曾对彝族海菜腔的醉人情景作了这样生动的描述:“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溟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
二、“风韵犹存”的民间舞蹈
《白鹇鸟与棕榈树》是我比较喜欢的舞段之一。它充分体现了哈尼的民族风情与传统文化,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结合。它借由一个传说讲述了白鹇、棕榈和哈尼人的关系。表现出了哈尼人对心灵家园的依恋。整个舞段如同渐渐展开的画卷,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白鹇鸟在棕榈树丛间栖息、玩耍的图景,描绘出了白鹇鸟对家园的热爱。道具扇子的运绝妙用,如点睛般激活了那只在舞台上纷飞的白鹇。它时而梳理羽毛,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又停留在棕榈叶间小憩。在这一刻,扇子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和情感生命。白鹇与棕榈,独舞与群舞的配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铃铛与木屐的对话》表现的是哈尼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和恋爱过程。铃铛戴在手腕上,木屐穿在脚下,摇铃和跺踏相映成辉,清脆而响亮。小伙子被银铃声吸引,来到河边寻觅爱人。他们嬉戏打闹,相互之间像是在竞赛,你来我往,不亦乐乎。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舞蹈中,小伙子手持电筒出场的创意颇为有趣。说明了小伙子在黑夜中寻找爱人的情景。电筒射出的光亮在舞台上像是一颗颗小星星,又像是一颗颗悸动不安的心。舞段风趣诙谐,讨人喜爱。
上述歌舞给人以和谐温暖的感受,篇章间的衔接流畅自然,极具民族特色。可以说作为云南红河地区的活态文化传播,它是成功的。但是从民俗传统歌舞保护的角度看,它却存在瑕疵。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的创作手法相结合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现代与传统的创新选择
民族舞蹈、舞剧的现代化问题是现阶段中国民族舞蹈发展所必须直面的问题。在现代和传统的创新选择上不是所有的舞蹈都可以把握好最得当的尺度。《我家红河》是云南省第十届新剧(节)目展演中较好的一台歌舞剧。它清晰的表现出了红河哈尼族、彝族的生活情境,民俗事项和内心崇拜。归结其成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成功就在于现代化创作手法的运用。然而,这也正是这部歌舞剧略显逊色的地方。例如:烟盒舞。烟盒舞和海菜腔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姊妹,有歌必舞,有舞必歌。但,仅就其舞蹈而言,它的舞蹈语汇大多都来自于编导对烟盒舞的现代化编创。舞者的动作潇洒、粗犷、大气,服装酷似牛仔。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民间舞蹈的动作外延的扩大化,使舞蹈语汇更为丰富、使舞台效果更为突出、使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不过,这样一来舞蹈的民俗基础就会略显不足。又如:长街宴。长街宴是哈尼人在“昂玛突”节的第二天所进行的一种仪式性的宴享。家家户户都要参加,载歌载舞,万人共宴。气氛活泼、热烈。而以女子群舞形式出现的长街宴,舞蹈节奏缓慢且悠扬,更为突出表现节日里温暖、亲切意境。但舞蹈动作和与女子群舞的表现形式都太过抽象,无法使观众体会到传统形式中长街宴的壮观与热闹,且流露出些许古典舞的痕迹。颇为遗憾。
综上所述,我认为,民族的东西要在尊重和习得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果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传统,辩证的看待传统,我们就会知道传统的力量是博大的。离开传统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叶子飘离枝头,那么艺术的生命就不会长久。传统就像是一个巨人,当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时候,才会看得更高,望得更远。因此,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要在其不失去最初的意义上创新。我们需要的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想像,而是,实实在在的以民族的文化内涵、习俗特征、地域环境为依托的创新。我们需要的创新是可以真正透视出时代变革的大潮中社会生活变化的创新,是真正符合作品意义之所在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舞蹈学院.
[2]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李雪梅等.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小编推荐优秀的文学类期刊征稿 《文艺研究》评职称论文发表
《文艺研究》创刊于1979年5月,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期刊,是中国当代重要文艺理论刊物之一,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文艺研究编辑部审稿周期为3个月,若3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复合影响因子:0.521,综合影响因子:0.31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7466.html